據外媒報導,日本一家電影院將在11日推出「彈幕功能」,觀眾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發表評論,內容則會實時出現在電影屏幕上。在日本,很多影院有一種特殊的觀影模式為「應援上映會」,觀眾可以一邊看電影一邊發聲彼此之間交流,但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傳播,多家應援已暫停了此類相關活動。為了讓觀眾在「靜音模式」下也能交流和吐槽,位於東京的池袋東寶影院將推出了「彈幕功能」。觀眾們可以在入場前登入彈幕視頻網站「Niconico」,進入專門頁面後發表有關電影的評論,其內容會實時顯示在電影屏幕上。
報導稱,11日上映的《蘭博5:最後一滴血》將成為首部開啟彈幕功能的院線電影。「東寶影院」今後準備針對更多電影推出彈幕服務。該新聞也在日本網上引發熱議,一位網友表示十分期待,「應該會非常開心,希望有更多的作品能開啟彈幕功能」。另一位網友則擔憂地表示,「如果有人劇透怎麼辦,這彈幕又關不了」。
日本是全球第一個出現彈幕型視頻網站的國家。2006年12月,為了將YouTube視頻右側的評論欄換一種展現方式,實現更強烈的同屏觀影效果,「niconico動畫(仮)」上線,首次將用戶評論疊加到視頻螢屏之中。這種形式一經問世即大受追捧。日式彈幕文化也迅速應運而生,所有UP主都不得不在自己的視頻下標明「弾幕禁止/弾幕自重/弾幕推奨/弾幕歓迎」等標籤,來照顧粉絲屬性。2006年後,AcFun和bilibili相繼將這一形式引入中國,也很快催生出了別開生面的中國彈幕文化。不僅在流視頻網站上紅紅火火,也在線下大螢屏上破位出圈。
日本學者認為,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傾向於在擬態環境中構建身份認同,彈幕為觀眾提供共同存在的虛擬場所,觀眾在場所中發言、互動,並通過他人的發言確認自己是否與這一集體相容,滿足自己構建身份認同的需求。人們生存於網絡的時間比例越長,對這種擬態環境內身份認同的需求就越強烈,所以Z世代中出現彈幕文化,是資訊時代的必然。
但有意思的是,除了中國和日本,世界其他國家卻都沒有成熟的彈幕文化。中日之外,真的沒有彈幕嗎?是的,沒有。
2014年,《紐約時報》登載一篇文章稱,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坐在影院中沉默地觀看電影,他們會拿起手機發送簡訊,將自己的評論送上巨幕。這則新聞所談論的,是2014年《小時代3》在北京幾家影院所做的彈幕電影嘗試。在那次嘗試中,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發送評論給影院,經影院處理後,觀眾評論會以彈幕形式在電影屏幕上實時滾動。紐約時報評論,不知這會是「電影觀眾最可怕的噩夢還是未來最酷的浪潮」。
如今彈幕在中國已成滔天巨浪,在歐美卻仍是獵奇的談資。人們也許曾聽自己的亞洲朋友熱情安利過這種視頻形式,並好奇地進行嘗試,但最終基本都會頭暈眼花地皺著眉頭,嘆一聲「什麼玩意兒!」在歐美,目前擁有比較接近彈幕形式的,只有遊戲實時流媒體視頻平臺Twitch。
看電影時,你願意有彈幕嗎?評論區等你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