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時候,張國榮去英國留學了。他後來形容當時的情景:「一點傷感也沒有。」
也難怪,家庭毫無溫暖,追個女孩還跑不過人家,倒不如離開傷心地,換個新環境。就這樣「輕輕地我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張國榮所乘的飛機名為「LAKER」,當然,和湖人隊沒有關係,更別提科比了,那時科比他爸爸嘴上也剛長毛。前面說過,一位「大師」告誡張國榮命中要忌水,那麼坐了個叫「湖魚」的飛機,能不出事嗎?果然,飛機剛起飛,張國榮頭頂上的放映機由於一個螺絲鬆了,突然掉了下來,懸在半空,把他嚇的夠嗆。直到飛行平穩,空姐才給他調了座位,並擰緊螺絲。
我想,當時的張國榮看著頭上蕩來蕩去的放映機,心裡一定奔過了一萬頭草泥馬:「我擦,這是去留學還是去送命?」
張國榮在香港念的是中二,但到了英國,直接上了中四,可謂一洗小學時的留級之恥。在英國,張國榮住的是16人的宿舍,每天也就是教室、食堂、宿舍這麼三點一線,生活平淡無奇。
張國榮上課之餘,又想故技重施,打聽到外國女孩喜歡玩橄欖球的男生。結果,小張興衝衝地上了球場,球還沒摸到,就被撞的倒地不起——他那小身板,還真不適合玩這個。沒辦法,那就去踢足球吧,反正總得運動一下來顯示我華人學生的威風吧。
據說,當初還有一個香港學生和張國榮留學英倫,那位直接開了個小兒麻痺的證明,逃離了體育課,相比之下,小張還是很漢子的。
英國飯菜,那是世界知名的難吃,所以張國榮經常寫信回家抱怨吃不好,讓家裡寄點「美食」,所謂「美食」不過是方便麵而已,就這還經常被偷。
張國榮在英國共呆了5年半,從初中上到高中,然後考進了裡斯本大學的紡織專業。選擇這個專業是出於自己意願還是家裡命令,無從得知。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張國榮順利大學畢業,那麼他能成為華倫天奴或者伊夫·聖·洛朗嗎?我覺得夠嗆,這倒不是說張國榮沒有潛力和辛苦,而是他對此根本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以張國榮的童年經歷和性格,他是不願意變成父親那樣的人的,包括對父親職業的排斥。「沒有嘗透天倫之樂,是我一生的遺憾。假若將來有小孩子,一定會很疼,一定會從旁發掘小孩子的潛質及興趣,我一定會。」多年後,張國榮說過這樣一段話,可作為此事的註腳。
而且,年輕的張國榮,夢想不僅不是「裁縫之王」,也不是成為明星,他的志願是當一名空少,可以到處飛來飛去,或者是一名醫生,救死扶傷,再不濟就做一個安分守己的白領,每天朝九晚五,過著平凡人的生活。他最終成為了藝人,不過是一切因緣巧合的結果。
大一上到一半,張國榮收到一封家書,稱「父親病重,急盼兒歸」。張活海雖然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但畢竟是親生老豆,張國榮立即返回香港,以見父親最後一面。可是,等他心急火燎地趕到病房,才發現虛驚一場。原來,張活海因酗酒導致癱瘓,以為「吾命休矣」,便把張國榮叫回來安排後世,其實他離死還早的呢——要等到15年後的1989年。
張活海得病後,可能對親情、家庭有了重新認識,表現之一就是不讓張國榮再回英國了,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害怕自己萬一「嗚呼」了,沒人送終。總之,張國榮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回來,又莫名其妙地輟學,然後人生莫名其妙地走向了一條新的道路。
在這件事上,我們應該感謝張活海老先生,是他改寫了兒子的未來,要不,世界上就少了一個「哥哥」,多了一個整日為三餐奔波的普通白領。可是,白領張國榮,也許現在還活的好好的。
福兮禍兮?只能說命運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