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當智能打字普及化後,久而久之我們就發現自己提筆忘字,有些過去常用的字也都快被我們淡忘了。
最近,就有一個神奇的字引起大家的注意:「口當」這個字翻字典竟然怎麼也找不到了???可是我明明記得以前還常常寫來著。
但實際上,現在手機、電腦都打不出來「口當」這個字。儘管能用特殊拼法打出來,但也只能在本地文檔中顯示,一旦發到手機上就會奇蹟般消失——
這詭異的現象讓大家摸不著頭腦,紛紛大開腦洞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
那麼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來揭秘一下,「口當」到底是怎麼消失的?
暫且拋開那些牛鬼蛇神的腦洞,「小叮口當」對於8090來說那可都是童年回憶啊。
當然,除了在電視上,官方字典裡也有「口當」的身影。
在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中也清清楚楚記載,「口當」就是「噹」的簡體字。
所以不要再猜是什麼神秘事件了,這個字確確實實存在過的啊~不過話說回來,這好好的字,到底怎麼說沒就沒了呢?
其實這是因為在之後的漢字簡化方案中把「當」和「噹」都統一簡化為「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明確說明——「當」同時是「當」與「噹」的簡化字。也就是把有偏旁的「噹」與無偏旁的「當」一併簡化為「當」。
在這次方案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還有:滷〔鹵、滷〕蘇〔蘇、囌〕團〔團、糰〕惡〔惡、噁〕。
至此,「口當」被迫退隱江湖,但官方禁止歸官方禁止,民間還是保留了原來的用字習慣。比如,「噁」字偶爾還會出現在化學系學生的眼中,什麼「二噁英」之類的,「蘇」這個字有時候也會在各地名勝古蹟看到。怪不得哦~
所以在1956年之後,大家其實還能看到「口當」在營業,甚至還有不少人覺得叮+口當才是正解,而叮+當總覺著少了點什麼~
而字典和輸入法按照標準校對字庫收入規範漢字,就自然再也找不到這個「口當」了。
這下你該明白了,原來陪了我們怎麼多年的「口當」,一直都被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