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2月24日,B站通過微博發布公告稱,自當日起,對於不幸離開人世的B站用戶,他們將在取得其直系親屬確認和同意後,將其帳號列為「紀念帳號」並加以保護,以紀念他們和我們曾經存在於同一個世界,曾經看過同樣的風景,為同樣的事物欣喜或悲傷。
「紀念帳號」制度成立後,逝世UP主的帳號經親屬提交後將會變為「紀念帳號」,任何人都不能登錄,杜絕了盜號的危險。同時,「紀念帳號」上發布的稿件將會永久保留,作為帳號原主人留在世上的紀念。
在這個快速發展、資本逐利的時代,「紀念帳號」的設置就如一束微光,對個人遺留下來的精神文化價值予以肯定,表現對個體生命的關懷、個體價值的維護。其實,每個帳號背後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靈魂,是很珍貴的東西,將帳號設置為紀念帳號並加以保護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對生命的延續和繼承,「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個人的數字信息不僅是其自身寶貴的精神財富,於其家人來說也是緬懷和紀念曾共度的美好時光的中介和載體。
B站作為一個社區化平臺,從人性關懷出發推出「紀念帳號」,為逝者建立一座「電子墓碑」,不僅是對逝者權益的尊重和保護,還體現了網際網路公司的擔當。對於去世用戶的帳號信息,刪除還是保留?如何平衡逝者權益和企業利益一直是一個問題,B站踏出這第一步,做出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決策,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是網際網路前進的一大步。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所擁有的數字資產飛速增多,人們在其中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感情、金錢。但同時,人們越來越困惑,人死後數字遺產怎麼辦?數字遺產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的網絡權益和財產,包括各類社交帳號、虛擬貨幣以及文字、圖片等數字作品。網際網路時代逝者的社交網絡帳號其實就是一種「數字遺產」。
現實生活中,數字遺產的處理問題越來越突出、頻頻陷入窘境,其潛在的繼承性、安全性尤為引人關注。B站此次推出「紀念帳號」功能,無疑是在數字遺產處理問題上做出的一次有擔當的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滿足用戶對網絡權益的繼承性和安全性的需求,我們不妨給它多些掌聲,期待未來它在數字遺產處理上有更多的創新舉措。
不過,數字遺產的處理問題牽涉到隱私權、遺產繼承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紀念帳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何核實死亡事實,核實親屬身份和意願?如何維護個人隱私的需求?這些都需要企業付出必要的人力物力等成本,不斷完善相關的服務措施和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