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的小凱(化名)近日隨媽媽坐飛機去外地探親。動身前一天,他開始流鼻涕,由於機票無法改籤,加上小凱症狀不重,精神尚佳,媽媽便帶他坐上航班。
誰知,從起飛到降落,他哭鬧不停。一抵達目的地,媽媽馬上帶他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他中耳內積液,被診斷為「航空性中耳炎」。
「感冒時坐飛機,對耳咽管的影響比較大。」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內科主任曾祥麗解釋說,飛機起飛和降落過程中,在機艙加壓系統的作用下,艙內氣壓會有所變化。
此時,人們的耳咽管開閉,中耳腔的空氣氣壓隨外界氣壓變化而調整,維持鼓膜內外氣壓的平衡。如果耳咽管出現「故障」,無法正常開閉,中耳腔內殘存的空氣就會被黏膜血管吸收,導致氣壓低於外部。
在這種負壓狀態下,導致中耳黏膜的血清滲出,引發航空性中耳炎。
曾祥麗指出,正常情況下,乘客發生航空性中耳炎的機會並不是很高,「中招者」往往有咽鼓管(耳咽管)——中耳系統功能紊亂。但在感冒的情況下,出現中耳炎的機會就會明顯增高。
「感冒後,鼻咽部黏膜充血腫脹,可導致耳咽管無法正常開閉,空氣進出量下降,加上兒童耳咽管調控功能不如成人,容易出現中耳腔積液。」她說,進行鼓膜穿刺的話,可發現中耳腔內有黃色清亮的液體。
通常進行鼓膜穿刺將積液引流出來,對咽鼓管充氣,加上藥物治療,病情可得到有效緩解,一般不會影響聽力。但是,如果拖延時間太久,積液就會變成果凍樣,影響中耳的功能,造成聽力受損。
曾祥麗提醒,如果6歲以上的兒童搭乘航班後,感到耳朵悶脹、耳內有響聲,聽力出現中度以下的下降,要懷疑中耳炎的可能。嬰幼兒不會準確表達疼痛,如果出現哭鬧不休,幼兒稱「耳朵疼」,家長要提高警惕。
起降階段,不要讓孩子睡覺,可多喝水,或者通過打哈欠、吞咽口水、咀嚼口香糖來緩解氣壓變化對鼓膜的刺激。
嬰幼兒登機前一小時減少供水和飲食,起降時可喝奶。感冒發熱儘量不要坐飛機,如行程無法改變,有鼻塞症狀的病人可隨身攜帶複方硫酸新黴素眼藥水(可用來滴鼻)、含麻黃素的滴鼻液,有助於保持耳咽管暢通。
必要時可先諮詢耳鼻喉科醫生,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強的松等少量激素,以緩解鼻腔症狀。
車速快時,如出現耳朵悶脹,甚至頭暈,可通過來迴轉頭進行調節。
不要讓孩子在座位上蹦跳,也不要在走道上來回跑跳、追逐嬉鬧。車上人流量大,空氣相對汙濁,孩子容易被傳染上流感等流行病。條件許可的話,儘量買臥鋪,這樣接觸的人會少一些。
建議家長隨身帶小藥箱,準備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燒藥以及不含可待因的嬰幼兒咳嗽藥水,還可以帶蒙脫石散,以防腹瀉。
如果孩子啟程時已有感冒發燒,建議在車廂內戴口罩,列車到站時可到車門處呼吸新鮮空氣,但要看好孩子,以免在混亂時走失。
流感妙方 丨 手足口病 丨 牙齒健康 丨 近視 丨 疫苗問題 丨 春季疾病 丨 重口味 丨 長高季 丨 愛看電視 丨 感冒 丨 添加劑食品 丨 便秘 丨 缺鈣鐵鋅維生素 丨 腦部發育 丨 早餐 丨 健康飲食 丨 黃色食物 丨 分床睡 丨 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