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日本跑鞋製造商 Asics 收購了運動社區 Runkeeper。據稱,此次交易價格達到了 8500 萬美元。
Runkeeper 於 2008 年正式面世,是首批運行於 iPhone 以及 Android 設備的健身應用之一。它可以讓用戶通過手機 GPS 來追蹤和記錄自己的運動狀態,例如跑步,步行以及騎行等,同時也支持用戶將自己的運動數據和照片諸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網站上。目前,Runkeeper 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 4500 萬用戶,在國外是頗流行的運動社區之一。
Runkeeper 的創始人兼 CEO Jason Jacobs 在 Medium 上說,對於 App 用戶來說,此次收購不會帶來很大的改變。不過,他提到 Asics 將會幫助公司實現將 Runkeeper 平臺嵌入實體產品的夢想。
運動品牌對移動運動社區的收購併非首次。2015 年,Adidas 就斥資 2.2 億歐元收購了奧地利健康應用公司 Runtastic GmbH,後者擁有知名運動社區 App Runtastic,號稱在全球擁有 7000 萬用戶。美國運動品牌 Under Armour 同樣在 2015 年分別花費 4.75 億和 8500 萬美元收購了 MyFitnessPal 和 Endomondo 兩個運動社區,累積註冊用戶高達 1.3 億人次。而我們熟知的 Nike 在這一領域並沒有落後,其 Nike+品牌的健康應用早幾年就已經出現在市場,大陸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最近幾年,傳統運動品牌收購健康應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Jason Jacobs 認為傳統品牌未來已經不會滿足於生產物理意義上的產品,它們都想通過各種讓消費者充分享受運動樂趣的方式融入到用戶的運動過程中。更直白的說,運動品牌們想要賣出更多的產品,而應用似乎就是能夠一對一營銷的重要渠道。值得一提的是,Runkeeper 統計的 Shoe Tracker 數據中,Asics 穿著者的比例是所有跑鞋品牌中最高的。
而記錄運動狀態以及分享量化數據對於消費者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的行為,這一原因同時造成了可穿戴設備的興盛以及運動品牌的復興。以健康應用為主的大眾化運動已經成為體育行業的主流形態,在此背景下,更好的融入其中掌握用戶數據對品牌來說是極具戰略意義的動作。
儘管如此,Adidas,Asics,Nike 等廠商似乎對中國市場的關心程度依然不夠,國內發布的應用體驗普遍較差,GPS 定位飄移幾乎是所有這些國外廠商推出的產品的問題。此外,這些運動品牌似乎都未接觸到硬體方面,而運動類的硬體正越來越興盛,其收集的數據也是最豐富的,Garmin 之類的廠商既擁有硬體研發生產的能力也對數據的應用分析有豐富經驗。
(來源:動點科技)
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可在線閱讀《中國體育用品報》往期精彩報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