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碣石再現「落幹潮」壯麗景觀,引發央視關注!
12月14日,葫蘆島市綏中縣東戴河新區碣石海灘出現了難得一見的落大潮景觀,高聳的碣石,造型各異的海冰,迷人的海灘,和趕海拍照的人們,構成了一幅人與大自然相得益彰的絕美畫卷。此情此景令人眼前一亮,這一景觀吸引了央視關注,並刊發了相關新聞。
綏中碣石,因曹操在《觀滄海》中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 " 的詩句而名揚海內外。
近年來隨著旅遊熱升溫,綏中碣石更引起眾多遊客 和考古人員的極大關注。由於受風向、水溫和潮汐變化等種種原因影響,位於海中的 3 塊碣石每年很少整體露出真容。而前不久,這裡竟然再現了 " 落幹潮 " 後的壯麗景觀,吸引眾多遊客、攝影愛好者等前來目睹碣石的風採。
所謂碣石,就是海中側立的巨 石,圓形為碣,方形為碑,外形無論是遠觀還是近看,都有些猙獰。經過權威測量,三塊碣石最高的 24 米,最低的 12 米。他們彼此相距不遠,形態各異。
碣石學名叫海蝕柱,這種石頭的形成是沿海基石殘山經過長時間風化,軟的脫落,堅硬的矗立在岸邊或海裡。
在綏中縣東戴河止錨灣村生活了一輩子的村民憑著經驗發現,每年的冬春、夏季、秋冬之交等時節,還有個別月份的初一、十五時間段,會刮很大的西北風。此時 ,碣石附近海域的水會逐漸退卻。這一現象,附近的止錨灣海洋氣象站也有記載,每年 7 至 9 月是潮位最高期。海水退卻後,疑似的海中 " 甬道 " 所在海水深度最深處大約 7 米,最淺處只有 60 釐米。止錨灣海域每當退潮趕上刮西北風時,海水就會由西北向東南流去,當地人叫落幹潮,400 多米的海中 " 甬道 " 就會裸露出來。每當此時,很多有緣人都會有機會與碣石來個近距離親密接觸。
當地很多人和遊客以及眾多攝影攝像愛好者都見證了這一罕見景觀,大家紛紛拿出手機、相機等從不同角度來拍攝碣石落幹潮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