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雲間
清晨,馬路邊,一位三四十歲的婦女,左手提豆漿、小米粥、雞蛋,右手挎包,頭戴黃色安全帽,身子前傾,在急匆匆地趕往工地的路上。看到這個場景,我不禁想到了身邊那些勤勞的人們……
因為家庭的原因,梅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農忙時在家幹活,農閒時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在為娘家做了近10年的貢獻後,梅才出嫁。
經歷了為人妻為人母之後,家裡的擔子更重了。僅靠種地的微薄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的開支。梅和老公商量,向別人學習做饅頭的技術,然後盤下一個饅頭坊,兩個人開始蒸饅頭。他們不僅零售,而且還給本鄉鎮各超市送饅頭。為了節省開支,他們平時不僱人。和面、蒸饅頭、送饅頭,都是自己完成。每天早晨三四點鐘起床,然後開始一天的忙碌,晚上十點鐘以後才能夠休息。
過秋過麥、逢年過節,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倆才僱人。最累的時候,大年27晚上,最後一膳饅頭上了籠屜,梅燒了一會火,因為又困又乏,竟然在爐子旁邊睡著了。醒來一看—饅頭欠火,最上面的一屜表面凹陷,賣相難看。雖然回爐繼續蒸,但總不如一氣呵成得好。又捨不得扔掉,最後只好自己家人遷就著陸續吃了。
在梅和老公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忙活下,他們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所得,在城裡買了樓房。裝修完,我去她家玩,看到窗明几淨、裝飾一新的房子,我對梅的奮鬥成果表示欣賞和讚許。梅謙虛地回應我,眉眼裡都是笑意。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勤勞總會爭得一口食」。
無獨有偶,還有一對友人夫妻。婚後,倆人在外地打了幾年工攢了些錢。後來為了陪伴孩子便不再出去,兩口子就用積蓄開了一家裝飾材料店。
頭幾年因為沒有經驗、貨不全、人脈資源較少、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經營狀況並不樂觀。但是兩個人在困境中並沒有放棄,仍然一邊堅持經營一邊積累經驗.他們廣交朋友、積累人脈,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秉奉質優價廉、薄利多銷的原則;增加貨源、代理品牌,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
為了節省成本,他們最初不僱傭員工,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幹。男人早出晚歸、任勞任怨。有時一些較重的材料,比如做家具的板材、成桶的塗料、天然石材等搬運起來很費勁。他咬著牙、雙唇緊閉成大寫的「一」字,臉憋得通紅,「吭哧吭哧……」地裝貨,裝完後累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有時趕上客戶急需材料,他連飯也顧不得吃,趕緊裝貨送貨。裝修旺季時經常送貨到深夜,回到家倒頭便睡。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友人夫妻的用心經營、堅持不懈、勤勞付出下, 倆人的口碑越來越好,生意越來越興隆.近幾年,他們購置了2處門頭房,以此又開了2家分店,並且僱傭了多名員工.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他們,並沒有坐享清福。女人依舊打理店面業務,男人依舊送貨,日子繼續如火如荼地過著……
身邊這些平凡的人,他們大多默默無聞、勤勞樸實。然而,他們同時創造了和創造著美好的生活。每當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油然而生些許的敬佩和感動。
晨光熹微中,青年女子在繼續趕她的路,全然不顧蕭瑟的秋風帶給她的寒意.也許,肩上的責任使然;也許,目光中的期待使然;也許……「胸中有夢想,腳下有行動」,這就足矣。上天不會虧待每一個努力的人,「勤勞總會爭得一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