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咖啡館如空降部隊,居民並不熟悉;照顧還很私密、關乎生命,讓居民願意到這找資源又更難。「一開始長輩還以為我們是詐騙集團。」李依仁坦言。
他們想方設法讓咖啡館生活化,「沒事來聊聊,有事知道能找這。」紀金山想讓咖啡館成為長照界的7-Eleven,那樣的便利、無距離。
店員先是積極走入社區,建立信任。從拜訪裡長,或一早到土地公廟或公園和小區長輩互動,長輩逐漸接納店員,也將生活圈延伸到咖啡館。
「多了一個地方可以去。」80歲的蔡老師成了咖啡館的「鐵粉」。退休15年來,他的生活是到出版社當義工,最近他回家前會先到這喝茶聊天。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的他,每周一還加入咖啡館的音樂輔療課程,讓身體、腦袋動一動,也認識新朋友。
店員還要讓服務更貼近長輩。例如,他們的入行第一關是當家事服務員,「雖說是家事清潔,但我們做得更多。」李依仁舉例,邊打掃邊聊天是絕對必要,這能發掘長輩的生活變化或潛在需求。
店員就曾在打掃時發現長輩的步態不穩,趕緊幫他銜接社區活動,預防失能。這也讓家事服務成了其他長照服務的敲門磚,「願意開門讓我們到家裡,等於把長者照顧的後端系統都打通了。」紀金山說,這是累積的互信。
每個月,咖啡館還召開平臺會議,集結店員、輔具評估員,或合作的照顧服務員、居家護理師,討論改善方案。
例如,開業3個月後,他們提出「微居服「的自費服務。當家屬臨時要加班,無法帶長輩回診,或無法到日照中心接長輩回家,店員就出動,補足政府長照服務不見得具備的彈性。「我們樂於傾聽居民的需要,填平缺口就是機會。」
咖啡館還打破「年輕人不願投入長者照顧」的魔咒。目前4個全職店員,都是不到30歲、社工系或老人福利系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