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燃料雖然是分割布置的,但分割的牆體卻導熱,無法滿足防火牆的阻火要求,因此對傳熱過程而言卻不存在蔓延的困境;這一點與海上船舶火災非常相似,雖然你覺得火災被封閉了,可是能量的傳遞是不受鐵板的制約的,很容易穿過鐵板點燃隔壁空間的燃料。
2. 由於空間被隔離成小塊,反而不利於發現火情和發出警報,人們不會為每一個迷你倉準備火檢裝置,所以從火檢角度來看,陰燃火災的發生,往往要形成更大的規模才會被感知檢測的,這意味著消防隊員需要對付更大規模的火災。
3. 迷你倉儲存的都是固體燃料,而且是堆放到一起的,因此燃料負荷(Fuel Load)高,能量密度大,煙氣生成量大,現場作業條件惡劣,看不清真正的起火燃燒點,容易浪費水源;
4. 作為甲類燃料的深度燃燒(Deep-seated Class A fire),滅火工作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滅火劑穿透上升的羽流(plume)和堆積的燃料,到達正在燃燒的燃料床。由於水的一項特殊性能表面張力的存在,消防水是不會自動到達燃燒位置的,所以消防隊員通常使用某些添加劑,如Class A Foam和Wetting agent,來降低水的表面張力,以期水分能夠滲透得更深入一點。由於缺乏有效的手段感知火情,所以對這一類火災需要經常性地灑水,以鞏固滅火的效果。
5. 由於建築存在複雜的死角,陰燃過程只需要微量氧氣即可以自持,所以陰燃火災往往持續很久,存在很大的復燃機會。如2006年臺北縣汐止東方科學園區一棟26層大樓大火,持續42小時,差一點把某著名電腦公司的總部(資料庫)燒掉,引發全世界的大公司紛紛作出分散風險、雲端儲存的戰略決策,對商業消防的影響極為深遠。
6. 甲類燃料的深度燃燒型火災很難診斷、很難撲滅、很容易失控,如衡陽大火和烏魯木齊德匯大火,對此不能採取太積極主動的戰法,這一次香港消防指揮部門的戰術被人非議的地方,就是過於主動進攻,低估了甲類燃料深度燃燒型火災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7. 夏天的香港,還是比較熱的,穿著重裝的消防服,進入高溫的火場,所以受傷的消防隊員很多是類似於中暑虛脫的症狀。好消防服與差消防服的關鍵性差異,除了基本的阻火不燃能力以外,關鍵是透氣排汗能力。不能正常排汗,是消防隊員體力消耗過快的關鍵性原因。
8. 香港消防的傳統,來自於英國的作法,也就是James Braidewood創辦的類似於保險消防的職業化消防制度。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身為英國消防之父James Braidewood也是葬身於倉庫大火(帶來的牆體倒塌)。迷你倉這種獨特的風險形式,只存在於用地極為緊張的香港,是香港的地方災情,值得深入研究。
9. 這次兩名隊員先後倒下,可能與氰化物的解毒劑有關。一般火場煙氣的毒性主要看一氧化碳和氰化氫。前者有高壓氧艙來有效應對,後者是急性中毒,氰化氫可以通過皮膚攝入,高壓沒有特別的效果,而且需要專門的解毒劑,因此是消防隊員的主要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