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說的就是這個比較現實的問題。
古希臘有一位詩人曾說:「家裡親戚少也是一樁幸事」,實際上就道出了「別太看重親戚」的內涵。
人到五十才頓悟,親戚之間在交往的時候有3個「明規則」,希望大家千萬別明白的太晚,閱歷越豐富越有體會,折射出人性的現實。
由於親戚窮有富,所以一定會有生活水平不同的差異,自古以來就有窮人不走富親戚的說法。這主要與人們的固定思維息息相關。
因為在富人的思想中,窮親戚一旦來到了自己家就一定要有事先求,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
實際上正是因為有這種思想的存在,所以才會導致窮親戚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進而走親戚的熱情受到了打擊。
而富親戚又不希望窮親戚登門,所以久而久之親戚關係就會淡薄。有一句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實際上基於這種親屬關係而言的。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現代社會中由於皮膚差距特別明顯,所以窮親戚和富親戚之間的關係,被現實社會的金錢觀擊得粉碎。
富親戚不希望窮親戚來自己家串門,而窮親戚則因為自卑或感受到了富親戚的冷漠,所以不在於所謂的親屬交往。
第二、親戚並不希望你過得太好;現實社會中有很多比較單純的人,在他們的心目中可謂天下無賊。但是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最不希望你過好生活的人,可能是自己的親屬。
這實際上就體現出了人性的黑暗,因為一旦你比他們過得好,就會讓他們特別眼紅進而產生嫉妒心理。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有人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老人曾經和一位親戚關係特別好。
後來隨著她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那位原本佔據心理優勢的親屬,不僅逐漸疏遠了這位老人,而且還和其他親屬在背後說這位老人的壞話。
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出人性的險惡,當親屬不如自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表現出虛偽的大度。
但是當親屬交了好運過上了好日子,這些人的醜惡嘴臉就會暴露出來,所以說絕大多數親屬都不想你過得好,或者說不想讓你過得比他們好。
第三、親戚不能選,朋友可以挑。
有一句話叫做人以群分不以類聚,說白了就是什麼樣的人找什麼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圈子中有兩類人十分常見。
第一類就是我們無法選擇的親屬,他們是由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以血緣關係維繫在一起的關係,而另一類人則是自己可以調整的朋友。
雖然在現在社會中親情關係特別淡漠,但是大家也一定要相信山不轉水轉的道理。因為按照古人的說法山水總有相逢之時。
親戚之間的關係即使再差,也很可能在某種場合下見面,親戚是一種天然的無法改變的關係,縱然沒什麼感情也無法分得一乾二淨。
因為朋友之間往往都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所以每個人在交朋友的時候,往往都會選擇和自己性格較像的人。
在這種前提下即使遇人不淑,也可以割袍斷義、斷絕關係。但是和親屬之間就沒辦法斷絕關係,尤其是血親更是沒辦法一刀兩斷。
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個道理,既然親戚關係也沒有辦法改變,而且彼此之間的感情也特別淡,在這種前提下記住一句話,那就是不必把親戚看得太重。
親戚有的時候就像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一樣,既不能走得太近也不能過於疏遠,這就要求大家要學會為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