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璐
10月22日下午,記者剛來到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涼坪村宏善寺周邊林區,該寺寺管會副主任白貢巴傑正帶著幾名僧人和西溝林場的護林員一起開始了每天都在做的巡林工作。
隨著氣溫降低,林區也進入了防火期,記者在林區門口登記後,便隨著白貢巴傑的腳步進入到了林區中。白貢巴傑介紹,這片林子原來是石頭灘,裡面的15萬株雲杉都是2018年栽種的,現在看來,栽種的苗子都已經成活了。這三年由於雨水比較充沛,樹木長勢都較好,僅今年每株基本上長高了50公分。
看著這片生命力旺盛的樹林,記者不禁感嘆著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繼續往林區深處走,護林員與僧人們不時地查看樹木的生長情況,「在這裡,除了兩名西溝林場的護林員外,寺裡的每個僧人都是護林員,還有周邊的群眾,大家都一起管理、監護著這片林子。」白貢巴傑說。
「這15萬株雲杉樹苗真是來之不易。」白貢巴傑告訴記者,當時在他決定種樹之後,幾乎跑遍了全省,找領導、找苗圃老闆……幾經周折才尋到了這些苗子。白貢巴傑回憶,那時候民和縣林業局幫了很多忙,其中的大部分樹苗都是他們培育好拉來的。
苗子到位了,專家建議要儘快種完,否則樹根會幹枯,可只靠寺裡的十幾名僧人,在短短半個月內種完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周邊村子的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但他們看到我們帶頭開始種樹,也都紛紛參與進來。」白貢巴傑說,挖坑有難度我們就用挖機,搬運樹苗有難度我們就大夥一起搬,澆水有難度,我們就出錢拉水管,一個星期下來,所有人手上都起了水泡。但是兩年多過去了,大家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感覺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也有人向白貢巴傑潑冷水,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也有人說這些樹長大了都是五六十年之後的事了,那時候他都不一定能看到。聽著這些,白貢巴傑並沒有放棄綠化造林。「我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我認為造林是一種修行,每栽活一棵樹,就相當於放生了一個生命,這是我的信仰。」白貢巴傑說。
「我剛來的時候,白主任就開始了小規模種樹,那時候設備不好,看護人手也不夠,苗子的成活率低。」宏善寺管家更東達傑說,這麼多年了,白主任在開會、學習的時間裡都會宣傳森林管護、防火等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大家都形成了習慣,把這裡的一草一木都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來愛護。
「十分造林,七分管護。」這是白貢巴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除了雲杉,自改革開放以來,寺院一直堅持栽植白楊樹苗,從未間斷過。截至目前,宏善寺周邊綠化面積達到了10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