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離春節還有一段時間,但不少朋友已開始規劃假期休閒計劃。看電影絕對是不能少的一個選項,何況已有包括《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等多部大戲定檔春節檔。
不過,最近不少影迷購買春節預售電影票時,都發現往年此時常見的8.8元、9.9元低價電影票不見了蹤影,最低票價也要19.9元。記者調查發現,原來各大片方聯合提出,今年春節檔期間將限制「票補」的力度,全國影院票價不得低於19.9元,補貼票數方面也有限制,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為何各大片方聯合出臺這一舉措?這將對今年春節電影市場有什麼影響?
北京市民王先生說,上周四他在某購票網站上還看到春節期間有低至14元的優惠票價,但最近所有電影優惠價格最低也漲到了19.9元。
這還得追溯到最近傳出的一則「春節檔票補將受限」的消息。據了解,這項措施正是由春節檔各大片方聯合提出的。
安徽黃山金逸影城負責人左翔羽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政策:從2月15日除夕到3月2日元宵節,全國影片票價普通觀眾實際支付部分不得低於19.9元,但特殊身份或條件限定的長期合作不在其列。
2014年國慶檔,影片《心花路放》在貓眼平臺首創9.9元超低價看電影模式。所謂的「票補」說白了就是「開業大酬賓」,不管賺不賺錢,把觀眾先吸引來再說。票面價格30元的電影票,9.9元就賣給觀眾,剩下20元差額再自掏腰包補給電影院。
完美世界院線總經理吳鶴滬解釋說,起初這種做法主要為了拉動前幾日的票房,帶動影院增加排片,「花很大投資拍的影片都想在第一時間拿到票房。不然每周電影市場就像舉辦集體婚禮一樣,有大量影片出現。採取自己先掏錢的方式,往往『票補』補在第一天下午、前三天的黃金時間,造成虛假繁榮,吸引觀眾。」
「潘多拉的盒子」就這樣打開了。大家都在同一個檔期內,你賣9.9元,我狠狠心賣8.8元。觀眾是增多了,但是片方真的賺到錢了嗎?業內估算,2015全年440億元票房中,「票補」佔了30-50億元。去年春節高達33億元的票房,相當一部分來自「《乘風破浪》5元起搶票」這樣的賠本賺吆喝,之後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片方紛紛陷入燒錢的怪圈,甚至出現了「沒有5000萬元『票補』別進賀歲檔」「沒有1億元『票補』進不了春節檔」的說法。
此前香港電影人吳思遠曾痛心疾首地說,這種燒錢補貼讓觀眾對低價電影票習以為常,50元一張的正常票價反而成了暴利。如今,不想再飲鴆止渴的片方,終於在這個即將到來的春節檔,再次達成一致——限制「票補」。
吳鶴滬認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效果很好。但明白「票補」是怎麼回事後,片方就會主動結合起來,這種對「票補」的限定於各方都有利,「不然惡性競爭,大家都在『票補』,等於沒有補,受害者是影片本身。虛假的票房數據實際上是片方自己在裡面掏了很多錢。」
左翔羽認為,雖然「票補」受限,但這10元左右的差價對觀眾來說並不敏感,目前從預售看,對春節檔票房影響應該不大。整個春節檔市場非常巨大,19.9元其實是中等偏下的價格,對現在的電影觀眾來講相對比較便宜。目前,全國春節當天預售已有6000萬元票房,相當於去年春節當天7.6億元票房的8%,預售情況非常好。
業內人士透露,一部影片想大規模「票補」,投入至少在3000-5000萬元。這種競爭環境,嚴重擠壓了中小成本影片和文藝片的生存空間。限制「票補」,從長遠看更有利於促進中國電影市場由野蠻生長向追求質量轉變。剔除「票補」產生的低價因素,電影本身的口碑將對觀眾的購票行為起到更具決定性的作用。吳鶴滬表示,「票補」主要是為從別的影片裡搶觀眾。「票補」取消之後,觀眾的選擇更加真實,影片票房關鍵在於題材、口碑是不是形成話題,而價格並非決定因素。
來源:央廣網、中國之聲《央廣新聞》
記者:何源
編輯:董靜雪
春節檔你要看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