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老闆娘林秀金正在打理將要泡洗的黃豆。
林永傳 攝
在印尼萬隆,有一家用中國傳統手藝製作豆腐的「豆腐坊」傳承了三代人。1923年,客家人廖伯併從中國來到印尼,創辦了這家豆腐坊,用最為「中國味」的手藝,開創了「永成」豆腐坊。
中國的「豆腐」,印尼語為「TAHU」,其發音與閩南語的「豆腐」一樣。
「源自中國的豆腐不僅是華人華僑,也是土生土長的印尼人最喜受的食品」,1日上午,在76歲的二代華人「客家女」李惠珠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印尼萬隆鬧市區的一家豆腐加工廠——永成(YUN SEN)豆腐坊。
「豆腐要吃萬隆做的,而萬隆豆腐中,『永成』牌最有名也最好吃」,說起「吃豆腐」,記者不止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從熱鬧的臨街拐入小巷約30米處,就是前店後廠的「永成豆腐」生產銷售的地方了。
在一間十幾平方米大的展示廳內,除了新鮮的水豆腐、豆腐乾、豆花、豆漿外,還有形形色色的豆製品。
圖為林秀金介紹她的豆腐產品。 林永傳 攝
「這些都是我們自家的產品,除了適合華人口味外,還有適合印尼人口味的」,72歲的老闆娘林秀金一見面就為記者端上一碗加了薑糖水的熱氣騰騰的豆花。
細膩嫩滑、豆香濃鬱,記者的味覺勾出了對小時候中國縣城大街小巷時常飄來「豆花豆花」叫賣聲的回憶。
「將近100年了,我們的手藝,一直都是堅持著中國的老傳統」,祖籍福建福清的林秀金介紹說。
1923年,林秀金的公公廖伯併創辦了這家豆腐坊,用最為「中國味」的手藝,開始了「永成豆腐」的製作。
廖伯併是客家人,而「客家豆腐」在中國的「豆腐版圖」中,是出了名的好吃。
圖為工人正在磨豆漿。 林永傳 攝
「公公那時候還是用石磨磨的漿呢」,指著門口擺放的一副石磨具,林秀金回憶著家族的「豆腐史」。
1968年,林秀金和丈夫廖漢銳接手豆腐坊的經營。
隨著銷量的增加,石磨磨漿的做法已難以滿足需求,豆腐坊也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
「但手藝還是很傳統的」,林秀金介紹了自家豆腐用「鹽滷點滷」做法的「好吃」秘訣。
育有一男一女的林秀金說她很欣慰,因為一對兒女傳承了自己和丈夫的手藝,都在從事豆腐產業。
圖為工人正在泡洗黃豆。 林永傳 攝
「兒子廖興權在豆腐廠裡幫忙,現在準備接我們的班了。女兒廖慧慧開了一家豆腐餐廳,專做各種豆腐食品」,談起這對「豆腐兒女」,林秀金語氣裡透著滿意。
她介紹說,兒子女兒創新了很多豆腐產品,特別是針對印尼人的口味和生活習慣開發了很多新產品,如將豆腐和魚肉結合做成了「豆腐燒賣」,可以用煎、蒸、炸等不同煮法,深受當地印尼人的喜受。
在林秀金心裡,這門傳承了近百年的手藝,這項凝聚了三代人心血的營生,不但後繼有人,而且得到了創新光大,自然是滿意、欣慰的了。
來源:中新網
聲明:本公眾號所刊發稿件、圖片均用於內部交流使用,若涉及版權,或版權人不願意在本平臺刊載,請版權人通過下面多種渠道與小編取得聯繫,小編將會立即刪除。「大豆食品」作為信息內容發布平臺,刊登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