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24是1988年發行的一套高值普通郵票,全套四枚,面值分別為2元、5元、10元、20元(圖1)。在此之前的另一套帶20元高值郵票為1955年發行的普9。
由於郵票為有價證券,出於防偽需要,特別是高值票,更需慎重。因此高值票均用雕刻版印刷,並加印底色(紋),以增加仿製難度。
如普5的印刷就是如此,先印魚網底紋,再加印雕刻圖案(圖2)。所以這些高值票至今未見有仿印票出現。
普24發行之時,正是本人剛開始集郵不久,這套37元面值的郵票,當時對我來說絕對是筆巨款,同時期市場上首輪猴票也只是65元一枚(而今猴票已升至1.2萬元一枚)。
1990年我參加工作時,每天工資只有5元。這套票當時郵票市場可以打折買到,大概就是20多元,但除了偶爾寄包裹之用外,我還是不捨得買。當然,直到今天,這套票也只有40元左右,僅比面值高一點點(圖3)。普票印量大,多年不停的重印,故升值慢也是正常。
普24在印刷前,也是先印一層黃底色,然後再套印雕刻版主圖,這與普5如出一撤。
由於防偽以及印刷效果需要,這層黃色其實並不明顯,如果撕成單枚,可能還以為只是紙質如此。
但在帶邊紙的位置上,則可以直觀地看出來,因為底色的印版比紙張小,故印出黃底色後,可以看到與紙張出現黃白相間的區別(圖4)。
而由於這層黃色實在太淺,所以黃色的廠銘也若隱若現,如非專集或多集,一般人還以為這套票是天生無廠銘呢!
普24由於印刷量大,所以也發現過一些變體。但因是高值郵票,檢查相對嚴格,所以比同期的普23變體罕見多了。
根據個人所見,此票變體有5元膠上印(圖5),以及折白、摺紙印這三種。其它打孔移位之類也未見特大的,更未見漏齒變體。
除了以上幾種外,還有一種特殊變體就是底色套色移位了。
因為先印黃底色,而這層底色也未全鋪於整張紙上。因此四邊如有打孔移位,就會把黃、白分界處也打進在郵票中(圖6)。
而實物所見,左、右、上、下票位均有發現,左右銷常見,上為少見,下為罕見。如果四個面值都出現,理論上有16種不同,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收集方向,但目前未有人集齊,當然也可能有些根本不存在。
普24全張為50枚,廠銘分置在第2、9直行的上下票位一共四個(圖7)。在對廠銘的收集中,大家可能會發現普24的是多個面值都有廠銘正、倒兩種情況(圖8)。據記錄還有置於左右的直廠銘。
起初我也不在意,因為普票倒廠銘早有實例,如普無號5分拖拉機手即是一例(圖9)。
後來收集多了,結合個人研究,終於發現這個倒廠銘的秘密。
由於這層黃色底色所用的印版顏色實在太淺,印刷工人稍不注意,就會把它倒置放入印刷機中。因此印出來的就是倒廠銘,也即是說,倒廠銘的普24都是印刷錯體,也即與民國著名珍郵的宮門及中山像「中心倒印」是相同原理(圖10)。
由於這層只是底色,除了不清晰的廠銘外,根本顯示不出倒印的問題,所以就算印刷廠發現,也因無傷大雅,只會當正常品發行。
根據民居的印刷全張排列,每一印張為4格,估計普24也如此,而每一次印刷,應該是數以萬版計,所以這種倒印變體的印量也是巨大。
理論上,四種面值都有可能出現這種倒印問題(目前10元未收集到),如果四個面值都收集到四個位置的正、倒不同廠銘(共32種,直廠銘另計),也是一個有難度但又很有趣的事。
而直廠銘的設置,是否就是北京郵票廠為避免這一倒印問題而特別改制?值得大家繼續研究。
這也是新中國郵票發行史上,唯一可知可證的套色倒印郵票。
普24已停止發行,由於變化不大,至今未有相關專門的五框郵集出現。個人認為,只要多努力,全方位收集與研究,普24也是一套可編組五框郵集的好題材,希望本文能給大家帶來啟迪。
特別鳴謝:本文部分圖片引用自上海華宇拍賣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