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至今年剛好120年,郵政從無到有,局所從少到多,有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
在郵政初開之時,僅有三數十個局所,到了清末,則已是遍及全國各大小鄉鎮,局所數以千計。
由於大城市分支局所的快速增長,一些郵戳刻制不及,加上初期可能並未能即時確定郵局名稱等客觀原因,故一些郵局開設後,並未即時刻用新戳使用,而只是利用原有之總局日戳進行改造。
清代最著名者當數廣州的「三甫」及「黃沙」郵局了,此兩局開辦後,仍使用「廣州」地名戳式,但為了與總局有所區別,故在日期欄右邊加鑲局名,因此兩局郵件不多,故實物相當罕見(圖1)。
到了民國時期,此種情況仍有存在,但也是相當少見。
但在等級較低的局所中,則稍為普遍,如代辦所、郵亭、信櫃,均可見在日期欄中鑲這些局所名稱(圖2),在民國後期更為豐富。
而因所鑲均為明顯的中文字,故容易讓人分辨清晰,不致誤解。
而以下的一些支局,同樣隱藏在日戳之中,但卻不易發現而鮮為人知。
圖3是一件1943年6月6日重慶寄美國航掛封,初看此封上郵戳實難發現有異,日期欄年、月、日、時均有,只是右邊多了個小小的「三」字。民國日戳中,日期欄「年月日」以外數字通常代表時間,故一般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個時間字釘而不加考究。
實際上,這個日戳已經有「年、月、日、時」,故此 「三」字肯定不會是時間。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這是三支局的編號,請看掛號條上手書編號「3支」,可見確為三支局寄出,結合這掛號條,以及個人記錄的多件實物,可確證為支局編號無誤。
圖4則是另一例,由重慶1944年2月24日寄美國航掛,日期欄右邊為數字「十四」,有了以上一件為例,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懂得對對掛號條了,果然又是14支局編號。
重慶在抗戰時期郵政業務大增,故局所也大增,同時日本經常空襲重慶,對郵局也多有破壞。可能多種原因,至有此種用總局戳加支局編號的情況出現,實物不算少見,但平信等非給據郵件稍欠說服力,掛號郵件有籤條上的支局編號可證,可作百分之百的肯定。
除了重慶外,還有其它地方有類似情況,但似乎性質又不一樣。因30年代初開始推行雙地名日戳,有些城市雙地名中英並刻後根本無法多刻文字,可能因此把支局編號放日期欄了。如蘇州5支局1947年10月23日寄美國封即為一例(圖5),同樣可見日期欄右邊數字為「五」,掛號籤條支局編號也對應為(5)。
而除了雙地名的日戳有這種情況外,普通的城市日戳中,似乎也同樣有這種隱藏的支局出現。
如圖6為濟南1948年3月17日寄美國平信,日戳右邊的小「七」字,個人認為很大可能就是代表7支局。
此類隱藏在普通日戳中的支局,其特徵都是在大中城市,編號數字都在日戳中 「年、月、日、時」之處,如果符合這特徵,那就八九不離十了,如果能結合掛號籤戳上的編號,那就更是百分之百了。
中國郵史的秘密和空白之處多如海灘之沙,個人也只是略懂皮毛,相信只要大家多努力,共同發掘,互相分享和啟迪,定能有新的發現,而只有不停的探索,才能體會到郵學的真正意義和樂趣。
註:圖4.5引自華宇拍賣,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