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 【漳州頭聞】關注後天天免費觀看漳州本地新聞!
漳州一農婦誤吞魚刺,剛開始在胃鏡檢查可以看到,後來再檢查就找不到了,當時還以為已經排洩出體外了。直到14天後,醫務人員終於在她食管外側找到了一截長約2釐米的不規則魚骨。1月10日,她從第909醫院(原第175醫院)痊癒出院。
今年45歲的童女士是漳州平和人,去年12月20日中午吃飯時,她感覺自己誤吞了一個魚刺,隨即出現了輕微的咽喉疼痛症狀。因為覺得魚刺不大,以為過兩天就沒事了,結果後來不適症狀不斷加劇,於是12月26日到當地縣醫院檢查。誰知,事情變得一波三折起來。第一次胃鏡檢查時,在患者食管入口處發現了一塊透明的魚刺,但當時由於有出血症狀,醫務人員便不敢貿然直接取出。等到第二天再進行胃鏡檢查時,卻又找不到魚刺的蹤影了。等到1月2日,患者轉至第909醫院繼續治療。
因魚刺長時間滯留人體內,容易引發食管異物併發症,可能導致食管異物致穿孔、大動脈破裂致大出血、難以控制的縱隔和胸腔感染、頸部膿腫致呼吸困難等,所以儘早找出魚刺成了治療的關鍵所在。經初步CT檢查,發現患者的食管入口上段有一塊骨性異物,但要真正找出來需要切開整個食管壁,「魚刺很小,食管壁很大,有點像大海撈針一樣」,第909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鳴青解釋道。
次日,手術如期進行。術中,醫務人員根據CT顯示,在相對應的食管壁上尋找魚骨,可切開黏膜、肌肉層及部分環咽肌後,均未能發現魚骨。在這種情況下,只得改用金屬夾先固定出一個坐標,再在CT和超聲波內鏡的幫助下進一步精確定位,然後不斷調整魚骨位置,歷經3個多小時才將長約2釐米、兩端尖銳的魚刺成功取出。
來源:漳州薌城鄉訊報(通訊員 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