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東省和平縣東南部的東水鎮,是一個有著4萬人口的小鎮。境內屋舍儼然,山峰連綿,其中藏著京九線上的一個四等小站——東水站。
東水站始建於1996年,曾是京九線上承擔重要使命的車站。今年6月30日8時,服役24年的東水站將完成使命,拆除鋼軌以外的鐵路設備設施後,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對於那群紮根在東水,內心刻有深深「東水烙印」的鐵路職工而言,離開這裡等於告別第二個家。退出歷史舞臺的東水站,變成一個無人看守的中繼站。東水站的一些小站故事,卻永遠留在鐵路人的記憶中。
東水站四面環山,蒼翠欲滴,車站只有4股道,兩邊是兩座隧道,平常靜得出奇。京九線每天有50多對列車從這裡呼嘯而過,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這裡條件艱苦,附近沒有公交車,從東水鎮到工區要走40分鐘,騎摩託15分鐘。走進惠州電務段和平信號車間東水信號工區,牆上貼的都是京九線的設備線路圖紙,柜子裡擺放了許多技術數據和職工學習的書籍。
「這就是我們大家開會、工作的地方,只是明天過後,這兒就不再屬於我們了。」工長陳學文話語中夾雜著不舍。
工區的5個人中,年紀最大的生於1987年,最小的是1992年。今年33歲的工長陳學文是一名年輕的領頭人,他2011年來到工區,一門心思撲在了在工作上,在這裡一待就是9年。
2019年春運的時候,陳學文像個陀螺一樣忙個不停,把工區打理得井井有條。他把15公裡線路的信號設備、24組道岔、42架信號機等設備,維護得好好的。
「這段時間常常夢到東水關站那天的場景,眼看著同事一個個離開,我突然就從睡夢中驚醒,第二天起床時,發現枕頭已被淚水浸溼。」陳學文說。用陳學文的話說,在小站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習慣就好。
「只有慢車才會停兩三分鐘,不過那已經是10年前的事情了。」現年31歲的劉飛已經是工區的「老資歷」了。從他21歲入路就紮根東水,到現在已經工作10個年頭了。
劉飛說:「我剛到東水時有些失落,並不是因為這裡條件艱苦,而是因為離家太遠,地方太偏。可我心裡明白,鐵路上的車站有大小之分,但工作都是同等重要。」
在工區的這10年裡,劉飛身邊的同事因為各種原因陸續離開了東水,但他卻毅然選擇紮根在這裡。
「看到一起入路的同學離開,我的內心也產生過動搖,但在這裡待得時間越長,對這裡的感情越深厚,實在難以割捨。」劉飛略帶傷感地說,「想到離開,我心裡還是非常不舍。」
一個保溫杯,一部對講機,一支錄音筆,在東水站的運轉室裡,工區唯一的「女兵」王米雪端坐在3臺電腦顯示器前。她實時查看著站場上信號設備的運行狀態,並不斷詢問著室外作業的情況。
「陳工長,站場南端的8號道岔動作電流偏大,需要進行調整。」
王米雪正用對講機與副工長陳位樑討論著道岔轉轍機電流的調整問題。今年30歲的王米雪,2018年底來到東水信號工區。雖然東水地勢偏遠,但運行平穩的信號設備和工區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讓她工作起來感到十分舒心。
「只要我們悉心地守護它,它也會報以我們最安心的反饋。」王米雪說,「每當信號設備出現小狀況時,就像自己的小孩生病了,心中七上八下。」晚餐時,忙碌一天的人們聊著撤銷小站之後的話題。
「大齡青年」劉飛計劃著到了別的地區,先解決自己的單身問題;精神小夥張桂君想要儘快買房紮根;工區「家長」陳學文打算著要多一些時間照顧家裡。
陳學文帶領職工,在這裡開墾了大片菜地。他們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深厚的感情。
面對服役24年的小站關閉,他們心中有不舍,有留念,也有對鐵路快速發展的欣慰。
正如車間主任曾德樞所說:「不管走到哪兒,守好鐵路都是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