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在節目當中,跟大家說了這麼一個事情,就是槐泗運河村的楊師傅,發現村上祖輩們留下來的一塊石碑不見了,他蠻緊張的。因為在他的印象裡,這個石碑有來頭呢。
楊師傅:楊師傅:以前我了解過了 是人家運河東邊 狀元墓 是大家人家 後來破四舊立四新 就把它不曉得 怎麼回事 弄到我們這來了
按楊師傅的話,這塊石碑是祖輩傳下來的,一直以來都被村民放在水渠上,當踏腳石。這塊,它不見了之後,楊師傅就報警了。民警也很重視,經過四處查找,發現被人轉運到了旁邊的小公園裡。這個石碑角已經磨損了,為了防止再被人破壞的,所以村民們就希望救助到相關部門。
槐泗派出所副所長張煒:我們也跟村民了解的 村民說的 石頭有一些磨壞了 也希望通過聯繫文物部門 到現場進行鑑定 並且對文物後期 進行一個合理化的保護
這個石碑到底是哪個年代的?是不是屬於文物呢?我們記者也邀請到了揚州市博物館的陳曉友陳老師,到現場來仔細鑑定下子這塊石碑。陳老師說的,槐泗、甘泉這一代,在歷史上就是一塊風水寶地。
博物館名譽館員陳曉友:東鄉呢 一般來說 我們好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多的項目在東鄉比較多 像揚州的揚劇 包括揚州評話 這些人才比較多 西北鄉呢 出文化人士比較多 像阮元啊 對公道 對儀徵各方面 周邊的 它因為是山區 這個地方不光是文人雅士 都希望身後能葬在這個地方
聽說我們記者請來了專家,來鑑定這個石碑,好多村民都趕過來七嘴八舌的反映他們曉得的情況了。
村民:我家二姐夫不在了 由我家二姐夫親戚弄過來的 狀元是哪個啊 不曉得 我家二姐夫曉得 挖出來的時候 有橡皮人一個人
村民們說的,這個石碑,是一個狀元墓的碑,原本在河邊,村民當時發現的時候,裡頭還有一個假人呢。運河村的村民當時要造水渠,所以用船把這個石碑運回來的。其他的情況,就不了解了。陳老師,也試圖想要把石碑上的字,弄清楚的,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被磨損風化了,只能看到為數不多的內容。
陳曉友:這個是對科舉人家的 一種褒獎 皇帝的詔書 上面幾個字都是填空 就是我們印刷版一樣填空 皇帝詔曰什麼事情 中間是內容 就把它提起來 可惜就是完全看不清楚了
陳老師說的,石碑上面的字體是館閣體,是明清時期的主流書法,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石碑的年代,不超過明代,是明清時期的。而通過這個石碑的大小,也可以看出,這個墓碑的主人,級別不算小。
陳曉友:他這個級別還是蠻大的 過去他不敢 比如說我是府臺 我是縣臺 我不可能做成超過他的事情 講的意思就是他的規格 封建社會他不敢 我是九品七品 我不可能做到五品的事情 他這個級別就比較大
陳老師通過石碑上的「治水」等字,猜測出這個墓碑的主人,可能在這個治水方面做出過貢獻,村民們所說的狀元墓,實際上也不是他真正的墓。
陳曉友:當時開挖的時候 墓裡面有假人 實際上就是衣冠冢 他的真身不一定葬在這 他因為是當地人 在當地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各方面 在這個地方搞了一個墓碑形式
陳老師想看看石碑的背面,但是這個石碑重達二噸,靠人力無法翻過來。所以無法了解到其他有用的信息。這塊,運河村的工作人員也趕過來了,他們表示,這個石碑也是歷史的見證,下一步也會妥善安排好。
槐泗運河村工作人員:那個亭子都弄好了 放在亭子裡
陳曉友:完全可以弄好的 什麼原因呢 它是一個文化的提升 今後可以搞文化旅遊城市 可以大家來走訪一下 有這麼一回事
等村民把這塊石碑弄好了之後,我們再來看看,石碑背面的字到底寫了什麼?這個石碑的主人到底是什麼人,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我們將繼續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