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不是一個單向度的概念,而是在各個向度上互相衝突的價值。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江亞選擇民怨極高的人實施具有儀式感的殺人行為。
以不法懲治不法,合情但不合理。
私法制裁者的出現源於對社會不公的憤恨與對司法體系的不信任,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那些人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報應。
「他們有錯,但不該死。」
「如果你是被他們傷害的人,還會這麼無所謂?」
確實,除了當事人,誰也無法體會那份痛苦。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不能以暴制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遭受過校園暴力,我曾經遭受過,但我很幸運,用相同的暴力讓它消亡在萌芽時期,雖然已經忘了是什麼時候了,不過從那時候我就知道了,在很多情況下,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但卻是(最)有效的方法。
後來讀到一本書「人性中就有暴力的一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暴力。想要控制暴力,就需要掌握更大的暴力。想要終結暴力……就得先成為最大的暴力。」
當然,象牙塔內的小打小鬧與社會事件並不能一概而論,卻可以參考。
在電影的結局中,方木說道:
「我們破案抓人,法院定罪,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讓良知不被扭曲,是為了陰霾下還堅信光明的人。
我們不可否認,正義的遲到催生了江亞這樣的悲劇,他的所為究竟是伸張正義,還是將正義推入深淵?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
江亞做過的事情,或許有些人也想過,但是我想告訴這個城市裡的每一個人,以暴制暴,信仰暴力,會帶來更大的暴行,如果這個天平不小心失衡了,那麼,我願意做一個砝碼。」
其實看過電影的人不難看出,江亞是一個心理變態,映題。而且他所懲戒之人,雖是有錯之人,但不該死,所以並沒有多少人會同情他。方木化身砝碼,捨身飼虎,也符合我國電影的一貫標準。影片中有個細節,咖啡館中那句「難道要我給他抵罪嗎?」明顯和嘴唇不對。
由於個人價值觀的原因,「以暴制暴,會帶來更大的暴行」這一點睛之筆恕難贊同。
當我看到《亂步奇譚》時,便想到了《城市之光》,所以拿來做了做對比。
《亂步奇譚》有一個都市傳說,二十面相是一個戴面具的人,每當有因證據不足或精神疾病等特殊原因(如精神疾病)而被釋放的該死之人被無罪釋放時,他便會在網上發布訊息,出來斷罪。
在我看《亂步奇譚》時,與《城市之光》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為這些人確實都該死,並且盼著他們早點死。
二十面相併不是只有一個人,只要手上有面具,不管是誰都能成為怪人二十面相。當二十面相們被捕時,說出了這些令人恐懼的真相:「二十面相是不會死的,它是一種精神,沒得到制裁的人要制裁。」
「儘管法律可能確實懲治不了有些壞人,但如果實施懲罰的權柄落入那些自詡正義的個人或者團體手中,只會有更多無辜的人或者罪不至死的人受害。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性高於懲治惡徒,後者只是維護社會安定的一種手段,絕對不能凌駕於其本質目的之上。」
「在具體事件上會符合多數人認可的道義,但如果擴大化,最終只能演變為道德審判的狂飆,沒人能倖免。」
《黑鏡》第三季第六集中,民眾只需要給人加上「去死」標籤,獲得票數最多的人便會被兇手控制的生態「蜜蜂」殺死,不同於《城市之光》中的十萬人相安無事,38萬參與者皆慘死於「蜜蜂」之手。(蜜蜂暗喻社會上無孔不入的輿論。)
斷罪之人,我能理解,但絕不贊同。當有一天他們突然擁有了超能力,他們會成為「美國隊長」嗎?不不不,「祖國人」罷了。
法律代表著秩序,而不是正義。但我們都要在秩序之下生活,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