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的英語教育開展較大陸地區來的早,來源於殖民背景以及教育方向,臺灣人有一些特殊的英語學習條件,以及英語學習的管道。本專欄將帶著讀者,來到臺灣人在上世紀80,90年代學習英語的現場--讓英語教育與學習經驗,成為兩岸文化的連結契機。
第一期 英語之聲
臺北國際社區廣播電臺ICRT(上)
ICRT,是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adio Taipei的簡稱,前身為美國駐軍臺灣時的美軍廣播電臺(American Force Network Taiwan, 簡稱AFNT),主要服務在臺美軍的訊息發布與娛樂,但在1979年後隨著美軍撤離臺灣,該電臺面臨關閉,使得當時長期收聽電臺的滯臺外籍人士與其眷屬,以及廣大臺灣當地聽眾斷炊。在當時臺灣當局的促成下,該電臺展開去美軍化,轉成臺灣當地民營電臺,頻率改為FM100。在1979年四月16日凌晨正式開播,從此ICRT成為臺灣當地收聽英語新聞和學習英語不可或缺的電臺。
ICRT絕大多數的節目都是以英語播報本地新聞,本地天氣,生活為主,也包括臺灣當地熱門話題,演藝圈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在ICRT聽到周杰倫的專訪,也能得知臺北國際馬拉松的參賽消息,甚至百貨公司周年慶的指南。聽見外籍DJ用流利的英語向聽眾傳遞如何挑選水果,注意颱風等等生活化的信息,去臺北行天宮拜拜要注意些什麼,非常有意思!
ICRT的特別之處並不只是一個電臺。誠然,英語電臺提供給莘莘學子一方學習英語的沃土,全年無休隨時隨地扭開收音機就能磨練英語聽力,而且還免費!可以說臺灣的80,90後一代都是聽著ICRT長大的,但驅使他們收聽的理由,則是動聽的英語流行音樂!在只有磁帶和CD的年代,認識唱片行裡的外國歌手,是年輕人NB與否的象徵!臺灣初萌芽的流行音樂文化,也因為這個窗口,獲得不少養分。ICRT的DJ們還引進了觀眾call-in的互動模式,使得收聽電臺變得更加新奇有趣,感覺類同現今火爆的直播。觀眾參與到該期節目,大大地拓寬了電臺在人們生活中的依存度,甚至ICRT還有Call-Out服務,幫聽眾打電話給愛人求婚,祝賀電話另一頭的人生日快樂。
ICRT身為一個電臺,少不了前述的新聞類與音樂類節目,特別是雙語節目,帶給聽眾更快融入英語的語境,在真實的場景中聽著心儀的偶像受訪,不知不覺中就融入了英語的語境,幾個高頻的句型和單詞就朗朗上口了。
下面這段歌手李佳薇的專訪,可以聽到ICRT的中籍DJ雙聲道即刻切換,不但口音純正,來賓的英語也相當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