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英語之聲
臺北國際社區廣播電臺ICRT(下)
接上回,ICRT電臺之所以是學習英語的好去處,就是在於同一場節目中DJ雙語無縫切換的絕活。這些節目既生活化又輕鬆,不需要正經危坐地認真聽做筆記,而是輕鬆地隨著話題,以內容為主軸地在兩種語境中切換。ICRT的DJ就隨著話題聊下去了,沒有特別計劃教學內容,但就在言談中將句型與話題相關的字彙完整習練了一遍,這也是臺灣廣播節目的風格:沒有腳本,完全依靠來賓的自由發揮。而ICRT此種形態既保持了英語聽力的強度,又不至於太長失焦,還接著一段中文的內容,將聽眾再拉回話題,如此反覆,即便英語聽力不太靈光的小夥伴,也會突然感覺自己好像「聽懂了」:這就是「可理解輸入」(conprehensible input)的醍醐味,不去在意語言,而是專注在內容本身,得魚忘筌,反倒讓英語的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以下是DJ在節目中聊起如何面對颱風災害,典型的雙語無縫切換。
聶雲是綜藝節目,臺灣國際獎項的常任主持人,是少數為兩岸所熟知的ICRT DJ。雖然他早早擴張自己的娛樂事業版圖至電視屏幕,但他的確是ICRT早期最受歡迎的DJ之一。他從美國回到臺灣的原因(聶雲在臺灣出生後移民),正是為了ICRT的工作。活躍於影視圈的聶雲的事業啟蒙就是擔任電臺DJ,並在之後於洛杉磯的華語電臺任職。直到這時,聶雲才真正接觸到漢語與中華文化,他甚至到過北京中央電臺工作過幾個月,只不過因為個人原因離職了。接受ICRT入職邀請的聶雲回到中國臺灣,開始在亞洲的娛樂事業發光發熱。
大衛王是David Wang的直譯,本名王再得的他是第一位臺灣本地的ICRT DJ,在他之前所有的DJ若不是外國人,就是海歸華僑。大衛王不是英語專業(亦非播音專業),也不曾在英語系國家生活過。但他一口地道的美國腔總是令人印象深刻,練就這般流利口語的經驗,也讓大衛王成為臺灣英語學習界的傳奇,讓母校世新傳播學院(現為世新大學)-臺灣大眾傳播領域最重要的學府-聘請他回去教英文。
自學成才的大衛王擁有許多英語學習訣竅,但學海無涯苦作舟,大衛王的學習歷程可說是用刻苦克服了當年的學習管道的匱乏:他會將廣播節目錄下來,每日反覆的聆聽,用心模仿裡頭的腔調與抑揚頓挫。當年使用空白卡帶才能錄音,大衛王竟然把一卷空白卡帶反覆使用了一千次!在現今的智能設備上,彈指間就能完成磨耳朵的操作,在大衛王年輕時,可是要耗費不少毅力的。不知道是不是燃盡生命的學習方式所致,大衛王因肝癌英年早逝,得年39歲,ICRT也因此失去一位傑出的看板人物。
與ICRT類似,也是以電臺為媒介的英語學習管道,空中英語教室(Studio Classroom)開創了英語學習雜誌搭配每日廣播節目學習英語的先河。但在這本暢銷刊物背後,是一位女士奉獻一輩子青春的故事。。。
註:本文影像與音頻皆來源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將即刻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