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要自立,還是被傭人看管?
新孝道
讓爸媽自立
縮短病榻上的日子 !
多年前,臺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接到社區警衛的數落電話:「教授,你九十歲的爸爸剛剛扛著一包米經過社區大門,外人看了都不忍心,你們是怎麼當兒女的?」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他的新書《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一書中,提到當父母老了,子女應該找機會,換一種方式來愛他。
我的方式就是,「」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劉毓秀說,現在子女被傳統孝道捆綁,眼見父母衰老,為了降低罪惡感,就找傭人來照料,陪著走路、餵食、打理,讓老人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其實,老人也是可以訓練的,北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九九六年,劉毓秀第一次去北歐參訪養老機構。「當時我的父親七十三歲,公婆也邁向高齡,臺灣同時面對老化與少子化兩列疾駛對撞的人口列車,對於老,我是非常惶恐的。」
臺灣老人平均臥病時間是七年,但北歐老人卻只有二個星期,劉毓秀在瑞典看到老人上超市、購物、上銀行,「我們常要求國家對老人制度給予服務與支持,但子女在家庭中的責任呢?」
她體認到「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才是現代新孝道。
北歐回來後,劉毓秀決定從自己的父母開始,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實踐計劃。
第一,住宅改變。「老後體力會衰退,我們先幫父母從四樓老公寓換到有電梯的大樓,避免跌倒。」
第二,不當宅老。只要身體硬朗,買菜、煮飯、洗衣、上銀行,都讓他們自己來,就算是看病,我也只帶看初診,後續由他們自己掛號,子女雖住在附近,但僅在假日陪爸媽上館子吃飯。拒喝參茶。
第三, 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我們不請傭人24小時看護,而是委託彭婉如基金會尋找本土居家員,每周四個小時的鐘點服務,協助父母爬高彎腰搬重物清潔打掃,一個月才花四千四百元。假日子女會帶父母出外踏青,平常,劉毓秀兄妹讓父母獨居,獨力料理生活大小事。
我們讓他自己上超市,結果老頑童父親買了一堆泡麵來吃,這太不健康了,但我媽勸我「算了,他都九十幾歲了。」
自立、自理、尊嚴。
二十年前,劉毓秀從北歐老人身上看到的,放到自己父母身上實踐。
劉爸爸去年底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劉毓秀說:驗證了北歐模式是可行的,爸爸體衰臥病僅有短短數周,病榻上的父親,甚至拒絕母親準備的人參茶。
理由是:補了氣,若癱了,讓我更不好走。
看著前幾年陪父母去賞花的照片,面對生命的璀璨與凋零,劉毓秀感激地說:看到我爸爸這麼有智慧地與子女一同處理老化過程,讓我對於「老」這件事情,心底終於篤定,不再害怕。
芬蘭人死前平均臥床七天,臺灣人死前平均臥床七年。芬蘭政府的預算花在老人的體能訓練,使身體健康。臺灣政府卻致力於長照,花大筆錢照顧老病的人。
每每經過高級養老院時,看到走廊一長排的傭人陪著輪椅上面無表情的僱主,我就常常逼自己發誓,既使不良於行,也不讓人來推輪椅。
人,如果在結束生命前,僅僅七天需要人服侍,那是福氣啊!
美國頤寶集團中國城訂餐、招租及投資聯繫:
734-434-7978
Frank Zhong / 989-708-8142
Eric Kong / 734-645-8888
房地產經紀人 Jessy / 734-883-3050
頤寶筵川菜坊 / 734-434-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