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禮

2021-02-19 諺雲



由於各國各民族風俗迥異,所以見面時的禮儀亦不相同。

英國人見面行握手禮,法國人行吻手禮(後來英國上層人士亦行之),日本人行鞠躬禮,美國人行招手禮(同時喊hello),俄羅斯人行擁抱禮,還有西方的不少國家和地區廣泛流行貼面禮,等等。因為當年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全世界影響甚巨,所以握手就成為世界通行的外交禮節。

而我國傳統禮儀,數千年來相見時多行拱手禮。譬如《論語·微子》即有「子路拱而立」,記載的就是子路尋找走散的孔子,路遇長者詢問時行拱手禮。直到20世紀初葉,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以握手禮取代傳統禮儀,並規定其領導的同盟會「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

禮儀,既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和儀式,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在各種情況下人們操作時的方便履行。東漢·許慎《說文》講:「禮(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東漢·班固《白虎通義》亦云:「禮(禮)者,身當履而行也。」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李克強總理1月30日在中國疾控中心召開座談會,就進一步加強科學防控疫情聽取專家意見。會議開始前,總理說,本該與大家握手的,但按你們現在的規矩,握手就改拱手了。」將握手禮改為拱手禮,是為了科學地防控疫情進一步擴散而採取的變通方式,亦即《易經·繫辭上》所謂「變而通之以盡利」。

而且,禮之用,和為貴。禮儀,不僅是一種品節制度,更是一種與內心達致愉悅和諧的得體行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向來是「禮」「樂」並舉,「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禮記》),「樂」是為了達致內心情感的和諧,「禮」是為了追求外在行為的得體,只有內外皆修,方可和諧圓滿。所以東漢·劉熙《釋名》講:「禮(禮)者,體(體)也,得事體也。」《禮記》亦云:「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

曾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走遍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進行採訪的美國著名女記者勞裡·加勒特(Laurie Garrett),在今年1月25日美國《外交季刊》刊發頭條文章《在武漢疫情中如何保持安全》,其中「不要握手和擁抱別人,禮貌地請求接近你的人離開」等建議,令人讚賞。是啊,大疫當前,彼此相見,「熟不拘禮,病不拘禮」,不握手,不擁抱,不打招呼,靜靜走開,於人於己,都是負責任的表現。

不過,如果有一種禮,既能規避風險,保障安全,又能「順人情」「得事體」,而且操作簡便,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我國傳統的拱手禮。拱手禮,俗稱作揖,文雅點叫揖禮。大家相見,不吻手,不貼臉,只右手虛握成拳,左手搭在右拳上,在胸前額下輕輕地上下一拱,即告禮成。賓主雙方不接觸,不傳染,喜樂而衛生,得體而方便。

西漢揚雄說得好:「人而無禮,焉以為德?」如果把如此優雅而實用的禮數完全丟棄,那還怎麼去傳承優良的傳統道德風尚呢?

(圖片選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拱手禮與抱拳禮的區別
    男子拱手禮銅像
  • 當文明人 從拱手禮做起
    很多地方,人們見面開始互行拱手禮,這樣既傳統又時尚,既安全又合時宜。甚至一些地方開大會,政府還大力提倡見面時的行拱手禮,讓拱手禮著實「火」了起來。拱手禮避免人們互相之間的肢體接觸,等於切斷了病毒的一條主要傳播途徑。
  • 「拱手禮」!復興傳統正當時
    古人見面行拱手禮行拱手禮時,一般情況應先用右手握住左手拇指,然後用左手包住右手,在朝向自己的拇指方向形成太極的圖案,在對中國傳統道教神像行拱手禮時尤為注意拱手禮示範圖需要注意的是,拱手禮男女有別。中國古人以「左」為敬,因此男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包右手,以左示人,表示真誠、友善與尊重;女子行禮時,右手在外,左手在內。簡單來說,就是「男左女右」「男抱拳女壓手」,約定俗成。如遇喪事,則正好相反。拱手禮毫無疑問是禮儀界的一張「王牌」。重大節日可以用,重要場面少不了;見面可以用,告別也能用;祝賀恭喜可以用,感謝道歉同樣行。
  • 拱手禮和扇
    拱手禮要點:大多數情況下的拱手禮應該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壓住右手。In most cases the surrender ceremony should be left in the right  hand, left hand is pressed.
  • 復興傳統拱手禮 傳承優秀歷史文化
    青島市政協委員、山東文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副主任張寧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5月16日訊(記者 郭欣 見習記者 張文龍) 「中國傳統的拱手禮歷史悠久在此倡議將中國傳統拱手禮作為一種新時尚加以弘揚。」在今年青島市兩會上,青島市政協委員、山東文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副主任張寧帶著相關提案參加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  中華民族自古是禮儀之邦,拱手禮是頗具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其文雅、莊重、大方,能夠表達問候、尊敬、祝賀、祈求等含義,如今人們在拜年、祝福等場合也經常使用,其內涵豐富、且頗有講究。
  • 淺議中國傳統拱手禮之審美意趣
    中華傳統禮儀是傳統文化寶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而中國傳統禮節中的拱手禮為就深深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趣味。拱手禮又叫作揖、抱拳禮,是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其歷史非常悠久。《論語·微子》載:「子路拱而立。」這裡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拱手禮的正式稱呼應該叫揖禮。據說中國古代的禮儀絕大多數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周禮」。
  • 拱手禮的屬性及其禮儀內涵
    拱手禮圖片來自網絡
  • 防疫新「標配」:見面不握手,互行拱手禮
    見面不握手,使用拱手禮,成為不少市民防疫新「標配」。 最近,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恢復正常,但為了更好地抗疫,人們不斷呼籲、倡導「距離產生美」,熟人、同事相見不再以握手表示友好了,而是不約而同行拱手禮。
  • 專欄·風土識小|疫期重看「拱手禮」
    一些學者與醫學專家因此呼籲可適當恢復拱手禮,拱手禮又名作揖禮、抱拳禮,起源於上古時代,早在商周時期的一些考古發現中就已經能看到拱手禮的雛形。作揖的最初含意是通過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對於對方的「敬」意,而在拱手禮的演化過程中,又被人們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內涵,顯得更加的富有情調。
  • 最是青春讀書時,拱手禮
    1行「拱手禮」在朱靜老師的帶領下,全體起立,一起向孔老夫子像行「拱手禮」,以表達我們的古聖先賢的尊敬。2誦讀《弟子規》禮畢,所有人員端身正坐誦讀《弟子規》。最後,現場全體起立再一次向孔子像行「拱手禮」,同桌的你第三次悅讀會圓滿成功!
  • 「兩會」重現「拱手禮」,傳統禮儀文化的復興融合了時代精神!
    這裡的「禮」包含了禮制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現代文明社會的「禮」很多都是從傳統社會中傳承發展而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現代常見的「拱手禮」的文化內涵與形勢特徵: 拱手禮的歷史淵源
  • 【走進道教】「拱手禮」才是道觀禮儀的正確打開方式
    後臺有細心的信眾指出問題在道觀中應該行「拱手禮」,這一禮節既具有鮮明的道教含義,又在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底蘊。拱手禮也常被泛指為作揖或抱拳禮,是在相見離別或表達感謝時國人最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作揖時行拱手禮並躬身致意。拱手禮的手勢都有著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例如左手抱右手,就是取義古代以左為尊的傳統習慣,如太上道祖在《道德真經》三十一章所述「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 見面不握手,多行拱手禮!這動作成疫情防控新「標配」
    倡導行拱手禮「咱不握手了,拱拱手就行了。」最近,您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見面不握手,使用拱手禮,成為不少市民防疫新「標配」。最近,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恢復正常,但為了更好地抗疫,人們不斷呼籲、倡導「距離產生美」,熟人、同事相見,不再以握手表示友好了,而是不約而同行拱手禮。
  • ...的兩會與會人員由握手改行「拱手禮」鄭州快速公交站臺,穿漢服...
    就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你會發現一個新現象,今年與會人員見面不再握手,而改行「拱手禮」,這成為今年兩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拱手禮正確的姿勢,您知道嗎?5月14日下午,在鄭州快速公交農業路花園路BRT站臺裡,在兩名身著漢服的美女站務長的帶領和示範下,現場20餘名公交站務長們一起練習行「拱手禮」,大家認真的樣子,引來了乘客們的駐足欣賞。
  • 別再錯了,拱手禮的誤區不僅僅是哪只手在上
    介紹拱手禮之前,先介紹一下揖禮。無論是拱手禮還是抱拳禮,還是交手禮或者是叉手禮(萬福禮)等等,這些由雙手的姿勢變化行禮的禮,都是揖禮演化而來。揖禮,即相見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歷史。重點說一下流傳下來的抱拳禮和拱手禮,這兩者並不完全相同。抱拳禮也叫抱拳揖禮,源於古代軍禮,在行軍禮時,右手拿著武器,因而,左手抱蓋於握著武器的右手背上。
  • 拱手禮是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
    拱手禮是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相信一說到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估計很多人都會猜到,小編要說的是什麼了。沒錯,小編今天要給大家科普的就是拱手禮。喜愛武俠小說的小夥伴們對拱手禮必然是不陌生的,俠義世界裡,高手見面往往第一個動作就是拱手作揖,流傳到了現代可能大家最常見的拱手禮就是過年時節討紅包的專用動作了。雙手抱拳,說一句「恭喜恭喜,紅包拿來」,簡直是討紅包必備姿勢。
  • 傳統文化為復工貢獻新潮流,「拱手禮」有望代替「握手禮」
    事實上,自疫情發生以來,以傳統禮儀中的「拱手禮」代替「握手禮」成為流行話題。今年1月23日,《北京晚報》發文倡議「春節拜年不妨推廣『拱手禮』」,也包括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組織工作者在內的各界人士呼籲在防疫期間由「握手」改為「拱手」,著名詞作家曲波還專為此創作公益歌曲《拱手禮》。不少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發動員工全面拱手,保持距離。
  • 河南許昌某校,行「拱手禮」,譁眾取寵?亦或者是興復禮儀
    但是這一次卻不如平常一樣,學生登記完之後,竟然似古人一樣,伸手做起了「拱手禮」。如果是學生調皮也就罷了,老師竟然也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對著學生很認真的伸手做了「拱手禮」。老王我不無惡意的想:如果後面的學生都要這樣的話,老師就不要坐下了。
  • 對中國拱手禮和西方握手禮,中餐和西餐之間的看法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拱手禮;在西方,古代禮儀是握手禮。在中國,中餐是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在西方,西餐是每個人分開吃。中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既有著優秀文化傳統,又能海納百川。拱手禮也叫作揖,正確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則為兇拜,可用於弔喪。那就從改握手禮和親吻禮為拱手禮開始吧!
  • 西媒介紹武磊新進球慶祝動作:拱手禮歷史超3000年!配圖用的是央視...
    北京時間5月14日,西班牙《阿斯報》介紹了中國球員武磊可能會使用的新進球慶祝動作——拱手禮,等到西甲重啟後,希望能夠早日看到武球王的這一新動作!在上周的周記裡,武磊曾寫道:「或許我倒是可以藉此機會教他們(西班牙人隊友)中國人的拱手作揖,這可比互相擊掌打招呼安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