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各國各民族風俗迥異,所以見面時的禮儀亦不相同。
英國人見面行握手禮,法國人行吻手禮(後來英國上層人士亦行之),日本人行鞠躬禮,美國人行招手禮(同時喊hello),俄羅斯人行擁抱禮,還有西方的不少國家和地區廣泛流行貼面禮,等等。因為當年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全世界影響甚巨,所以握手就成為世界通行的外交禮節。
而我國傳統禮儀,數千年來相見時多行拱手禮。譬如《論語·微子》即有「子路拱而立」,記載的就是子路尋找走散的孔子,路遇長者詢問時行拱手禮。直到20世紀初葉,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以握手禮取代傳統禮儀,並規定其領導的同盟會「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
禮儀,既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和儀式,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在各種情況下人們操作時的方便履行。東漢·許慎《說文》講:「禮(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東漢·班固《白虎通義》亦云:「禮(禮)者,身當履而行也。」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李克強總理1月30日在中國疾控中心召開座談會,就進一步加強科學防控疫情聽取專家意見。會議開始前,總理說,本該與大家握手的,但按你們現在的規矩,握手就改拱手了。」將握手禮改為拱手禮,是為了科學地防控疫情進一步擴散而採取的變通方式,亦即《易經·繫辭上》所謂「變而通之以盡利」。
而且,禮之用,和為貴。禮儀,不僅是一種品節制度,更是一種與內心達致愉悅和諧的得體行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向來是「禮」「樂」並舉,「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禮記》),「樂」是為了達致內心情感的和諧,「禮」是為了追求外在行為的得體,只有內外皆修,方可和諧圓滿。所以東漢·劉熙《釋名》講:「禮(禮)者,體(體)也,得事體也。」《禮記》亦云:「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
曾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走遍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進行採訪的美國著名女記者勞裡·加勒特(Laurie Garrett),在今年1月25日美國《外交季刊》刊發頭條文章《在武漢疫情中如何保持安全》,其中「不要握手和擁抱別人,禮貌地請求接近你的人離開」等建議,令人讚賞。是啊,大疫當前,彼此相見,「熟不拘禮,病不拘禮」,不握手,不擁抱,不打招呼,靜靜走開,於人於己,都是負責任的表現。
不過,如果有一種禮,既能規避風險,保障安全,又能「順人情」「得事體」,而且操作簡便,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我國傳統的拱手禮。拱手禮,俗稱作揖,文雅點叫揖禮。大家相見,不吻手,不貼臉,只右手虛握成拳,左手搭在右拳上,在胸前額下輕輕地上下一拱,即告禮成。賓主雙方不接觸,不傳染,喜樂而衛生,得體而方便。
西漢揚雄說得好:「人而無禮,焉以為德?」如果把如此優雅而實用的禮數完全丟棄,那還怎麼去傳承優良的傳統道德風尚呢?
(圖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