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新「標配」:見面不握手,互行拱手禮

2020-12-26 騰訊網

前言

「拱手禮」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問候禮儀,俗稱作揖,歷史悠久。《論語》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

拱手禮——全民抗疫新「標配」

「咱不握手了,拱拱手就行了。」見面不握手,使用拱手禮,成為不少市民防疫新「標配」。

最近,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恢復正常,但為了更好地抗疫,人們不斷呼籲、倡導「距離產生美」,熟人、同事相見不再以握手表示友好了,而是不約而同行拱手禮。

那什麼是拱手禮呢?為什麼行拱手禮會起到同樣交際效果呢?讓我們來了解下:

中國的禮儀形成於夏商周時期,興盛於唐宋時期,經過不斷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體系。

禮可以說在傳統社會中是無時無處不在的,比如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

禮儀不僅相當完備,而且非常講究,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形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拱手禮。

「拱手禮」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問候禮儀,俗稱作揖,歷史悠久。《論語》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不僅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民俗。

行拱手禮時會保持一定距離,文雅、莊重、大方,可避免男女差異以及關係比較疏離者之間不必要的尷尬,同時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

目前國內疫情雖得以控制,但境外輸入的壓力依然很大,全面復工復產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所以依然是抗疫的關鍵時期。不握手是切斷接觸傳播途徑的措施之一。

並且,一般人握手後,出於禮貌和現實情況都不會即刻洗手,一旦接觸了傳染源再觸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部位,可能會引發感染。

所以從醫學角度來講,「拱手禮」代替握手是一種非藥物的幹預措施,拉大了大家的社交距離,不存在身體接觸,不因異味討人嫌,更減少了傳染性疾病傳播可能。

尤其在嚴防嚴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只拱手不握手」確有必要。

如何行好「拱手禮」?

· 手位 ·

拱手禮之核心動作便是「拱手」。《爾雅·釋詁》郭璞注曰:「兩手合持為拱。」即雙手相交而握。

· 手型 ·

拱手禮可有捧手、抱拳等基本手型。

《辭源》釋義:「捧手,猶拱手,表示敬佩。」這就是說捧手的動作應為兩手相拱。基本動作是雙手在胸前疊合,手型如拱,立而不俯。抱拳,一手握拳,另一手抱著拳頭,合攏在胸前。

· 身型 ·

行拱手禮時,身姿有直立和向前躬身兩種。直立拱手在傳統典籍可見到相關記載。

「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

——《禮記·曲禮上》

行拱手禮時,身形直立,不仰不俯。古之拱手禮還可拱手至額,俯身向前。

行「拱手禮」也有著一定的講究。古人以左手為敬,所以一般男子拜年左手在外,右手抱拳行禮;而女士則相反,拱手禮時應為左手抱拳在內,右手在外。

行禮時,要雙腿站直,晚輩要將手抬高一點,鞠躬深一點,長輩還禮時可以配合點頭。

行「拱手禮」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宣傳與傳承。「拱手禮」在中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從西周起就開始採用。

而古人通過這種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和尊重。今天依然有很多傳統文化秉承這一禮儀。

番外:道教拱手禮

道教一直堅持著中華禮儀方式,拱手禮就是其中之一。但在繼承的基礎上,道教的拱手禮還有些講究:

一. 左在外、右在內:

道教認為左為陽、為善、為尊;右為陰、為惡。故左手抱住右手,意為負陰抱陽、揚善止惡之意。

二. 內掐子午、外呈太極:

道教賦予拱手禮新的內涵,稱為掐「子午訣」。道教子午訣手勢取義左為陽生氣也,右為陰殺機也,以陽抱陰,以生制殺。

具體做法為: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方式寓意為「抱元守一」。

三. 上至眉心、下至肚臍:

行禮時,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上至上丹田,即眉心處;下至中丹田,即肚臍處。行禮划過弧度,不緊不慢,恭恭敬敬。

(圖文來源於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見面不握手,多行拱手禮!這動作成疫情防控新「標配」
    本文摘自上海欽賜仰殿道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倡導行拱手禮「咱不握手了,拱拱手就行了。」最近,您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 防疫復工復產無小事 專家倡導「握手禮」改「拱手禮」
    近日,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王學昌,呼籲有關部門向全社會倡導,將見面禮儀由「握手」改為「拱手」。  王學昌在總結分析了「人-人」、「人-飛沫-人」、「人-物體表面-人」、「人-糞便、尿-物體表面如馬桶蓋表面-人」 等11種新型冠狀病毒人際傳播途徑、機制後,分析說,大家已經高度重視通過戴口罩阻斷新型冠狀病毒的飛沫傳播,但對疫情手接觸傳播的重視程度相對不夠,雖然目前已經普遍加強了對公共場所常用物體表面進行消毒,自己也緊急科技攻關並發明了代替人手推門、按電梯鍵的防疫新工具「防病菌防病毒護手棒
  • 傳統文化為復工貢獻新潮流,「拱手禮」有望代替「握手禮」
    事實上,自疫情發生以來,以傳統禮儀中的「拱手禮」代替「握手禮」成為流行話題。今年1月23日,《北京晚報》發文倡議「春節拜年不妨推廣『拱手禮』」,也包括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組織工作者在內的各界人士呼籲在防疫期間由「握手」改為「拱手」,著名詞作家曲波還專為此創作公益歌曲《拱手禮》。不少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發動員工全面拱手,保持距離。
  • 對中國拱手禮和西方握手禮,中餐和西餐之間的看法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拱手禮;在西方,古代禮儀是握手禮。在中國,中餐是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在西方,西餐是每個人分開吃。中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既有著優秀文化傳統,又能海納百川。中國古人見面,沒有握手都是拱手。握手禮或親吻禮是西方禮儀,不能什麼都學西方的。但是優點還是需要吸收的,不是一家人,沒必要大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各吃各的西餐,很合理,也很衛生。所以身為中國人,不能丟掉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也要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文化。
  • 拱手禮
    由於各國各民族風俗迥異,所以見面時的禮儀亦不相同
  • ...的兩會與會人員由握手改行「拱手禮」鄭州快速公交站臺,穿漢服...
    就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你會發現一個新現象,今年與會人員見面不再握手,而改行「拱手禮」,這成為今年兩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拱手禮正確的姿勢,您知道嗎?5月14日下午,在鄭州快速公交農業路花園路BRT站臺裡,在兩名身著漢服的美女站務長的帶領和示範下,現場20餘名公交站務長們一起練習行「拱手禮」,大家認真的樣子,引來了乘客們的駐足欣賞。
  • 「拱手禮」!復興傳統正當時
    有「禮」有「距」疫情當前不握手,有禮作揖中國素稱
  • 當文明人 從拱手禮做起
    而在禮儀之邦的東方大國,握不成手了不是什麼問題。很多地方,人們見面開始互行拱手禮,這樣既傳統又時尚,既安全又合時宜。甚至一些地方開大會,政府還大力提倡見面時的行拱手禮,讓拱手禮著實「火」了起來。拱手禮「火」了,有以下原因:一是距離可控,能遠能近。一般行禮的距離在2—3米,正好處在安全社交距離的範圍。
  • 拱手禮是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
    疫情以來,由於新冠病毒的感染性使得日常的社交禮儀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如握手、擁抱、近距離交談等等行為被倡議禁止,為了你我他的安全,我們應當不握手、不擁抱,相隔不少於1米距離。而由於長期以來的社交禮儀的深入人心,最快被打臉的是某國發言人在倡導不握手來減少病菌傳播風險,發言結束後轉身就跟身旁的人員來了個握手,堪稱大型打臉現場。
  • 專欄·風土識小|疫期重看「拱手禮」
    晚清人們在過節時行拱手禮 仲富蘭收藏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控制,許多有識之士都在呼籲、或者身體力行,在人際交往中實行傳統拱手禮的方式。此情此景,讓我好生感慨,新冠病毒主要傳播方式為呼吸道和接觸傳播,戴口罩、勤洗手,免除人際交流中的「握手禮」,改行我國流傳千年的拱手禮很有必要。
  • 「兩會」重現「拱手禮」,傳統禮儀文化的復興融合了時代精神!
    今年的地方「兩會」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兩會」代表見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禮」,成為今年一道獨特的、很接中國傳統文化地氣的風景。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
  • 淺議中國傳統拱手禮之審美意趣
    中華傳統禮儀是傳統文化寶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而中國傳統禮節中的拱手禮為就深深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趣味。拱手禮又叫作揖、抱拳禮,是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其歷史非常悠久。《論語·微子》載:「子路拱而立。」這裡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拱手禮的正式稱呼應該叫揖禮。據說中國古代的禮儀絕大多數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周禮」。
  • 疫情延燒臺灣政客最「怕死」,蔡英文見王金平都不敢握手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在臺灣引發口罩之亂,近來連酒精、耳溫或額溫槍都難入手,許多民眾買不到防疫物資,轉而向民意代表求助,跟疫情有關的陳情案也大增。此外不少議員最近也力行防疫,出入公共場合戴口罩、打招呼「拱手不握手」,過去勤跑的婚喪喜慶紅白場也減少,民進黨前「立委」段宜康在臉書呼籲民代「暫停跑攤」,也獲得不少響應。
  • 合十禮比握手禮更適合人際交往,它讓我們以謙卑的姿態前行
    當前,新冠疫情禍亂人世。世界各地的人們一改以往擁抱、握手、親吻面頰的禮節,紛紛改成點頭、碰肘。尤其各國領導人之間碰肘這個動作,頗有些尷尬和滑稽。世界各地的人們,自古以來有著不同的禮節。發展至今,握手禮成為全球通行的見面禮節。
  • 拱手禮與抱拳禮的區別
    拱手禮與抱拳禮的區別       拱手禮與抱拳禮雖說都是抬手行禮,但就抬手行禮的外在禮儀儀態和施禮的禮儀內涵,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拱手禮與抱拳禮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手勢的外在形態。      手拱禮的手勢形態為雙手相交,疊起成弓形,雙手抬起至下顎,立而不俯,舉手施禮。而無論哪個手在內都不握拳,謂之拱手禮。
  • 文明有禮新風尚!見面不握手,作揖更有禮
    文明有禮新風尚!見面不握手,作揖更有禮 2020-05-20 0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禮儀新說》疫情期間問候新姿勢,中華傳統禮儀作揖禮你真的會嗎
    揖禮與拱手禮,同西方的握手禮一樣,表示友好,從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說,中國揖禮與拱手禮的含義和可用場合更多、更廣:通用的含義,打招呼,善意問候。拱手禮另外,握手更多的是一對一的表達,而揖禮與拱手禮則可以一對多的表達,這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
  • 拱手禮的屬性及其禮儀內涵
    拱手禮的屬性及其禮儀內涵     拱手禮又稱為作揖,來源於傳統的揖禮,是傳統揖禮的表現形態之一。     拱手禮文明自然、一禮眾受、易學易會、一禮多用、簡便實用、健康衛生一直流傳至今。是如今在傳統禮儀中流傳最廣泛的社交禮儀。
  • 西媒介紹武磊新進球慶祝動作:拱手禮歷史超3000年!配圖用的是央視...
    北京時間5月14日,西班牙《阿斯報》介紹了中國球員武磊可能會使用的新進球慶祝動作——拱手禮,等到西甲重啟後,希望能夠早日看到武球王的這一新動作!在上周的周記裡,武磊曾寫道:「或許我倒是可以藉此機會教他們(西班牙人隊友)中國人的拱手作揖,這可比互相擊掌打招呼安全多了。」
  • 古代人的這些動作中竟暗藏著防疫智慧
    「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不聚餐」這是大家謹記於心的防疫原則。武漢博物館藏的隋代灰陶侍女俑,就可見漢服寬衣廣袖之風廣袖遮鼻防飛沫中國人防疫大多戴口罩,國外一些地方民眾還有戴圍巾遮住口鼻的。其實,在中國古代,古人時時刻刻都注意自己的儀態,不讓自己流淚流汗流鼻涕時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