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拱手禮」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問候禮儀,俗稱作揖,歷史悠久。《論語》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
拱手禮——全民抗疫新「標配」
「咱不握手了,拱拱手就行了。」見面不握手,使用拱手禮,成為不少市民防疫新「標配」。
最近,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恢復正常,但為了更好地抗疫,人們不斷呼籲、倡導「距離產生美」,熟人、同事相見不再以握手表示友好了,而是不約而同行拱手禮。
那什麼是拱手禮呢?為什麼行拱手禮會起到同樣交際效果呢?讓我們來了解下:
中國的禮儀形成於夏商周時期,興盛於唐宋時期,經過不斷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體系。
禮可以說在傳統社會中是無時無處不在的,比如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
禮儀不僅相當完備,而且非常講究,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形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拱手禮。
「拱手禮」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問候禮儀,俗稱作揖,歷史悠久。《論語》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不僅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民俗。
行拱手禮時會保持一定距離,文雅、莊重、大方,可避免男女差異以及關係比較疏離者之間不必要的尷尬,同時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
目前國內疫情雖得以控制,但境外輸入的壓力依然很大,全面復工復產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所以依然是抗疫的關鍵時期。不握手是切斷接觸傳播途徑的措施之一。
並且,一般人握手後,出於禮貌和現實情況都不會即刻洗手,一旦接觸了傳染源再觸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部位,可能會引發感染。
所以從醫學角度來講,「拱手禮」代替握手是一種非藥物的幹預措施,拉大了大家的社交距離,不存在身體接觸,不因異味討人嫌,更減少了傳染性疾病傳播可能。
尤其在嚴防嚴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只拱手不握手」確有必要。
如何行好「拱手禮」?
· 手位 ·
拱手禮之核心動作便是「拱手」。《爾雅·釋詁》郭璞注曰:「兩手合持為拱。」即雙手相交而握。
· 手型 ·
拱手禮可有捧手、抱拳等基本手型。
《辭源》釋義:「捧手,猶拱手,表示敬佩。」這就是說捧手的動作應為兩手相拱。基本動作是雙手在胸前疊合,手型如拱,立而不俯。抱拳,一手握拳,另一手抱著拳頭,合攏在胸前。
· 身型 ·
行拱手禮時,身姿有直立和向前躬身兩種。直立拱手在傳統典籍可見到相關記載。
「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
——《禮記·曲禮上》
行拱手禮時,身形直立,不仰不俯。古之拱手禮還可拱手至額,俯身向前。
行「拱手禮」也有著一定的講究。古人以左手為敬,所以一般男子拜年左手在外,右手抱拳行禮;而女士則相反,拱手禮時應為左手抱拳在內,右手在外。
行禮時,要雙腿站直,晚輩要將手抬高一點,鞠躬深一點,長輩還禮時可以配合點頭。
行「拱手禮」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宣傳與傳承。「拱手禮」在中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從西周起就開始採用。
而古人通過這種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和尊重。今天依然有很多傳統文化秉承這一禮儀。
番外:道教拱手禮
道教一直堅持著中華禮儀方式,拱手禮就是其中之一。但在繼承的基礎上,道教的拱手禮還有些講究:
一. 左在外、右在內:
道教認為左為陽、為善、為尊;右為陰、為惡。故左手抱住右手,意為負陰抱陽、揚善止惡之意。
二. 內掐子午、外呈太極:
道教賦予拱手禮新的內涵,稱為掐「子午訣」。道教子午訣手勢取義左為陽生氣也,右為陰殺機也,以陽抱陰,以生制殺。
具體做法為: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方式寓意為「抱元守一」。
三. 上至眉心、下至肚臍:
行禮時,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上至上丹田,即眉心處;下至中丹田,即肚臍處。行禮划過弧度,不緊不慢,恭恭敬敬。
(圖文來源於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