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的重症肺炎,73 歲老年患者治癒,而 54 歲中年患者死亡?
為什麼相似的臨床表現,相似的治療方案,結局卻截然相反?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病例的基本信息:
病例 1:73 歲,男性,發熱咳嗽 7 天,呼吸困難 3 天入院;血氣分析:PO265mmHg;肺部 CT 可見雙肺多發磨玻璃影:
病例 1:入院 CT
病例 2:54 歲,男性,咳嗽伴呼吸困難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血氣分析:PO269 mmHg;肺部 CT 提示雙肺胸膜下多發磨玻璃影:
病例 2:入院 CT
相比於正常的氧分壓,兩位患者都出現了明顯降低,同時伴有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肺部 CT 也出現了相似的磨玻璃樣的病毒性肺炎改變。
雖然尚未達到呼吸衰竭的標準,但由於兩位患者呼吸症狀明顯,進展迅速,還是考慮診斷重症肺炎。
在給予相應的抗感染(抗病毒、抗細菌)、止咳化痰平喘等對症支持治療2 周后,他們的治療效果如何?
病例 1:仍有咳嗽、氣促,肺部 CT 病灶範圍同前,出現纖維條索;
病例 1 :治療 2 周后複查
病例 2:呼吸困難同前,肺部 CT 無改善,出現部分肺實變;
病例 2 :治療 2 周后複查
臨床症狀、肺部 CT 似乎都未見明顯改善,接下來的病情進展成了關鍵,於是兩位患者都加用了甲強龍和吡菲尼酮加強抗炎和抗纖維化。
這時,分水嶺出現了!
病例 1 的症狀較前好轉;而病例 2 卻出現症狀反覆,呼吸困難加重。
面對不斷惡化的病情,後續的治療如何調整?
病例 2 患者不斷加大甲強龍劑量,考慮合併感染後又加用伏立康唑口服抗真菌。呼吸困難持續無改善後開始予無創機械通氣。
然而此時的患者吸氧狀態下氧分壓也只有 59 mmHg ,血氧飽和度 90%,肺部 CT 複查病灶更是顯著增多,已經接近白肺。
病例 2 :複查 CT
最終,病例 1 患者好轉出院,而病例 2 因低氧血症持續無改善轉入 ICU,病情惡化,全身多器官衰竭,搶救無效死亡。
為什麼最初病情相似、治療相似的患者卻出現完全不同的結局?
值得注意的是,治療 2 周后的兩病例肺 CT 出現不同改變:病例 1 出現條索狀纖維,而病例 2 出現了實變病灶。
這些徵象預示了什麼,對後續的診斷治療有什麼警示?
丁香公開課邀請哈醫大附屬二院於百全副主任醫師為我們詳細講解這兩個病例,揭示背後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