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食用竹筍歷史悠久,曾有「素食第一品」,「無筍不成席」之說。竹筍,即竹的嫩芽莖,古人稱之為「竹肉」、「竹胎」、「竹芽」。主要可分為冬筍、春筍、鞭筍三類。
作者:鮑建民
冬季藏在土中的為冬筍,色澤潔白,肉質細嫩,鮮美無比,有「筍中皇后」之譽。春天破土而出的叫春筍,筍體肥大,美味爽口。夏秋季生長在泥土中的嫩衩頭是鞭筍,狀如馬鞭,色白,質脆,味微苦而鮮。
竹筍的營養成分
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竹筍中富含蛋白質、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及鐵、磷、鎂等無機鹽和有益健康的18種胺基酸。其中,賴氨酸、絲氨酸、色氨酸、蘇氨酸、丙氨酸等為人體所必需。竹筍中含脂肪、澱粉少,含量最多的是纖維素,纖維素在腸內可以減少人體對脂肪的吸收,增加腸蠕動,促進糞便排出,減少與高血脂有關疾病的發病率。
竹筍的保健功能
竹筍作為一種低脂肪、低糖、低熱量的天然保健食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據有關報導,常食筍菜有明顯的保健療疾作用。咳嗽多痰、胸膈不利,常吃涼拌筍有療效;春筍煮粥,可治胃腸有熱、小便不利、大便不暢。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便秘等老年性疾病的患者常吃筍菜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竹筍的食療保健功效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竹筍性味甘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竹筍有「化熱、消痰、爽胃」之功。清代養生學家王孟英說:「筍,甘涼、舒鬱、降濁升清,開膈消痰,味冠素食。」竹筍還具有清胃熱、肺熱、安神之功效,能改善支氣管炎痰多之症,因而在食治食養中廣泛應用。
食竹筍也有宜忌
竹筍的食用方法很多,炒、燒、煮、煨、燉等均可,皆成佳餚。一支大的竹筍,上部嫩頭,宜用來炒食或作肉丸、魚丸的配料等;中部可切成筍片,能供單燒或與其他菜餚拼配;根部質地較老,可供煮、煨肉及烹雞湯。
雖然竹筍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是也含有人體不適用的成分—草酸鹽。患有泌尿系統疾病和結石的患者不宜多吃,竹筍中的草酸鹽易與其他食物中的鈣質結合成難以溶解的草酸鈣,加重病情;未成年人也不宜多吃,因為骨骼的成長需要大量的鈣質,而草酸鹽會影響機體對鈣的吸收。
另外,竹筍乃寒性食品,有澀味,含較多的粗纖維,容易使胃腸蠕動加快,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患者極為不利,慢性胃腸炎患者也不易康復。為了減少草酸鹽對人體的影響,食用時最好將竹筍在開水中煮5~10分鐘,利用高溫來分解、去掉大部分草酸和澀味,撈出後再配以其他食品烹飪。
來源:《健康指南》2012年第4期[飲食營養]第36頁,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切為了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