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威廉·凱林獲獎後和實驗室歡呼慶祝,並特別提及妻子

2021-01-08 澎湃新聞

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

61歲的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在接到獲獎電話時正值當地時間凌晨4時50分,隨後睡意全消,並向諾獎官方發送了自己的一張即時自拍照。

凱林給諾獎官方發送了自己的一張即時自拍照。

10月7日,來自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凱林和來自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彼得約翰拉特克利夫(Peter John Ratcliffe),以及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格雷格倫納德塞門扎(Gregg Leonard Semenza)共同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革命性地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氧氣的基本原理。

據哈佛醫學院官網,凱林在當天還在實驗室和同事們歡呼慶祝。另外,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凱林還主動提起了他已故的妻子Carolyn Mary Kaelin,「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英雄,我所做的任何事中最好的搭檔」。凱林甚至表示,在妻子死後,他甚至不願獲得這樣的獎項,「如果沒有Carolyn,接受如此美妙的認可,那將是苦樂參半,太令人心碎了。」

凱林在當天提到,「不過我現在想的是,她會微笑著點頭說,『我告訴過你這種榮譽會到來』。」

和丈夫同在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Carolyn在2003年被發現患有乳腺癌,隨後於2010年被診斷出患有腦瘤,最終於2015年7月因腦瘤去世。在哈佛醫學院的官網上,她被稱為是一位「有天賦並富有同情心的乳腺癌外科醫生「。

「我們為凱林醫生感到無比的榮幸。」凱林獲得諾獎後,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總裁兼執行長醫學博士勞麗·格裡姆謝爾(Laurie H. Glimcher)說,「如果一個人攀登到大約8000米以上,他將進入死亡區。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氧氣讓人類在該高度生存。每個登山者都熟悉對氧氣的需求,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氧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每個動物細胞都知道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它們擁有一種特殊的機制來感知氧氣的可用性並相應地調節細胞的代謝和生長特性。凱林醫生和另外兩位科學家因發現這種感應機制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這一發現,尤其是氧氣的供應對於癌細胞的生長和存活至關重要的發現,已經在癌症等領域引起了重要的醫療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澎湃新聞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方面獲悉,此番新晉諾獎得主中的凱林和賽門扎此前已經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邀請,將於10月抵達上海參加論壇。而目前,凱林已在其諾獎慶祝後的旅行途中。

相關焦點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來源:新浪科技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從左到右)新浪科技訊 10月30日下午消息,今天,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聞發布會上,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
  • 諾獎得主威廉·凱林:正研發可治療部分癌症和心臟病的新藥
    中新網上海10月29日電(記者 李姝徵)哈佛大學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KaelinJr。)和另外兩位學者因發現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9日在滬開幕,威廉·凱林當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其發現的基本原理正在被用於研發治療部分癌症、心臟病和中風的新藥。低氧誘導因子(HIF)如何應用於疾病治療?威廉·凱林表示,在某些情況下,用藥物進行幹預後,能將人體感知氧氣的通道效率提高或者降低。
  • 2019諾獎得主威廉·凱林:希望新發現能預防或治療心臟病和中風
    特別的是,我知道在這種疾病中觀察到的腫瘤會產生某些求救信號(distress signals),這些信號通常是由低氧所引發的。這向我表明,研究相關的VHL基因可能會告訴我們細胞通常如何感知和響應氧的變化。 您如何看待HIF在醫學中的未來發展和應用?
  • 「新晉」諾獎獲得主威廉·凱林:攻克癌症仍「任重道遠」
    中新社上海10月29日電 (記者 李姝徵)29日於上海開幕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Kaelin Jr。)成為此間媒體重點關注的對象。威廉·凱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其研究成果已被用於抗癌新藥研發,但人類攻克癌症仍「任重道遠」。10月7日,威廉·凱林與另外兩位學者一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其革命性的發現使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氧氣的基本原理。雖然距「收穫」諾獎不到一個月,威廉·凱林等人的研究成果已被認為有望為對抗貧血、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的新策略鋪平道路。
  • 專訪|新晉諾獎得主威廉·凱林:大學第一次實驗經歷是場災難
    ICphoto 圖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揭曉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正是美國東部時間10月7日凌晨4時50分許,61歲的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在睡意朦朧中接到了電話,隨後成為新晉諾獎得主。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這是一段美好的婚姻,不幸的是12年後結束了。我在這段婚姻中收穫了兩個孩子:兒子馬克,現在是醫學博士,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事業;接著是女兒斯泰西,目前在科羅拉多州當教師。孩子們一直表現得非常好,我為他們自豪。他們給我帶來了四個孫輩。1984年,我遇到了終身伴侶——我現在的妻子黛安妮。儘管她從來沒有進入過實驗室或者參與我的研究,她卻以最密切的方式進入了我的生活。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威廉·凱林等三人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獲得這一獎項。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二者因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貢獻而獲獎。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
  • 剛剛,今年諾獎首發頒給C肝病毒捕手!英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然後,他在白金漢郡塞爾研究實驗室工作,在 1982 年成為希龍公司的非甲非B型肝炎部主管。他出身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17歲時在讀了路易斯 · 巴斯德的故事後受到啟發,成為了一名微生物學家。1972年他從東英吉利亞大學畢業並獲得了生物科學學位,1977年在倫敦國王學院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 2019諾獎得主威廉·凱林:正參與相關藥物研發,可治療部分癌症和...
    2019年10月7日,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與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和來自 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人數超越哈佛,看世界頂級理工大學的文科情懷
    01諾獎經濟得主世界第一在維基百科的「諾獎得主所屬大學排行榜」中,可以看見從1901年至今,MIT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量第一的院校(共計34位)。而進入21世紀後(從2000年起),麻省理工依舊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量第一的大學,比哈佛多3人,比並列第三名的斯坦福和普林斯頓多7人,麻省理工與其他大學的差距表現出了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來源 | 科研大匠 編輯 | 學術君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 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今日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諾獎得主威廉 · 凱林:正參與 HIF-1 相關藥物研發
    在本論壇上,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發表了希佩爾·林道症候群相關研究的演講。希佩爾·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表現為血管母細胞瘤累及小腦、脊髓、腎臟以及視網膜,其若干病變包括腎臟血管瘤、腎細胞癌以及嗜鉻細胞瘤等。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 【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前面的話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1952年獲得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學位後,Arthur Ashkin加入貝爾實驗室,研究微波。大約十年後,他開始專注於雷射和非線性光學,並且一直在這個領域探索,直至1992年退休。這番討論引起了Arthur Ashkin的注意,回到實驗室後,他做了一系列實驗和計算,證明光壓並不是引起微粒位移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熱輻射。他用一個及其微小的透明玻璃球做實驗。雷射的光子通過這個球體,確實能夠把它推來推去。
  • 諾獎得主 Joachim Frank:我獲獎大部分是靠運氣
    因在開發冷凍電鏡的過程中貢獻卓越,Joachim Frank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當被問及是哪些原因吸引學者去研究大分子及其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結構時,Frank教授表示,原子解析度對我們理解分子至關重要,比如分子的行為、以及和其它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沒有原子解析度,我們就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研究道路上,可能會迷失方向,同時也就無法研製出特定產物。過去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是通過X射線晶體學來研究原子結構,目前,公開資料庫中已經記錄了12萬多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