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今日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2020-12-09 騰訊網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來源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2002 年以來,科睿唯安每年都會基於 Web of Science 平臺上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遴選諾貝爾獎獎項所涉及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領域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授予他們「引文桂冠獎」。這一獎項以研究論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為主要標準,獲獎人很有可能成為當年或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迄今為止,已經有 54 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由於今年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疫情停發,因此「引文桂冠獎」可能會成為 2020 年諾貝爾獎更具參考價值的預測名單。在今年的 24 位獲獎者中,有 19 位來自美國學術機構,包括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其他學者分別來自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和英國。

2020年

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

生理學或醫學領域

Pamela J. Bjorkman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和生物工程教授

(David Baltimore Professor)

- 以及-

Jack L. Strominger

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化學系希金斯研究教授

(Higgins Research Professor)

獲獎理由:確定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這是分子免疫學中的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有助於藥物和疫苗開發。

Yusuke Nakamura

日本癌症研究基金會癌症精準醫療中心主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

獲獎理由:開發和應用多態性遺傳標記物的開創性研究,以及對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貢獻,開啟了癌症的個性化治療。

Huda Y. Zoghbi

美國貝勒醫學院兒科、分子和人類遺傳學、神經病學和神經科學系教授,

德克薩斯州兒童醫院Jan和Dan Duncan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獲獎理由:發現了包括雷特症候群(Rett syndrome)的遺傳起源在內的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

物理學領域

Thomas L. Carroll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計算材料科學中心物理學研究員

- 以及-

Louis M. Pecora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磁性材料和非線性動力學研究物理學家

獲獎原因:包括混沌系統的同步在內的非線性動力學研究

Hongjie Dai(戴宏傑)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化學教授

(J.G.Jackson & C.J.Wood Professor )

- 以及-

Alex Zettl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高級教授科學家

獲獎原因:碳和氮化硼納米管的製造和新奇應用。

Carlos S. Frenk

英國杜倫大學計算宇宙學研究所主任兼基礎物理學奧格登中心教授

- 以及-

Julio F. Navarro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教授

(Lansdowne Science Professor)

- 以及-

Simon D.M.White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學研究所前主任

獲獎原因:對星系形成和演化、宇宙結構和暗物質暈的基礎研究。

化學領域

Moungi G. Bawendi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

(Lester Wolfe Professor)

- 以及-

Christopher B. Murray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

(Richard Perry University Professor)

- 以及-

Taeghwan Hyeon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NU特聘教授、基礎科學研究所納米粒子研究中心主任

獲獎原因:廣泛應用在物理、生物和醫療系統領域具有精確屬性的納米晶體的合成。

Stephen L. Buchwald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

(Camille Dreyfus Professor)

- 以及-

John F. Hartwig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機化學教授

(Henry Rapoport Chair)

獲獎原因:對有機金屬化學的貢獻,特別是通過鈀催化實現胺與芳基滷化物偶聯形成碳—氮鍵的布赫瓦爾德-哈特維希反應。

Makoto Fujita

日本東京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高級分子科學部特聘教授

獲獎原因:從自然界獲取靈感,通過自組裝策略,促進超分子化學的發展。

經濟學領域

David A. Dickey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特聘教授(William Neal Reynolds)

- 以及-

Wayne A. Fuller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特聘名譽教授

- 以及-

Pierre Perron

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

Dickey 和 Fuller獲獎原因:時間序列分析中單位根的統計檢驗,

Perron獲獎原因: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統計分析。

Claudia Goldin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

(Henry Lee Professor)

獲獎理由:對勞動經濟學的貢獻,尤其是對女性和性別收入差距的分析。

Steven T. Berry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David Swensen Professor),

託賓中心經濟政策學術主任(Jeffrey Talpins Faculty Director)

- 以及-

James A. Levinsohn

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主任、

全球事務教授(Charles W. Goodyear Professor),

經濟學和管理學教授

- 以及-

Ariel Pakes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

(Thomas Professor)

獲獎理由:對隨機係數Logit模型需求的估計。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風向標「引文桂冠獎」出爐:華人教授戴宏傑入選
    9月23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0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來自六個國家的24名世界頂尖研究人員獲得此殊榮。科睿唯安旗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的分析表明,他們的研究成果被普遍認為達到「諾貝爾獎級別」。
  • 2018年度「引文桂冠獎」揭曉,17位學者進入諾獎預測名單
    「 引文桂冠獎」,圖片來自clarivate.com本文來自:科睿唯安2018年9月20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2018年度「 引文桂冠獎」得主,17位來自美國、歐盟和亞洲的科研精英入選。
  • 李仁貴丨從引文桂冠經濟學獎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然而,通過對近年來引文桂冠獎與諾貝爾獎進行比較分析卻不難發現,無論是科學獎抑或經濟學獎,其諾貝爾獎得主無一出自當年所公布的引文桂冠者,因而引文桂冠獎的「諾貝爾獎風向標」性質不斷受到人們的質疑。其實,湯森路透官方曾強調,引文桂冠獎定位於預測「當年及未來」的諾貝爾獎,因此,當年度的引文桂冠者可能成為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而當年度的諾貝爾獎得主則可能出自早期的引文桂冠者。
  • 湯森路透發布2012引文桂冠得主名單 預測諾獎歸屬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9月19日公布了2012年度湯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Citation Laureates)名單,以預測將於2012年10月公布的諾貝爾獎科學和經濟學類得主,名單上的科研人員將有可能成為各項諾貝爾獎的有力爭奪者。
  • 2015年諾貝爾獎預測公布,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熱門
    9月24日,湯森路透在美國費城發布本年度 「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預測18位科學家有可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醫學、以及經濟學獎,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成為諾獎熱門。而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入選,但發明者之一的張鋒教授卻榜上無名。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2日揭曉 誰將摘得桂冠?
    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陸續頒布中,目前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五個獎項得主均已揭曉
  • 2名美國經濟學家獲諾獎分享726萬!一文看懂為啥是他們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R.Milgrom和Robert B.Wilson2020年諾獎頒獎季的最後一枚大獎——經濟學獎於瑞典時間10月12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2020年的諾貝爾獎每項獎金金額將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762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獎金來自諾貝爾基金會,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基礎之上建立。諾貝爾經濟學獎小知識自1969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52次,共有86人獲獎。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 2020 年斯隆研究獎公布,16位華人科學家入選,4名來自北大數院
    雷鋒網 AI科技評論消息,美東時間2月12日,艾爾弗雷德·P·斯隆基金會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獎的名單,共126名入選者。在這一次入選榜單中,據AI科技評論查證,共有 16 名華人科學家入選。其中有 7 位畢業於北京大學(值得強調的是,其中4位畢業於北大數學科學學院,不愧是「北大四大瘋人院之首」),中科大、清華、南大、山東大學、港中文等分別有一名畢業生入選。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自1969年開始頒發,僅有51年歷史,其他獎項自1901年開始頒發。另外,一些重要的經濟學獎項得主也被視為是諾獎潛在候選人。例如,有「小諾貝爾經濟學獎」之稱的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以及被稱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Clarivate Analytics Citation Laureates)。
  • GPT-3獲NeurIPS 2020最佳論文獎,蘋果華人學者獲經典論文獎
    今天早晨,大會評委會公布了獲得最高榮譽的論文名單:包括GPT-3在內的三篇獲得最佳論文獎,一篇2011年論文獲得時間檢驗獎。而去年新增的傑出新方向論文獎並未頒出。時間檢驗獎NeurIPS每年都會從大約十年前的大會上選取一篇論文,授予時間檢驗獎(Test of Time Award,也稱經典論文獎),以表彰這篇論文對AI學界產生的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但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認為:「哪個領域的成果能夠入選諾貝爾獎,能否成為熱點,不取決於哪個領域是否熱門,而取決於諾獎的宗旨。」他介紹道,諾貝爾在遺囑中說:「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諾獎成果有什麼標誌?
  • 16位華人學者獲美國斯隆研究獎 北大7名校友居第一
    2020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共有126位傑出青年科學家獲獎。今年華人學者表現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6位華人學者獲獎,其中大多數華人學者都曾在中國高校接受本科教育。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科技大獎斯隆研究獎素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本屆獎項獲得者分屬化學、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海洋科學和物理學等8個領域。
  • 2020諾貝爾文學獎預測:文學獎正走向保守?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對賠率榜進行過了很多分析,得出了賠率榜對預測文學獎已經不具有實際意義的結論,故此處不再贅述。拋開賠率榜,我們還可以根據哪些因素來展望和預測2020年的諾獎呢?如果諾獎評審——如我們推測的那樣——也在關注著布克獎的動態,那麼2020年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作家,是2019年布克獎得主之一、最符合諾獎「經典化」要求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2020年斯隆研究獎公布,16名華人科學家上榜
    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 (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 2020 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
  •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olivia chan • 2020-02
  • CRISPR剪得諾獎!張鋒失之交臂
    他證實了CRISPR能夠在真核細胞中起作用,從而揭示了它的巨大潛力,震撼了整個學術界;但他也同時陷入了CRISPR技術的專利爭奪風波,而跟上面兩位諾獎得主對簿公堂。本次諾獎並沒有頒給張鋒,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是一個缺憾。 他、張鋒,是華人生物學界最耀眼的新星,風投競相追逐的對象,諾貝爾獎的大熱門。
  • 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不指風向了……
    這應該是拉斯克獎自創立的第75年來第一次停發獎項。至於拉斯克獎為何今年不頒發,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由於每年拉斯克獎都是在9月初公布,比諾貝爾獎提前大半個月,因此被譽為「諾獎風向標」。不過,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學家看來,這個美譽有些低估了它,拉斯克獎的分量在他們眼中並不亞於諾貝爾獎。
  • 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
    這應該是拉斯克獎自創立的第75年來第一次停發獎項。至於拉斯克獎為何今年不頒發,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由於每年拉斯克獎都是在9月初公布,比諾貝爾獎提前大半個月,因此被譽為「諾獎風向標」。不過,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學家看來,這個美譽有些低估了它,拉斯克獎的分量在他們眼中並不亞於諾貝爾獎。
  • 葉傑平入選、華人佔4成,2020年ACM傑出科學家榜單出爐
    鄭集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最新的ACM傑出科學家榜單,出爐了!今年,共有64位科學家上榜,其中華人學者入圍26位,佔據榜單4成之多!其中便有貝殼找房葉傑平、清華大學崔鵬等知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