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營養學會主辦的「聚菁匯營 智啟新程」——2020營養科研基金創新論壇於12月5日-6日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重點圍繞營養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前沿技術、應用轉化等內容與信息,構建科學家之間、科學界與產業界、產業界之間高效交流、攜手合作的平臺,共同推進營養人才、營養學科與營養事業的發展。
楊月欣理事長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營養學會營養科研基金是學會促進人才建設、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一項重要工作;對益海嘉裡、百勝餐飲集團、飛鶴集團、振東藥業、明月集團、帝斯曼等支持營養科學發展,關注健康中國建設給予了真誠感謝,從2003年設立以來,已累計支持了230個項目,發放的各類科研基金資助總額達到5600萬元;支持的學者來自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科研機構,其中青年學者比例高達90%。在基金管委會和專家委員會的領導下,各方支持下,在眾多優秀企業對中青年科學家的高度關注和肯定下,營養科研基金髮展為7個不同方向的基金同步進行,為營養科研基金的不斷發展和促進營養學科的進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營養界出人才、出思想、出成果貢獻了智慧。
一、智匯科研
論壇上,不僅有國內專家帶來戰略報告和研究主題報告,還有美國、澳大利亞等的學者線上報告,共同探討各自發現和學科發展。會議由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楊曉光教授、馬冠生教授和馬愛國教授主持。各位專家學者分享了營養領域的科研創新成果,引發了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教授帶來《營養科學的未來研究方向之我見》報告,從三位一體推動科技共同體建設、科技創新發展投入引出了營養研究未來的四個總體戰略,以及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營養研究、膳食模式和時序對健康益處和作用機制、營養技術的發展和創新、臨床營養和療效評估、膳食行為學和飲食文化研究等五個方面待解決的問題。
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孫長顥教授從營養學發展歷史給我們的啟示角度分享了精彩內容,通過回望現代營養學發展的歷程,吸取營養學重大發現的精華,提出了解決當下營養學主要矛盾的方法。
中山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凌文華教授分享了《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新標誌物和食物活性成分防治研究》。鑑於不合理的營養膳食是其主要原因,凌教授團隊系統開展了食物活性成分(花色苷)防治心血管疾病(包括ASCVD)的研究,從機制和量效關係上為營養膳食防治ASCVD提供重要措施。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員帶來了《多組學為基礎的精準營養研究》。其研究團隊通過在前瞻性營養流行病學隊列中結合多組學等先進手段,已在中國人群中發現了上千種與膳食攝入、營養代謝、環境暴露和代謝性疾病相關的生物標記物。
西安交通大學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長王友發教授從多維度講述了《兒童肥胖防控研究與策略》,為未來工作提供了相關建議。
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系主任孫桂菊教授、天津醫科大學馬菲教授、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文杰教授、益海嘉裡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姜元榮博士、浙江大學醫學院藥理系劉翔瑞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楊雪鋒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王竹研究員分別就相應獲資助的營養科研基金項目和主題做了《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對2型糖尿病血脂及動脈硬化的影響研究》、《基於端粒探討維生素D3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改善作用研究》、《巖藻多糖在T2DM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與應用》、《從營養科學研究到新產品開發:糧油企業的創新之路》、《玉米低聚肽預防肝損傷機制研究與應用》、《孕期膳食模式與母嬰結局關聯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穀物健康攝入模式與健康益處》等報告。
二、共啟新程
——第二屆基金招標公告發布及2020年度專項營養科研基金評審結果發布
在創新論壇上,發布了第二期全民營養科研基金。該基金設立於2019年,依託中國營養學會與益海嘉裡聯合發起並創建的區域食品營養創新平臺,基金旨在通過支持針對特定人群開展健康營養效益的臨床研究以及科技扶貧,改善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提升我國營養科研原始創新能力。本年度基金招標聚焦在營養與免疫等方向,主要通過以膳食為基礎如穀物、油脂和包括大豆蛋白的豆類食物來幹預,觀察其對人體健康效應的影響。
論壇上還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營養學會3項科研基金項目評審結果,其中中國營養學會-明月海藻營養健康基金支持了6個項目,其重點支持海藻營養與健康、健康產品開發與功效驗證、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健康科學調研、科普宣傳等領域,開展基礎、應用、公共營養等方面的研究。中國營養學會-振東國人體質與健康研究基金支持了13個項目,主要資助中國不同人群體質與營養、健康相互關係的研究以及貧困地區營養改善研究。中國營養學會-飛鶴體質營養與健康研究基金金支持了6個項目,主要支持與中國人體質、營養與健康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臨床研究、營養學及健康知識宣教等項目。
與會領導對專項營養科研基金,在推動營養健康科學技術進步,培養青年人才上所做創新及貢獻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也對獲資助項目負責人提出了腳踏實地、積極探索、永攀科學高峰的期待和要求。
三、團標助力創新發展
為進一步發揮學術團體在團結凝聚科技工作者促進科技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中的作用,12月6日上午,中國營養學會與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發揮各自學術和科研優勢,就學會團體標準與檢科院食品農產品高端品質認證創新(研發)孵化基地進行合作籤約,通過「團標+平臺+認證」三合一創新模式,對相關標準進行孵化試點,規範引導、助力營養健康食品及農產品產業發展。
雙方的戰略合作旨在充分發揮技術標準對認證認可事業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通過「全穀物及全穀物食品」等即將啟動的質量認證試點,以雙方學術、科研優勢助力優質食品供給、農產品質量提升、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學會作為團體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入駐單位,自2017年以來,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等綱領文件引領下,開展服務於營養健康產業有序發展和食品產業創新發展的團體標準。這次的三合一合作,通過發揮各方優勢去孵化一些技術標準,這也是中國營養學會繼國家明確團體標準法律地位後的創新探索。
會議還就三合一模式探索與實踐進行了報告,在這個合作模式下,學會發揮技術和專家智庫優勢,中國檢科院發揮高品基地項目經驗,結合認證機構的第三方服務優勢,實現團體標準的有效實施和消費者有效識別。
四、GI主題論壇
在GI營養科學論壇版塊,全球碳水化合物質量聯盟(ICQC)秘書長、義大利帕斯卡爾國家癌症研究所的Livia Augustin教授介紹了GI的研究歷史、ICQC背景,並代表全球碳水化合物質量聯盟(ICQC)祝賀亞太分會的啟動。楊月欣教授和雪梨大學人類營養系Jennie Brand-Miller教授,作為亞太分會主席分別講話,分享了各自推動GI科學發展的專業建議。
INQUIS臨床和醫學研究中心主任Thomas Wolever教授,劉思敏教授,Jennie Brand-Miller教授以線上方式分享了各自在GI領域的研究結果。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向雪松講解了《GI食品國內外標識法規概況》,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王鑫副研究員做了《標準化實驗室建設對於GI食品發展的推動作用》報告。會上,國內外此領域的學者共話GI與健康,從科學到實踐,解讀GI發展趨勢,傳播GI科學技術及理念,建立應用指導及標準。
會上,國內外此領域的學者共話GI與健康,從生產到加工,從科學到實踐,解讀GI發展趨勢,傳播GI科學技術及理念,建立應用指導及標準。
五、聚勢前行
此次論壇200餘位營養領域科研菁英雲集,匯聚全球專家30餘名,帶來20餘個精彩報告及研究成果,多個優質基金項目獲資助和成功啟動,為與會嘉賓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中國營養學會營養科研基金將繼續在人才培養、學術引領方向發揮更大的作用,與各界攜手促進我們國營養科學技術與人才發展,推動健康產業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進步,改善人類營養健康狀況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