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姓氏的存在使得家族更加有凝聚力和歸屬感,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也變得更加密切。
江蘇一村子中六百位村民提出要集體改姓,他們拿出祖宗牌位,翻出族譜,說自己是張氏的後人,就這樣塵封的六百年前的故事逐漸清晰浮現出來——
元末明初,社會動蕩,朱元璋勢力擴大後,其他的起義勢力要麼主動投靠朱元璋,要麼被朱元璋直接清理,張士誠就是其中一支。
張士誠本來是滅元的大功臣,後來他弟弟兵變被朱元璋俘虜,在元方部隊的夾擊之下,張士誠被迫假降了元朝。
但是他一直在儲備自己的兵力,以圖公開反元,當張士誠的兵力累積到足夠規模,相比元朝軍隊有優勢的時候,朱元璋的勢力也不斷龐大,張士誠不敵朱元璋,被朱元璋軍隊圍攻。張士誠考慮到城內百姓的安危,沒有採取火攻的計策,最終張士誠被朱元璋俘獲。
從這之後,張士誠先前的風光也逐漸被抹去,為了使得自己的家族血脈能夠傳承,張士誠囑咐自己的子女要更名改姓,因為朱元璋這樣多疑的人,是絕對不會放過自己的家人的。
張士誠的子女就改為「吳姓」保得安全。
在《吳王張士誠載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其世譜所載,謂王更有二子,避出他所,為虞、吳二氏雲。」那為什麼張士誠的子女要改成吳姓,而不選擇其他的姓氏呢?關於這點說法有多種。民間傳聞說張士誠的小舅子姓吳,還有種說法是張士誠有一位吳姓妃子。但是不管哪種說法,都表明當時張士誠家族裡確有姓吳的人。
數百年後,吳氏的後人定居江蘇,她們說自己的祖訓是「「生姓吳,死姓張,有朝一日認祖歸宗」,六百年來,吳氏家族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祖先,也從來沒有將認祖歸宗的事情拋在腦後。
在村民的堅持和族譜以及排位的佐證下,一部分吳氏已經改為了張姓。
張士誠在亂世兵敗並不是一件恥辱的事情,張家曾經一時鼎盛,卻在六百年間落得要借姓生存的可憐境況,如今他們能夠恢復姓氏,認祖歸宗,也算是全了代代張氏後人願望了。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