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600村民集體要改姓,並拿出家譜,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2020-12-12 德馨憶史

引言

在中國古代封建氏族觀念的影響之下,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家族的歷史世代傳承下來,其中,姓氏就是氏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可以說姓氏的存在,能夠幫助家族成員之間獲得更強的歸屬感,在同種姓氏的指引之下,家庭成員之間也被聯繫得更加緊密了。

曾經,在江蘇的一個村子中,600名村民就提出過集體改姓的請求,為了能夠成功改姓,他們甚至還拿出了祖宗牌位、族譜等作為證據,而在此次改姓風波中,一段600年前的往事也浮出水面。

張士誠要求後人改姓生存

在元末明初之際,中國社會處於一種非常動蕩的情況之下,此時,許多想要爭霸天下的各路豪傑也成長起來。後來,隨著朱元璋的勢力漸漸擴大,其他的英雄好漢也紛紛被他吞併。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不願歸降朱元璋的英雄就被他紛紛剷除,而張士誠就是其中之一。

在最開始的時候,張士誠是一個消滅元朝的功臣,而後來,由於他的弟弟兵變後被朱元璋俘虜,因此他也在元軍等部隊的多方夾擊之下假降了元朝。

在他積蓄實力,並公開反元的過程中,他又一次佔據了主動地位。然而,在這段時間內,朱元璋勢力已經近乎所向披靡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張士誠最後也敗在了朱元璋的手下。

面對著朱元璋的圍攻,張士誠考慮到城中百姓的安危,斷然拒絕了火攻的計策,在這時,朱元璋也帶兵趁亂入城,此時,張士誠最終也兵敗被俘。

在徹底戰敗後,張士誠過去的風光也就不再,為了將自己的血脈傳承下去,張士誠也對自己的子女囑咐到,逃走以後一定要改名換姓,因為憑藉他對於朱元璋的了解,如此多疑的一個人,是肯定不會放過自己的家人的。

就這樣,張士誠的子女也只能拋棄原有的形式,而其中一部分就以「吳氏」的身份生存下去。在1367年時,張士誠也趁人不備,自殺而亡。《吳王張士誠載記》中說到:

「吳王子,年六歲,城破後,有舊將周國俊,為海鹽人,與趙、姚、廉三將自閶門匿出,渡江,棲於通州。從國俊為周氏,名確,字伯堅,族繁衍至千餘家。其世譜所載,謂王更有二子,避出他所,為虞、吳二氏雲。」

而這也就是張家後人改名換姓生活的直接證據。關於他為什麼要求兒女改姓為吳,在民間流傳著幾種不同的說法,有傳言說張士誠的小舅子就姓吳,而有人又說,在那個時候,張士誠是有一個吳姓的妃子的。總而言之,之所以改姓吳,是因為家中曾經有姓吳的人出現。

「吳氏」後人希望認祖歸宗,改回張姓

而當年吳氏的後人,就是現如今想要改姓的江蘇村民。為了驗證這一說法,這個要改姓的家族還拿出了過去的家譜,以及一些祖宗牌位,在這些資料的記載中,當年張士誠為什麼要叫子女改姓為吳的原因也昭然若揭。

自此,這個隱瞞了600年的歷史之謎,也再度展現在了世人面前。由於祖訓有「生姓吳,死姓張,有朝一日認祖歸宗」的遺囑。因此,該支吳氏村民謹遵先祖之命,雖然說他們已經改姓為吳六百多年了,但這並不能阻止他們改回張姓。

關於張士誠在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我們現在也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要求子女改名換姓保命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畢竟朱元璋的多疑人盡皆知,如果他當年知道自己的手下敗將居然還有後人存活於世的話,那麼想必他也不會手下留情。

雖然說江蘇的這些村民已經拿出了改姓的證據,但仍有人對此事提出了質疑,在村民們十分堅定的要求之下,有一部分人已經成功將吳姓改回了張姓。

結語

從這些村民的做法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于姓氏的認同感是非常強的,在這些村民看來,祖先改名的做法不過是為了規避一時的風險。現如今,威脅張家後人生存的因素已經不復存在了,因此,他們改回原本的姓氏也是合情合理的。

對於張士誠來說,在亂世中失敗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但歸根到底,張家的落魄也與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樣一個曾經的鼎盛家族,現如今落魄到要借別人的姓氏才能生存下去。

或許,在這個家族中的很多人也會因為此事而感到憤懣不已。但好在現如今張家後人已經找回了過去姓氏的證據,對於他們來說,改名換姓的做法也能夠使他們成功認祖歸宗,如此一來,這600多名村民也算是落葉歸根了。

參考資料:《說苑·政理》、《吳王張士誠載記》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江蘇600位村民集體改姓,拿出祖先牌位翻出族譜,稱是張士誠後人
    江蘇一村子中六百位村民提出要集體改姓,他們拿出祖宗牌位,翻出族譜,說自己是張氏的後人,就這樣塵封的六百年前的故事逐漸清晰浮現出來——元末明初,社會動蕩,朱元璋勢力擴大後,其他的起義勢力要麼主動投靠朱元璋,要麼被朱元璋直接清理,張士誠就是其中一支。
  • 成吉思汗後裔在安陽林州一小村莊隱居600年
    [摘要]河南林州申家崗村一老人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600餘年。申氏家庭中長期流傳「打鍋」和「不打鍋」之分,那他們為何改姓申?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一切。在河南林州有一個村莊叫申家崗,村中有申姓1400餘口,村中的老人講,自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成吉思汗後代,為躲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有600餘年,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其先人逃亡並改姓的經歷。
  • 武當山600多年不滅長明燈的秘密,專家都無解,卻被遊客說出原因
    武當山有站長燈,這個燈點火已經過了600多年了,一直沒有消失。很多人聽到這樣的傳聞,覺得難以置信,因為要燃燒燈芯和燈油,一旦燃燒就會消失,而且,無論換哪個,長燈都有可能熄滅,怎麼能持續燃燒600年以上呢?
  • 中國神奇村莊,村民活著姓「熊」死了姓「黃」,已傳承600多年
    但是在中國卻有一個村莊,這裡的人非常奇怪,這裡的村民活著的時候姓「熊」,但是在他們死了之後,墓碑上的姓氏卻變成了「黃」。而且這個傳統已經傳承了600多年的時間。生死兩姓的起因這個村子是在南昌經開區蛟橋鎮瀛上村,之所以會有這個傳統,起源於600年前的一個事件。那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當時有一個黃姓的人,入贅到了瀛上村,並且他也將黃姓改成了熊姓。
  • 「一代霸主」成吉思汗後裔竟在河南小村莊隱居600餘年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林州600餘年在河南林州有一個村莊叫申家崗,村中有申姓1400餘口,村中的老人講,自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成吉思汗後代,為躲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有600餘年,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其先人逃亡並改姓的經歷
  • 「一代霸主」成吉思汗後裔竟在林州這個小村莊隱居600餘年!
    在河南林州有一個村莊叫申家崗,村中有申姓1400餘口,村中的老人講,自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成吉思汗後代,為躲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有600餘年,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其先人逃亡並改姓的經歷。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期研究林州地方史志的王買金,他也向記者透露了這個驚人秘密:在申氏家庭中長期流傳有「打鍋」和「不打鍋」之分,經多方考證這「打鍋申」的始姐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他們這個家族從14世紀中期開始在林州居住了六個多世紀。
  • 喜馬拉雅山深處的秘密,有600年歷史的古國,隱藏著藏族的秘密
    而且經常是有著非常多旅遊的旅客會經常得到一些少數民族中進行的一個遊玩和一些比較友好的交流,而在喜馬拉雅山的就有著一個秘密是和藏族有關的,那麼在喜馬拉雅山深處的秘密,有著600年歷史的古國,隱藏著藏族的秘密。
  • 中國人將饅頭傳入日本,留下了一家6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
    林孝良說,當時川島英子帶了族譜過來,他就拿自家的家譜和川島英子的族譜進行對照,發現兩者的脈絡完全吻合,林淨因確是林逋的後裔。村裡也拿出油包、米饅頭等糕點招待,「我記得,日本的饅頭更類似於糕點,做得很精緻,有一些是上面印著紅色的『林』字的,有一些是粉紅色的,裡面是豆沙餡的。這些饅頭都能保存很久,這種保鮮技術我們這裡沒有,聽川島說,是因為一種特製的麵粉。」
  • 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滿族人為什麼要改漢姓?
    而大清國滅亡後,從大清國的國姓愛新覺羅,到尋常的滿族姓氏,都改姓了漢姓——比如愛新覺羅姓很多改姓了金,他他拉姓則改姓了譚,只是,為什麼滿族人要改姓漢姓?個人認為:防止迫害滿清滅亡時候的局勢,和之前的朝代不同。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王朝滅亡的情況,有隋滅北周、明滅蒙元。但是在隋滅北周之時,鮮卑人和漢人之間的仇怨幾乎沒有。
  • 蟊賊膽大包天綁走600多年「土地爺」 村民欲重賞找線索
    賊膽包天綁走「土地爺」 漳州市區一尊600多年的土地公神像被盜 村民重金懸賞,警方介入調查  這兩天,漳州市薌城區西洋坪村的村民們既氣憤又著急。10月11日下午,一個蟊賊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村口田霞土地公廟裡,偷走了已經在這裡守護了600多年的土地公神像。
  • 專家揭曉出清朝600多年的秘密!
    專家揭曉出清朝600多年的秘密!現在房屋打的地基,其實都還是比較一般的。一有地震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餘震的存在。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如此,尤其是那些高層。但你知道嗎?古時候的房子,其實比現在更加堅固呢,尤其是故宮。當時發生的唐山大地震,我們應該都還在腦海當中有很深的印象,其實那場地震要比後來的汶川地震規模還要大。這才導致整個唐山,都陷入坍塌的狀態。
  • 仲愷600多年古樹:任它滄桑變化 我自巍然屹立
    其中,一級古樹一株,已有600多年樹齡;二級古樹兩株,都有三四百年;還有102棵三級古樹。位於瀝林鎮埔心村定村村民小組水塘邊的古樟樹已有600多年樹齡。定村古樟樹有600餘年樹齡位於瀝林鎮埔心村定村村民小組水塘邊的古樟樹,可以說是仲愷高新區最老的古樹了。據考證,該樹大約植於明朝永樂年間,至今有600餘年樹齡。定村原名鄧村,全村老少幾乎都姓鄧,是一個古老的村莊。
  • 世界上最長的家譜:記錄至今90代2700多年,比孔子家譜早160多年
    一部有2700多年歷史的柳下惠後裔的《展氏族譜》面世,該族譜記載,柳下惠子孫曾經在其身後遭遇了兩次鮮為人知的天災人禍,兩次遭遇滅門之災,一次因「滿門抄斬」子孫幾乎被殺盡斬絕,一次因山東「蝗災瘟疫」子孫幾乎全部生病亡絕。
  • 河北發現朱棣親兵家譜,揭開明朝600年懸案,專家:真相不應淹沒
    與建文帝的「仁慈」相比,常年鎮守邊塞與胡人打交道的朱棣顯然要狠辣的多。從1399年七月到1401年秋,燕軍和明軍在河北、山東一帶展開拉鋸,大小戰役數十場。東昌之戰原本有機會擒殺朱棣的明軍,卻因懼怕擔上「傷害皇叔」的罪名放棄了反敗為勝的機會,最終,燕軍越戰越強,而明軍卻接連丟城失地。
  • 這部《石氏宗譜》比孔子家譜還長200多年!
    一直以來,孔子家譜以其86代人的紀錄、橫跨2500多年的歷史為世人稱道,並在2005年被英國金氏世界紀錄有限公司認定為最長的家譜,但86歲高齡的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書法篆刻家石學鴻老人珍藏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譜》卻比孔子家譜還長200多年。在石老寓所———「厥廬」獲準取下家譜瀏覽。
  • 貴州一農民自稱崇禎後代,還拿出「鐵證」,曾持崇禎寶劍砍傷惡霸
    最近幾年,突然湧現出一股「認祖歸宗熱」,啥「我是孔子第79代孫」,「我是劉邦第93代傳人」,最離譜的是一個江蘇女孩,說自己是「孫悟空後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她還跑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要檢驗DNA,然後拿出祖傳的「靈石」和「猴毛」,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 江蘇又有600億項目鐵路落地,這些地區要發達了!
    江蘇又有600億項目鐵路落地,這些地區要發達了!在世界不斷發展的今天,一個國家的迅速發展往往體現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如果國家的基礎設施看起來萎靡不振,發展起來也很困難。 所以,我國在發展中非常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工作。 不斷研究開發、創新,開發新材料、新技術,完善各種施工設備。 製造技術的提高,製造材料的完善,我國的建設技術也如虎添翼。
  • 下山後秤仔花獅陣獨一無二 已傳承600多年
    跨越600多年,這個叫秤仔花古陣的獅陣,至今依然在下山後村一遍遍上演著。  陳垂統說,晉江獅陣創建於明朝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當時的九都掌事陳大允眼見倭寇大舉入侵,百姓不得安寧,便開創獅陣,帶動村人習武,既防倭寇也可讓百姓強身健體。至今,下山後村仍有條不成文的規定:村裡凡是男孩都要學習獅陣。
  • 直播賣仔姜 村民一天賣出 600 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本報記者 吳平一部手機,要拍視屏、做直播、接電話,還要回復客戶信息,最近威遠縣新店鎮民富村村民李梅簡直有點忙不過來。3月15日,李梅告訴記者,為解決村裡早仔姜的滯銷問題,她在抖音發了40多條和早仔姜有關的視頻,還搞起了在線直播賣貨,沒想到,這讓她從一個普通農村婦女,變成了網友口中的「仔姜女神」。
  • 動用吊車給古樹名木穿上「鎧甲」 小紀村民自發保護600歲槐樹王
    近日,當地居民、旅遊愛好者陶女士就建議,如果能把當地名小吃熬面和當地600歲的「槐樹王」作為標配,添加當地的唐朝真如寺、農業觀光園等旅遊元素,將其打造成一條特色旅遊線路,一定很受歡迎。  據悉,從2005年開始,當地村民開始自發保護救治這棵古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