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霸主」成吉思汗後裔竟在林州這個小村莊隱居600餘年!

2021-02-13 林州網

在河南林州有一個村莊叫申家崗,村中有申姓1400餘口,村中的老人講,自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成吉思汗後代,為躲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有600餘年,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其先人逃亡並改姓的經歷。

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期研究林州地方史志的王買金,他也向記者透露了這個驚人秘密:在申氏家庭中長期流傳有「打鍋」和「不打鍋」之分,經多方考證這「打鍋申」的始姐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他們這個家族從14世紀中期開始在林州居住了六個多世紀。


林州申姓 百年族譜揭開神秘身世

元朝從1368年滅亡到今天已有641年,其締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但居住在林州的申姓居民卻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是蒙古族後裔,那他們為何改姓申呢?透過歷史長河,去追尋哪個血雨腥風的年代。

家住石板巖的申喜山向記者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們是從一本編撰於三百年前的《申氏族譜》上發現自己是成吉思汗後代的。據其介紹,在林州境內有著手抄、木刻等多種版本的《申氏家譜》以及根據清光緒十年《重修元帝廟碑記》記載,裡面所載內容基本相同。   

近日記者見到了長期研究《林州百家姓》的王買金先生。王先生告訴記者,他退休後長期研究林州民間文化地方史志工作,先後出版了《林州民俗志》《林州地名探源》等箸作,現在正著手於編撰《林州百家姓》。他對林州的申性進行了十多年調查研究,走訪了內蒙古、黑龍江、河北沙河、山東福山、江蘇吳縣等地,逐漸把申氏完整的家譜了解清楚。王買金說,這本編撰於清朝年間的家譜詳細記載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元朝到他們如何逃亡到林州隱姓埋名的這段歷史。其中所記載的歷史秩事、祖訓族規、服飾禮儀等,對研究元史及林州的歷史變遷有重要價值。

     逃避追殺 隱姓埋名散落民間

在民間廣泛流傳著「曰改申,一黃昏」、「羅鍋申」等民間俗語。據王買金講述,多方史料證實,林州「打鍋申」確係成吉思汗的後代。事情還得追溯到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初二,朱元璋的大將徐達率北伐明軍攻陷了元朝首都大都,順帝皇帝逃亡漠北和林。此時,受封於山西的潞王曰憬(順帝叔父)得到消息後,深感局勢危急,自己雖封藩在外遠離國都,但畢竟為順帝皇叔,日後必遭明軍緝捕,曰憬有18個兒子和6個女兒,為免遭滿門抄斬厄運,便帶領家人連夜逃奔屯留絳州。他深知此地也不可久留,連夜如開家族會議共尋良方,眾人議來議去,最後決定採取「改姓隱名分散逃離」之策,在原姓「曰」字中間堅加一筆,改「曰」姓為「申」姓,以示「上頂天,下立地,誓與天地共春秋」的決心。同時商定,分離前需選一共同信物各自保存,作為日後本族親人相認之憑證。曰憬遂當著眾人的面,將一羅鍋砸為18塊,18個兒子每人取得一塊後,即自找出路四散逃命去了。   

但是當成吉思汗後代一起分散逃離時,留下的十八塊鐵鍋信物,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是元朝皇族。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幾百年不曾相見」。王買金說,在這600多年裡,為了防止誅殺,兄妹十八人的後代都沒有會過面。直到他在近十年研究林州百家姓工作中,根據百年家譜,才發現了「鐵鍋申」的故事。

根據家譜和碑文後來得知,長子申文秀遷居河北沙河,四門申文美流落河北永年,七門申文智到了河北武安,十八門申文義隱匿在了山西省潞城縣天貢村,局勢平穩後又改遷洪洞。其餘分別逃到了江蘇吳縣、山東福山、河南延津濮陽、河北邢臺雞澤等地。其中,定居洪洞的申文義(字任道)年紀最小排行十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隨移民潮改遷到河南彰德府涉縣(今屬河北)段曲村。明萬曆年間,十六世後裔申一能又從段曲遷到了林州任村鎮木家莊。經初步調查,現在林州任村的盤陽、尖莊、河東灣、趙所、黃巖坪、葦園、古城;石板巖的朝陽、車佛溝、西鄉坪;河順的東曲陽、東山、申家堖、楊家營、井東坡;姚村的申家崗、申家泊、辛莊;陵陽鎮的水磨山,南陵陽;城郊的西街南莊等地都有從木家莊遷出的成吉思汗後裔。

原人大主任申富生介紹,在林州現有申姓20316人,排名居全市第13位。雖然有家譜和碑文記載他們是成蒙古族成吉思汗後代,但所有的生活習慣和漢族人毫無差異,身份證上民族歸屬也是「漢族」。經過幾百年與漢族共同生活,現在的「鐵鍋申」原有的蒙古族生活習俗沒有保留下來。只是從他們這裡的人耿直、剛烈的性格上,似乎還能見到一絲蒙古人的影子。 

特別是每到節日,在姚村的申家崗,村民都會到元帝廟前祭先祖。根據祖訓,每年清明時節必須要為祖先和親人上墳。 

陵陽北辛莊的60歲申秋喜向記者說,為了紀念先祖,他的家中一直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畫像,每天都要在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先祖面前注目幾分鐘。

陵陽北辛莊的60歲申秋喜向記者說,為了紀念先祖,他的家中一直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畫像,每天都要在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先祖面前注目幾分鐘。

專家聲稱 成吉思汗後裔一事完全有可能

就林州居住申餘氏家族系成吉思汗後裔一事,記者採訪了林州市文化局長期從事地方史志和社會科學研究的楊玉東先生。楊玉東認為,這種事完全有可能。他說,元朝靠武力徵服天下,統治基礎並不牢固。為了鞏固統治,蒙古貴族分散駐紮各地。元末明初時,元朝統治者敗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國各地留下蒙古貴族後裔。

(稿件來源:林州民間文化藝術網)

相關焦點

  • 「一代霸主」成吉思汗後裔竟在河南小村莊隱居600餘年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林州600餘年在河南林州有一個村莊叫申家崗,村中有申姓1400餘口,村中的老人講,自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成吉思汗後代,為躲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有600餘年,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其先人逃亡並改姓的經歷
  • 成吉思汗後裔在安陽林州一小村莊隱居600年
    [摘要]河南林州申家崗村一老人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600餘年。申氏家庭中長期流傳「打鍋」和「不打鍋」之分,那他們為何改姓申?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一切。在河南林州有一個村莊叫申家崗,村中有申姓1400餘口,村中的老人講,自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成吉思汗後代,為躲避追殺全族人隱居林州已有600餘年,所藏《申氏家譜》記載了其先人逃亡並改姓的經歷。
  • 【千真萬確】"一代霸主「成吉思汗後裔竟在鶴峰隱居600多年
    鶴峰,有個特殊的存在,它隱匿在大山深處的部落,與外界隔絕,與外族通婚,它的族人還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可是它卻在近
  •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四川農村600年,他們為何會改名換姓逃亡到四川?
    一代人的興起定會伴隨著一代人的衰落與隱退。元朝從1368年滅亡至今已有600餘年,而它的締造者成吉思汗鐵木真也早已歸於山川田野,但他們的後裔卻依舊延續了下來,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可多見的一種現象。 一代天驕的後裔隱於山間、藏於村落。 成吉思汗雖是元朝的締造者,但我們多數人聽到這個名字大多都是主席的沁園春·雪這一首詞中知曉的他。
  • 河南一村莊火了,發現成吉思汗後裔,5萬後人如今改為「王姓」
    文/嚮導小螞(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旅行,需要一顆安靜的心和不停的腳步。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下這個地方,發現「成吉思汗後裔」。聽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有人猜到是哪裡了,這個地方叫做「申家崗」,這個村裡面申姓的人差不多有1400左右,這裡的老人說他自己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是因為一直在躲避「追殺」,所以才一直隱居著,整個族裡在這裡差不多已有600年左右了,那真的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了,至於這個事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他們手中也是拿著《族譜》,難道所說的都是真的嗎?
  • 成吉思汗後裔,靠先祖留下的10句詩重聚,原來他們藏在四川600年
    而一代的興旺則伴隨著一代的衰落!在這些興衰交替中,有喜怒哀樂,顛沛流離。我們不能說朝代的消失和出現是偶然,是一人所因。元朝從1360年滅亡至今已有600餘年,他曾經盛極一時。而他的建立者成吉思汗鐵木真也已經消逝於滄海桑田之中。 而他的後人卻在這歷史的大潮之中延續至今。 這實屬於難得的現象。
  •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四川農村600年,他們為何逃亡四川,還改名換姓
    《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中如此評價成吉思汗:「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歷史學家們早已得出結論,成吉思汗—忽必烈這一支元朝王室主支,在明朝應該就絕嗣了,但是其它的旁系子孫,應該還有活在世上的可能。 多年過去,成吉思汗的這些倖存的後人,可能早已融進茫茫人海,要找到他們,無異於大海撈針。 但在四川一代,卻有一支成吉思汗的後代,幸運地認祖歸宗。
  • 成吉思汗後裔,更姓改名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宋末元初,中國出現黃金家族,也就是成吉思汗後裔。成吉思汗的軍事能力不言而喻,他的後裔也是人數眾多,據說已達到1600萬。 留在的中原的成吉思汗後代中,便有一系選擇改頭換面隱居四川,600年後卻再次相聚。這一脈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為何又要不遠萬裡南下四川? 一、成吉思汗後裔 成吉思汗的軍事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建立龐大的蒙古帝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開始徵戰生涯。
  • 成吉思汗後裔,藏身四川600年,靠祖先留下的10句詩重聚
    在歷史上的1206年,一位新皇帝在斡難河登基,開啟了屬於他的統治時代,這位皇帝便是成吉思汗。  如今數百年已經過去,一代天驕早已消逝於茫茫天地間,但他的後裔卻延續至今,他們經歷多次離散,最終靠著祖先留下的10句詩重聚,原來他們藏在四川600年。
  • 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後裔,隱姓埋名各自逃命,600年後相聚四川
    成吉思汗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代英雄,他從草原上走來,徵戰四方,最終一統草原,然後又一統天下,他就像是雄鷹,哪怕最終身死,也折損不了曾經遨遊藍天的宏偉,他就像是一朵盛放的花,縱然枯萎、仍留著曾經那鮮豔的底色。
  • 百家姓裡沒有它,泰州校姓居民原來是成吉思汗後裔
    「成吉思汗的名字天下傳揚,成吉思汗的家鄉就是我的家鄉。當年他留下的腳印,依然在綠草中珍藏……」一首《成吉思汗的家鄉就是我的家鄉》,唱出了分布在全國各地成吉思汗後裔的心聲。12月2日,興化陳堡鎮校果村、姜堰蔣垛鎮邱劉村建成兩處成吉思汗文化廣場,並舉辦「成吉思汗像落成典禮」,成吉思汗後裔在塑像前雙手並舉指向蒼穹,向祖先獻上蒙古族特有的祭拜禮。
  • 邢臺山村現成吉思汗後裔?村民稱祖上系元末王室
    上申莊申姓村民通過祖輩口口相傳,普遍認為自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的太始祖曰璟為鐵木真的六世玄孫,當時為躲避明軍追殺逃難到沙河地界,將「曰」改成了「申」,從此定居在此繁衍子孫。  傳說  元末王室改名換姓隱居於此  申知賢今年已是79歲高齡,為申氏二十一世孫,年輕時曾歷任公社團委書記、黨委秘書等職,經過多年搜集民間資料和傳說,整理成《沙河申氏文化之點滴》一書。據老人介紹,上申村由成吉思汗鐵木真六世玄孫孛兒只斤·曰璟和其長子文秀所建。
  • 鶴峰部氏家族系600多年前失散的成吉思汗後裔(圖)
    據考證,三家臺蒙古族部氏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文/圖 記者劉勝萍 劉暢 通訊員於興霞 王迎春 王群  2012年,三家臺蒙古族村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鶴峯縣三家臺蒙古族村是我省唯一的蒙古族村。這個隱匿在大山深處的部落,與外界隔絕,近300年來不為人知曉。254戶人家散居在18.8平方公裡山腰、坡尖、坪壩,這個叱吒疆場的馬背民族緣何到此,根在何處,路在何方?
  •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死因成謎!竟跟這個女人有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可以說是冷兵器時代閃電戰的英雄。成吉思汗發展了自己的戰爭理論,創造了閃電戰和包圍戰等進攻戰術。他生平徵戰無數,滅國百餘,兵威之勝可以說是無人能及。他的子孫建立起的蒙古帝國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人們都稱他們為「世界的徵服者」。
  • 河南一縣級市,有申姓2萬餘人,祖先是開國皇帝成吉思汗!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朝等國。至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元朝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元朝末年,公元1368年八月初二,朱元璋派大將徐達率北伐軍攻陷了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逃亡漠北和林。
  • 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家族黑虎趙
    1987年,我曾在小水小學小居半年,當地同仁給我講過這個近乎神化的故事。昴空隱居黑虎岔後,明軍還不停地對這些元室進行搜剿。一日,昴空父子與搜剿而來的明軍相遇,戰鬥中昴空長子陀汗中箭身亡,且被明軍提走了首級。陀汗的首級雖然換來了一時的休戰,但新建立的明地方政府又開始了對「元朝餘種」的盤查。一天,地方官帶著持刀的地方武裝走進昴空家,追問他們姓甚名誰。
  • 清朝最有名的皇帝,流著成吉思汗的血,只因祖母是黃金家族的後裔
    作為清朝最有名、最有能力的帝王,康熙皇帝身上竟然流著蒙古帝國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血。這是真的嗎?是的,這是事實。眾所周知,成吉思汗鐵木真是草原霸主,是歐亞大陸的霸主,他的鐵騎曾踏遍一個又一個國度,徵服一個又一個民族,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創造了屬於他的神話。雖然,他的後人所建立的元朝在中國沒有百年的歷史就亡國了,但蒙古人依舊生活在中國這塊大陸之上,依舊活得滋潤,依舊有屬於他們的故事和傳說。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句詩相聚四川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相聚四川成吉思汗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人物之一了,出生於大草原的他有著堅韌的性格,在他的帶領下,蒙古鐵騎讓中原大地臣服。不過這並沒有讓他滿足,很快他又將目光轉向了亞歐其他國家,此後的數年幾乎所有的君王都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叫做成吉思汗的戰神。在這樣的背景下,成吉思汗也是樹敵無數,所以在元朝滅亡後,很多人都想將成吉思汗的後人趕盡殺絕。根據遺留下來的資料來看,成吉思汗的後人們應該在當年都死於非命了。
  • 翁牛特部:成吉思汗三弟後裔部落(上)( 下)
    >翁牛特部是蒙古族古老的部落之一,該部落是由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在其封地和屬民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成為蒙元時期東道諸王所部之一,部落首領是黃金家族成員所以地位顯赫,北元時期被稱作察罕萬戶。成吉思汗的四個弟弟因為封地在大蒙古國的東方,因此稱之為東道諸王。東道諸王冠以「翁牛特」、「往流」、「罔留」、「阿巴噶」的稱謂。到了清朝以後,又形成了各自部落的慣用名稱。其中成吉思汗二弟哈薩爾,其後裔形成了「科爾沁部」;三弟哈赤溫,其後裔形成了「翁牛特部」;幼弟斡赤斤,其後裔所部幾經歷史變遷,其部眾已經依附到其他蒙古部落,現已無從查起;同父異母兄弟別裡古臺,其後裔形成「阿巴噶」、「阿巴哈納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