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展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申氏家譜。
在邢臺沙河市西部丘陵山區,隱藏著一個明清時期的古村落上申莊。這裡不僅遺留著眾多造型、風格獨特的古民居建築群,還流傳著一個鮮為人知的「元朝王室避禍改姓」的傳奇故事。
上申莊申姓村民通過祖輩口口相傳,普遍認為自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的太始祖曰璟為鐵木真的六世玄孫,當時為躲避明軍追殺逃難到沙河地界,將「曰」改成了「申」,從此定居在此繁衍子孫。
探秘
古民居群歷經數百年風貌猶存
沙河市十裡亭鎮上申莊古村落東西長200多米,南北橫跨500多米,共有兩條主街,20多組院落,1000多間老房。遠遠望去,那些由青石壘建而成,有著數百年歷史,浸透了歲月風霜的老院落被新建起的民居包裹在中心,靜靜佇立在樹蔭裡。
8月20日上午,記者在村幹部和幾位老人的陪同下步入村莊,看到多個庭院門樓上方各有一幅以磚石為材雕刻的吉祥圖案,大門下面兩個方形石墩安置兩側,這便是古建築上非常講究的「門當戶對」,再加上門樓頂部「花開富貴」木雕,昭示著曾經的主人並非尋常百姓。
更讓人驚奇的是,村子裡除了保存完整的「天地廟」、馬鞍形屋頂、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前後影壁牆、千年古槐外,在一條伸展雙臂便可以觸碰到兩側牆壁的胡同裡,前後兩排院落依照風水學中所說的「有錢難買東南缺」,統一在東南方向露出將近半米的缺角,使小胡同顯得更為狹長。
據村支書申日朝介紹,申氏祠堂旁邊有一塊明朝萬曆三十五年豎立的石碑,上面記載著申氏先人於明朝萬曆八年,秉二世祖申希顏遺志在村東修建「希公橋」。如今橋身整體完整,只是青石欄杆已經被毀。
傳說
元末王室改名換姓隱居於此
申知賢今年已是79歲高齡,為申氏二十一世孫,年輕時曾歷任公社團委書記、黨委秘書等職,經過多年搜集民間資料和傳說,整理成《沙河申氏文化之點滴》一書。據老人介紹,上申村由成吉思汗鐵木真六世玄孫孛兒只斤·曰璟和其長子文秀所建。
元末明初,孛兒只斤·曰璟為躲避明軍追殺,將名字「曰」字中間添一豎改為「申」,寓意是「上可通天、下能駐地、中有田舍存身」,並將一口鍋砸成18塊,分給四處逃難的18個兒子,作為日後重聚的憑證。
隨後,曰璟帶著長子文秀來到河北沙河西部荒無人煙的丘陵山區,找到一片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地方修建房舍,開墾田地,經過世代繁衍,漸漸形成了村落。因為其為「鍋片申」的起源地,所以村莊被後人稱為「上申莊」。
申知賢老人解釋說,天下申姓源出有八,其中尊曰璟為太始祖的申姓又稱「鍋片申」、「大鍋申」,主要分布在邯鄲、邢臺、山西一帶。本族申姓主要有3個標準:一是地點在山西潞城一帶,二是時間發生在元末明初,三是元朝王室避國難「曰」改「申」。
考證
史上是否真有「曰璟」其人
目前,沙河市上申莊村共有2000多口人,其中近八成姓申,他們不僅自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裔,手裡還保留著一本於1958年修訂的「申氏家譜」,其中太始祖為孛兒只斤·曰璟。
那麼,村裡的申姓村民真的帶有蒙古族的血統嗎?這裡面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就是他們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曰璟」。如果史上確有其人,「鍋片申」為鐵木真的後裔自然順理成章。
記者多方查證未能找到相關佐證,網絡資料中所有跟「曰璟」有關的搜索結果都同「申姓」來源有關。河北省有關專家認為,「曰璟」為漢譯音,由於其蒙古名字不詳,所以無法從歷史上考證是否真有其人。另外,元朝末年,成吉思汗的後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史上也難以進行統計和記載。
不過,申知賢老人在《沙河申氏文化之點滴》一書中提出,經過多年調查研究,孛兒只斤·曰璟是元太祖皇帝鐵木真六世玄孫,為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太宗)的第五代孫。
上申莊的村民們說,無論能否找到直接的證據,他們都會把孛兒只斤·曰璟尊為申氏的太始祖,而且從2008年起,每年的公曆4月28日,都有來自河南、山東、山西、邯鄲及沙河本地的「鍋片申」代表前來尋根祭祖。今年8月,沙河市還成立了申氏(鍋片)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協會。
規劃
打造古村落
和申氏文化旅遊景區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讓更多的人到上申莊追索「申氏文化歷史」,探尋明清古村落、體味民俗風情,當地政府準備在現存建築的基礎上對古民居群進行修整,恢復門樓、門庭、巷街等,對室內家具、字畫進行復原。
同時,有關部門還將通過引進社會資金進行大面積綠化,疏通村莊周邊的舊水道,引水入河形成環村水系,對附近的翁崗山進行綜合開發,逐步形成集遊覽、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旅遊景區。
新聞
連結
成吉思汗確有後裔改為漢姓
據有關資料記載,目前全世界約有1700萬人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代。在我國中原地區,除邢臺沙河市上申莊以及河南、山東、山西,邯鄲等地的「鍋片申」之外,河南省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等地的「校」姓居民,雖然在戶口簿上顯示為漢族,但在祖輩相傳中,也認為是來自元朝的「皇族後裔」。
另外,河南南陽王姓蒙古族後裔,傳為忽必烈第九子鎮南王脫歡家族的後人,忽姓蒙古族後裔,傳為忽必烈第十子忽都魯貼木兒王的後人;河南安陽市、林州申姓蒙古族後裔,傳為窩闊臺的後人;河南新鄉市可、馮、張三個姓氏蒙古族後裔,傳為成吉思汗宗室可反反的後人。
□文/圖 本報記者 王彬
■古村落小巷深深。
■富貴人家門樓講究「門當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