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山村現成吉思汗後裔?村民稱祖上系元末王室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村民展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申氏家譜。

  在邢臺沙河市西部丘陵山區,隱藏著一個明清時期的古村落上申莊。這裡不僅遺留著眾多造型、風格獨特的古民居建築群,還流傳著一個鮮為人知的「元朝王室避禍改姓」的傳奇故事。

  上申莊申姓村民通過祖輩口口相傳,普遍認為自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的太始祖曰璟為鐵木真的六世玄孫,當時為躲避明軍追殺逃難到沙河地界,將「曰」改成了「申」,從此定居在此繁衍子孫。

  探秘

  古民居群歷經數百年風貌猶存

  沙河市十裡亭鎮上申莊古村落東西長200多米,南北橫跨500多米,共有兩條主街,20多組院落,1000多間老房。遠遠望去,那些由青石壘建而成,有著數百年歷史,浸透了歲月風霜的老院落被新建起的民居包裹在中心,靜靜佇立在樹蔭裡。

  8月20日上午,記者在村幹部和幾位老人的陪同下步入村莊,看到多個庭院門樓上方各有一幅以磚石為材雕刻的吉祥圖案,大門下面兩個方形石墩安置兩側,這便是古建築上非常講究的「門當戶對」,再加上門樓頂部「花開富貴」木雕,昭示著曾經的主人並非尋常百姓。

  更讓人驚奇的是,村子裡除了保存完整的「天地廟」、馬鞍形屋頂、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前後影壁牆、千年古槐外,在一條伸展雙臂便可以觸碰到兩側牆壁的胡同裡,前後兩排院落依照風水學中所說的「有錢難買東南缺」,統一在東南方向露出將近半米的缺角,使小胡同顯得更為狹長。

  據村支書申日朝介紹,申氏祠堂旁邊有一塊明朝萬曆三十五年豎立的石碑,上面記載著申氏先人於明朝萬曆八年,秉二世祖申希顏遺志在村東修建「希公橋」。如今橋身整體完整,只是青石欄杆已經被毀。

  傳說

  元末王室改名換姓隱居於此

  申知賢今年已是79歲高齡,為申氏二十一世孫,年輕時曾歷任公社團委書記、黨委秘書等職,經過多年搜集民間資料和傳說,整理成《沙河申氏文化之點滴》一書。據老人介紹,上申村由成吉思汗鐵木真六世玄孫孛兒只斤·曰璟和其長子文秀所建。

  元末明初,孛兒只斤·曰璟為躲避明軍追殺,將名字「曰」字中間添一豎改為「申」,寓意是「上可通天、下能駐地、中有田舍存身」,並將一口鍋砸成18塊,分給四處逃難的18個兒子,作為日後重聚的憑證。

  隨後,曰璟帶著長子文秀來到河北沙河西部荒無人煙的丘陵山區,找到一片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地方修建房舍,開墾田地,經過世代繁衍,漸漸形成了村落。因為其為「鍋片申」的起源地,所以村莊被後人稱為「上申莊」。

  申知賢老人解釋說,天下申姓源出有八,其中尊曰璟為太始祖的申姓又稱「鍋片申」、「大鍋申」,主要分布在邯鄲、邢臺、山西一帶。本族申姓主要有3個標準:一是地點在山西潞城一帶,二是時間發生在元末明初,三是元朝王室避國難「曰」改「申」。

  考證

  史上是否真有「曰璟」其人

  目前,沙河市上申莊村共有2000多口人,其中近八成姓申,他們不僅自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裔,手裡還保留著一本於1958年修訂的「申氏家譜」,其中太始祖為孛兒只斤·曰璟。

  那麼,村裡的申姓村民真的帶有蒙古族的血統嗎?這裡面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就是他們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曰璟」。如果史上確有其人,「鍋片申」為鐵木真的後裔自然順理成章。

  記者多方查證未能找到相關佐證,網絡資料中所有跟「曰璟」有關的搜索結果都同「申姓」來源有關。河北省有關專家認為,「曰璟」為漢譯音,由於其蒙古名字不詳,所以無法從歷史上考證是否真有其人。另外,元朝末年,成吉思汗的後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史上也難以進行統計和記載。

  不過,申知賢老人在《沙河申氏文化之點滴》一書中提出,經過多年調查研究,孛兒只斤·曰璟是元太祖皇帝鐵木真六世玄孫,為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太宗)的第五代孫。

  上申莊的村民們說,無論能否找到直接的證據,他們都會把孛兒只斤·曰璟尊為申氏的太始祖,而且從2008年起,每年的公曆4月28日,都有來自河南、山東、山西、邯鄲及沙河本地的「鍋片申」代表前來尋根祭祖。今年8月,沙河市還成立了申氏(鍋片)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協會。

  規劃

  打造古村落

  和申氏文化旅遊景區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讓更多的人到上申莊追索「申氏文化歷史」,探尋明清古村落、體味民俗風情,當地政府準備在現存建築的基礎上對古民居群進行修整,恢復門樓、門庭、巷街等,對室內家具、字畫進行復原。

  同時,有關部門還將通過引進社會資金進行大面積綠化,疏通村莊周邊的舊水道,引水入河形成環村水系,對附近的翁崗山進行綜合開發,逐步形成集遊覽、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旅遊景區。

  新聞

  連結

  成吉思汗確有後裔改為漢姓

  據有關資料記載,目前全世界約有1700萬人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代。在我國中原地區,除邢臺沙河市上申莊以及河南、山東、山西,邯鄲等地的「鍋片申」之外,河南省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等地的「校」姓居民,雖然在戶口簿上顯示為漢族,但在祖輩相傳中,也認為是來自元朝的「皇族後裔」。

  另外,河南南陽王姓蒙古族後裔,傳為忽必烈第九子鎮南王脫歡家族的後人,忽姓蒙古族後裔,傳為忽必烈第十子忽都魯貼木兒王的後人;河南安陽市、林州申姓蒙古族後裔,傳為窩闊臺的後人;河南新鄉市可、馮、張三個姓氏蒙古族後裔,傳為成吉思汗宗室可反反的後人。

  □文/圖 本報記者 王彬

  ■古村落小巷深深。

  ■富貴人家門樓講究「門當戶對」。

相關焦點

  • 「一代霸主」成吉思汗後裔竟在河南小村莊隱居600餘年
    林州申姓 百年族譜揭開神秘身世元朝從1368年滅亡到今天已有641年,其締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但居住在林州的申姓居民卻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是蒙古族後裔,那他們為何改姓申呢?透過歷史長河,去追尋哪個血雨腥風的年代。家住石板巖的申喜山向記者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們是從一本編撰於三百年前的《申氏族譜》上發現自己是成吉思汗後代的。
  • 「一代霸主」成吉思汗後裔竟在林州這個小村莊隱居600餘年!
    林州申姓 百年族譜揭開神秘身世元朝從1368年滅亡到今天已有641年,其締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但居住在林州的申姓居民卻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是蒙古族後裔,那他們為何改姓申呢?透過歷史長河,去追尋哪個血雨腥風的年代。
  • 他們是朮赤後裔,亦取姓於「朮赤」
    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時始用此稱。此後,族支繁衍, 其後裔形成許多部落,除成吉思汗祖輩一支外,皆另有姓氏。至成吉思汗曾祖合不勒罕時, 復冠以 「乞顏」部之稱,如成吉思汗之父所以到了元末期,作為黃金家族的孛兒只斤氏,會以成吉思汗四個兒子的系別加以區分,如上述「小薛」,會稱窩闊臺系小薛、朮赤系小薛或託雷系小薛。朮赤的封地遠在帝國西北的西亞-中歐地區,小薛作為朮赤家族唯一一支常駐中原的藩王,會更多地用朮赤來標記自己。朮赤的蒙古語Зчи【dti】,與現代漢語「交其」發音相近。
  •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校姓委員會暨全國校姓代表赴內蒙古參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幹蘇魯克大典
    在鄂爾多斯人中還有一部分管理「鄂爾多」的專職人員,稱其為」達爾扈特」人,蒙古語意思是神聖者。他們是草原上唯一免除賦役的人。成吉思汗去世後,他們又成為祭祀成吉思汗陵寢的專職人員,陵寢的守護者們懷著虔誠之心,代代相傳,完成他們的神聖使命。
  • 百家姓裡沒有它,泰州校姓居民原來是成吉思汗後裔
    「成吉思汗的名字天下傳揚,成吉思汗的家鄉就是我的家鄉。當年他留下的腳印,依然在綠草中珍藏……」一首《成吉思汗的家鄉就是我的家鄉》,唱出了分布在全國各地成吉思汗後裔的心聲。12月2日,興化陳堡鎮校果村、姜堰蔣垛鎮邱劉村建成兩處成吉思汗文化廣場,並舉辦「成吉思汗像落成典禮」,成吉思汗後裔在塑像前雙手並舉指向蒼穹,向祖先獻上蒙古族特有的祭拜禮。
  • 蒙泰集團受邀參加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幹蘇魯克大典
    5月6日(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上午9時,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幹蘇魯克大典在成吉思汗陵宮前廣場隆重舉行。
  • 鶴峰部氏家族系600多年前失散的成吉思汗後裔(圖)
    全村有一千餘名村民,其中六成以上是蒙古族。據考證,三家臺蒙古族部氏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文/圖 記者劉勝萍 劉暢 通訊員於興霞 王迎春 王群  2012年,三家臺蒙古族村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鶴峯縣三家臺蒙古族村是我省唯一的蒙古族村。這個隱匿在大山深處的部落,與外界隔絕,近300年來不為人知曉。
  • 中原地區申姓蒙古族後裔的起源與分布
    所以,元末再封晉王,又改封潞王與先前封晉王並不衝突。元史專家周清澍根據史料中"元世祖忽必烈分賜太宗窩闊臺之孫、闊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於潞州上黨"的說法猜測申氏一族是小薛後代(也就是窩闊臺之後),因小薛一族世居潞州。這樣就能解釋天下大亂時,為何曰璟家族沒有跟順帝回漠北——由於窩闊臺系同託雷系長期爭權奪力,回去怕也沒好果子吃,於是選擇了隱匿行蹤,留在中原。
  • 生活在甘肅會寧、靖遠的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
    會寧人家 聯繫電話:18909432380(微信同)投稿QQ:1364083391生活在甘肅會寧、靖遠的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祖先的傳說 根據史書記錄,成吉思汗一生留下姓名的兒子有六個,孫子有將近四十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但是隨著公元1360年元帝國的覆滅,這個龐大家族的後人四散奔逃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成吉思汗,蒙古族最偉大的汗,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滅國四十,他和他的子孫一手創建了世界上疆域空前龐大的蒙古帝國,版圖橫跨亞歐兩大洲。他一共有39名后妃,地位最尊崇是皇后孛兒帖,皇后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拙赤、次子察合臺、三兒子窩闊臺和幼子拖雷。此四人及其後代構成了蒙古系帝國的整體。
  • 新發現:濮陽蘇氏族人或許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
    義王和尚是成吉思汗的六世孫,是標準的蒙古族都落孛兒只斤氏,他的後人怎麼流落到濮陽蘇氏族譜》和濮陽、範縣、鄄城等地有關蘇氏的文獻資料,考察了各地蘇氏的祠堂、碑刻,走訪了各地族人,認為:濮陽蘇氏族人系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在濮陽融入漢族並得姓於濮陽。
  • 蒙古帝國史:朮赤的後裔烏茲別克人
    1330年成書的《經世大典圖》中錄有欽察汗國地名10個。1336年,月即別遣使元朝,要求領取份地歲賜以賑給軍站。1337年,元政府專門設立總管府,執掌朮赤後王平陽等處份地歲賜,每年按額發給。伊斯蘭教廣泛傳播,欽察汗國的國勢亦達到極盛期。15世紀欽察汗國瓦解,部分居民出走,被稱為哈薩克人(出走者),剩下的則被稱為烏茲別克人,逐漸形成民族16世紀建立布哈拉汗國等。
  • 生活在靖遠、會寧的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
    《平川區志》記載: 「黑虎趙姓乃列祖也速該之三子,成吉思汗之三弟哈赤溫一族也。」也速該,蒙古乞顏部首領,以孛兒只斤乞顏為姓氏。其正妻月倫生四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搠只哈撒爾、哈赤溫、鐵木哥斡赤斤。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 年),追諡也速該為列祖。哈赤溫早逝,哈赤溫後代領有成吉思汗給其的分地。
  • 察合臺王室的末代後裔
    該汗國一 方面包括蒙兀兒斯坦本土,即託克瑪克和克拉科爾附近的伊塞克湖地區、伊犁河流 域及其支流特克斯河、空格斯河、哈拉塔爾流域、艾比湖盆地和瑪納斯河,另一方 面它還包括畏兀兒斯坦,或者稱原回鶻國,即庫車、喀拉沙爾、吐魯番(或稱哈刺 火州)之地。可能還包括連同喀什、葉兒羌和于闐城在內的喀什噶爾(或名阿爾蒂 沙爾)。在察合臺可汗們的宗主權下,喀什噶爾構成了杜格拉特異密們的祖傳的領 地。
  • 「成吉思汗」是啥意思呢?歷史上有兩個成吉思汗,能力相差巨大
    而「成吉思汗」中的「汗」,是蒙古人對於他們最高統治者的尊稱,「成吉思」是汗位的修飾語。那麼,這個「成吉思」是什麼意思呢?目的可靠的解釋有四種,並且都各有道理,莫衷一是。按照《史集·部族志》的解釋,說蒙語中「成」是「堅強」的意思;「成吉思」是其複數,《通史簡編》也認為「成」是「剛強」,「吉思」是「多數」。因此「成吉思汗」是堅強的大汗的意思。
  • 翁牛特部:成吉思汗三弟後裔部落(上)( 下)
    成吉思汗的四個弟弟因為封地在大蒙古國的東方,因此稱之為東道諸王。東道諸王冠以「翁牛特」、「往流」、「罔留」、「阿巴噶」的稱謂。到了清朝以後,又形成了各自部落的慣用名稱。其中成吉思汗二弟哈薩爾,其後裔形成了「科爾沁部」;三弟哈赤溫,其後裔形成了「翁牛特部」;幼弟斡赤斤,其後裔所部幾經歷史變遷,其部眾已經依附到其他蒙古部落,現已無從查起;同父異母兄弟別裡古臺,其後裔形成「阿巴噶」、「阿巴哈納爾部」。
  • 除了蒙古和元朝,成吉思汗的後人還建了20多王朝?
    Khamag Mongol Uls (意為大蒙古國) (公元10世紀末-1161年 )海都是成吉思汗家族中第一個獲得汗位(即王位)的人。有些人甚至稱他為可汗,即皇帝。但是,海都的可汗之稱顯然是後來追贈的。成吉思汗家族也是從海都時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蒙古黃金家族的。公元11世紀,海都打敗了札刺兒部而出名,被推舉為海都汗。這就是後來的蒙古帝國的原型。
  • 【千真萬確】"一代霸主「成吉思汗後裔竟在鶴峰隱居600多年
    鶴峰,有個特殊的存在,它隱匿在大山深處的部落,與外界隔絕,與外族通婚,它的族人還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可是它卻在近
  • 筠連餘氏居然是成吉思汗後裔?鐵改餘姓 成吉思汗後裔的傳奇!
    鐵改餘姓 成吉思汗後裔的傳奇 來源:華西都市報  記者:崔燃  攝影:雷遠東餘姓在四川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姓氏。當一位姓餘的朋友操著一口流利的四川話和你擺龍門陣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想到,四川本土的餘姓市民中,有些帶有蒙古族的血統,因一段口口相傳的傳奇故事而成為四川餘姓大家族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