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將饅頭傳入日本,留下了一家6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

2021-02-13 東亞文都寧波

  饅頭,是寧波街頭常見的早點,不過,可能很少有市民知道,在日本奈良漢國神社的一隅,有一座林神社,它是用來紀念寧波人林淨因將饅頭傳入日本的,而每年4月19日,神社裡還會舉辦饅頭節。

  林淨因是北宋詩人林逋的第七代後裔,奉化黃賢村人。據悉,林淨因第34代後裔、日本林氏饅頭傳人川島英子曾來黃賢尋根。

在奉化裘村鎮西南,有一個依山傍海、風光秀麗的村莊,黃賢村。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作者,北宋詩人林逋,就出生在這裡。而林逋的第7代後裔林淨因,將饅頭傳入了日本。

 /奉化黃賢村的饅頭館/

  大詩人的後代如何能成為日本饅頭的始祖?說起這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黃賢村村書記林紅梅滔滔不絕:

在元代的時候,日本僧人龍山德見到中國遊歷,林淨因與他交往很密切。1350年,龍山禪師回國,林淨因也坐上了東渡的船隻,沿海上絲綢之路到達了日本。當時,日本人還不懂麵粉發酵的方法,點心也多是一種又硬又脆的米餅,林淨因參考中國饅頭的手藝,加入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餡料,又在饅頭上描上「林」字,廣為銷售。林氏饅頭得到了僧侶和貴族的好評,日本天皇嘗到後也大為讚賞,還賜給林淨因一名宮女為妻。

  林淨因的饅頭手藝被後代繼承,還開了幾家分店,後來,為躲避戰亂,改姓「鹽瀨」。林淨因的一位後代,還到中國宮廷學習點心製作技巧,學成回日本後,在東京重新開饅頭店,店號為「鹽瀨」,還曾被授予「日本第一番本饅頭所林氏鹽瀨」的招牌。

  林氏鹽瀨饅頭,受到了各代幕府將軍的喜愛,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皇室的「御用點心」。後來,林氏饅頭在日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日本人喜愛的一種食物。

  「有意思的是,當年林淨因在結婚的時候,製作了大量紅白兩色的饅頭送給賓客,作為喜慶禮物。如今,日本人在結婚或其他喜事時,還有贈送紅白饅頭的習俗。」林紅梅說。

在村書記林紅梅的帶領下,我們走進綠意成濤的黃賢森林公園,公園裡,有一塊大的石碑,上面刻著「林逋故裡」四個字。林紅梅說,這塊石碑,是2008年日本林氏饅頭第34代傳人川島英子過來尋根時,一起揭牌的。當時,川島一行還進入東祀廟祭祖,說自己是走親戚來了。

/2008年日本林氏饅頭第34代傳人川島英子來黃賢村尋根/

  回憶起川島英子來黃賢村時的場景,已退休的原黃賢村村書記林孝良還是很激動。

  「上世紀80年代,川島英子感念祖輩對日本飲食文化的貢獻,特地到杭州孤山拜祭先祖林逋。當時,村裡的族人獲悉後就與她取得聯繫。1993年,川島英子再次到杭州,我們還特地到杭州參加了淨因亭落成典禮。」林孝良說,當時川島英子帶了族譜過來,他就拿自家的家譜和川島英子的族譜進行對照,發現兩者的脈絡完全吻合,林淨因確是林逋的後裔。

  「之後,川島英子託人帶信來,邀請我去日本參加當地紀念林淨因的饅頭節,我因為種種原因,沒去,不過,我找人帶去了黃賢村的資料和林姓家譜,還提出,邀請川島英子來村裡做客。」林孝良說,2008年10月中旬,川島英子帶著家人就過來了,還帶了很多日本的饅頭。村裡也拿出油包、米饅頭等糕點招待,「我記得,日本的饅頭更類似於糕點,做得很精緻,有一些是上面印著紅色的『林』字的,有一些是粉紅色的,裡面是豆沙餡的。這些饅頭都能保存很久,這種保鮮技術我們這裡沒有,聽川島說,是因為一種特製的麵粉。」

/林逋故裡/

  川島英子回到日本後,還給林孝良寄來了一封親筆信,大致意思是說:自己能有幸到黃賢村祭拜祖先林逋,非常感動和感謝,覺得自己跟祖輩的距離更近了。村裡建設得很好,她回到日本後也時常想起黃賢的風貌和「林逋故裡」的石碑。大家是同一個祖先下面的不同分支,這也是緣分,以後要加強走訪聯繫,也歡迎到日本來交流,增進感情。

  在日本東京定居20多年的周華,是日本寧波聯誼會的成員,也是當年川島英子一行來訪時的翻譯。他說,鹽瀨饅頭是日本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了,曾經是皇室專供,後來傳入民間。

  「鹽瀨饅頭有多種價位、款式和口味的,一般在日本各大百貨商店都賣,算是一種高檔的點心。禮盒裝的鹽瀨饅頭包裝很精緻,上面會有『日本第一番本饅頭所林氏鹽瀨總本家』字樣,一盒要一千多日元,相當於六七十元人民幣,我也經常買來送人。」周華說,每個商場的鹽瀨饅頭櫃檯都會有一些記錄林氏饅頭歷史的小冊子,分發給有需要的顧客。


/鹽瀨饅頭/

  周華說,在京都,有條街叫做饅頭街,還有一棟寫字樓叫「鹽瀨大樓」,頂樓就是川島英子的辦公地,除了出售鹽瀨饅頭外,樓內還設置了茶室,以及茶道教室。在日本奈良,街頭有饅頭林神社碑,漢國神社裡還有林神殿,專門紀念將饅頭製作方法傳到日本的寧波人林淨因。每年4月19日,神社裡還會舉辦饅頭節,來自日本各地的點心商會捐獻紅白饅頭,向大眾免費分發。

  日本林氏後人的饅頭事業做得這麼紅火,黃賢村村民也坐不住了。林紅梅說,村裡很希望能借「一帶一路」的東風,打出林氏饅頭的招牌。目前,村裡還沒有形成專門的饅頭產業,但家家戶戶都常做饅頭食用,而且,在黃賢森林公園裡,還專門設了饅頭館和傳承館,村民一邊賣饅頭,一邊向遊客講述寧波人成為日本饅頭始祖的故事。

來源:中國寧波網

相關焦點

  • 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和果子羊羹
    圓爾將從南宋學到的一种放甜酒和豆沙餡的饅頭製法,教給了博多一間茶屋的店主慄波吉左衛門並為他寫下「御饅頭處」四字招牌,店主從此將店起名「虎屋」專做饅頭佐茶,是為日本饅頭之始。博多「虎屋」饅頭產生百年後,日本南北朝時代中的1349年,隨留學禪僧而來的一位叫林淨因的漢人,在奈良開了一家叫「鹽瀨」的做饅頭的店,此店的饅頭與「虎屋」饅頭並列為日本饅頭的兩個起源兩個系統。
  • 日本饅頭
    日本人喜歡吃麵食,饅頭作為麵食中的一種,上至老人下至兒童,都很喜歡。
  • 都是自古種小麥,為什麼外國人用來烤麵包,中國人卻蒸成饅頭?
    比如漢代時從西域傳入的「胡餅」等食物,其實就與「古代版麵包」很接近,也一度在貴族圈風靡。但最終,別管當初多風靡,還是「爭不過」饅頭。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人能夠拒絕「刺激」的麵包,一代代沿著「蒸饅頭」的路子發展呢?雖然這其中,飲食習慣等原因很多,但根本上的一條,還是東西方烹飪技術的差異。
  • 日本最高的民族信仰——靖國神社供奉的三個中國人,第三個是「饅頭...
    日本把這些發動戰爭的戰犯當作信仰來供奉,這也違背了人們對和平理念追求的信念,這也是我們批判日本首先參拜靖國神社的理由。 但是,在靖國神社供奉三個中國人,在日本人看來,這三個中國人對日本社會與歷史發展有傑出的貢獻。 第一個中國人是蔣介石。
  • 同樣是麵粉,為啥中國人吃饅頭,外國人吃麵包?
    一看價格十幾塊錢一塊,你摸了摸褲兜,還是選擇在路邊買了2塊錢的饅頭。為啥中國人不拿麵包的當主食?難道因為太貴了?還是另有原因?最早吃小麥的地區是中東,那的當地人將小麥摘下來後,用石頭敲碎變成粉,然後加水煮一下就直接吃了。有時候沒弄好做得多了,就把剩下來的麵糊燒乾製成麵餅。呦!發現這玩意兒還挺好吃!老是用火烤制,太廢柴。
  • 這次我終於明白了,為何有那麼多中國人愛日本
    01電器城、藥妝店不是日本的全部全世界百年老店,它獨佔80%據東京商工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日本超過150年歷史的企業竟達26000+家之多,還有7家是千年老店。每一家老字號歷史的精彩程度,都足以拍一部百集長度的晨間劇。
  • 日本的靖國神社為何供奉了3位中國人?他們都是誰?日本因何供奉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種種惡行在中國人民的心上留下了巨大傷口。但是日本卻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矢口否認,在時隔多年之後他們也未敢承認,在這件事上足以見得日本政府的卑劣,中國人想要一句道歉就這麼難麼?其實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許多國家都曾做出過侵略中國的行為,但是那些國家在戰後都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選擇道歉,但是日本的做法卻是是盡力掩蓋罪行,拒不道歉。
  • 重慶深藏在解放碑的一家老字號羊肉館子,開了80多年,人氣爆棚
    重慶的羊肉館子有很多,但最為老字號的應該非這家山城羊肉館莫屬了!這家羊肉館深藏於解放碑步行街中,從1937年至今,已經有了80多年的歷史了,不得不說是一家名副其實的老字號!餐館有兩層樓,一樓保留了老店的裝修,吃簡餐的食客比較多,三兩個人成一桌,每人點一碗羊肉粉或兩三個菜品就開整,環境很接地氣,很市井,有濃濃的煙火氣息。
  • 中日的饅頭是不一樣的東西?中國人到日本容易誤會的11個日文單字
    不過其實日本光是文字上就有許多會令中國人誤會的部分了,有時候就算發音、文字與中國人認知中的事物類似,但背後意思或是根本是不同東西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這回就搜集了一些中國人到日本旅遊時可能會誤會的日文單字,一起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會錯意吧!
  • 中國老字號如何突圍,日本300年雜貨老店中川政七商店給出了答案!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我們記得的老字號已經不多了。他們隨著時光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外。這可能是我們中國人最大的遺憾。 在鄰國日本,有一家300年歷史的雜貨品牌,它歷經戰火和現代工業的衝擊,卻頑強的生存下來,深深紮根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它就是——「中川政七商店」。 今天的中國我們談到一個老字號品牌,總是想要通過各種手段弘揚它的匠人精神和古老的技術傳承。而中川政七卻並不這麼想。
  • 大廠這家景泰藍老字號企業竟有百年歷史!
    在這個遍布景泰藍工藝品的小縣裡,屹立著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景泰藍品牌企業——老天利。 百年前的老天利 清朝同治年間,景泰藍技藝從宮廷傳入民間,老天利傳承了宮廷技藝,是當時技藝
  • 日本神社供奉的三個中國人
    靖國神社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的神社,供奉著自明治維新時代以來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大多數是在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及太平洋戰爭(1941-1945)中陣亡的日軍官兵。         其實,日本各地建有不少神社,在被供奉的凡人中,卻有三個中國人被他們當成了神和救世主。        這第一人就是徐福。
  • 中國人參拜日本神社,留下一塊祈福牌,住持看了不禁一笑!
    世界上每個國家基本都有自己信奉的本土宗教,我們的鄰邦日本的本土宗教就是人們熟知的神道教,而供奉神道教神靈的地方則是被稱為神社,國人去日本旅遊參拜神社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潮流。
  • 日本的中華料理是怎麼傳入日本的?都有哪些好吃的東西?
    和國內有很多日本料理店一樣,在日本也有數不清的中華料理店,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麻婆豆腐和青椒肉絲,幾乎成了中華料理的招牌,當然也逐漸演變出了一些只有在中國的日本料理店和日本的中華料理店裡才見得到的菜色,比如杏仁豆腐,那麼中華料理在日本到底是怎麼發展的呢?
  • 日本為什麼要把這個中國人供奉在神社裡,他為日本做了什麼?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77,閱讀約2分鐘饅頭,是中國人熟悉的食品,從古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沒想到,我們的鄰居日本也喜歡包子,並把它視為一種珍貴的食物,連他們的天皇都稱讚它。
  • 他被日本人捧為「一代書宗」,卻在中國書法史上寂寂無名躺了600多年
    他被日本人捧為「一代書宗」,卻在中國書法史上寂寂無名躺了600多年 日本街頭懸掛的店鋪牌匾 裡面能找到許多我們熟悉的漢字 京都曾是日本的首都 這座城市留下大量漢文化的痕跡 包括匾額上的書法 京都國門上曾經懸掛一塊
  • 老北京老字號,六必居的醬菜距今500多年歷史,它怎麼就這麼好吃?
    老北京的老字號,500多年歷史的醬菜老字號六必居,今兒咱就聊聊這六必居,天兒越涼,六必居的生意越好,遠道而來就是為了這一口
  • 日本學習中國文化由來已久,這兩個中國人,就曾深刻影響日本歷史
    日本與中國的淵源由來已久,隋唐時期,日本就曾遣使來中國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而等這些東西傳到日本時,給當時尚未完全步入文明社會的日本,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於是,日本就將中國視為文明之源,對中國的文化那是仰慕至極。以至於,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喜愛都超過了對他們國家歷史的喜愛。
  • 被日本人立神社供奉的三個中國人,你也許只能猜到一個
    在亞洲諸多國家中,和中國淵源羈絆最深的便是日本。在漢唐之時,日本尚處在蠻荒時代,他們不斷地派遣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和科學技術。中國對於日本的影響,可謂是源遠流長。就在現在的日本,還為三個中國人立著神社。 第一個中國人,徐福。
  • 歷史真會開玩笑,一個中國人寫了本書啟蒙不了國人,卻啟蒙了日本
    有一本來自中國的書,他的出現改變了日本近代歷史的發展軌跡,這本書對日本產生的影響,已經超過了《三國演義》,但是這本書卻被中國設置為禁書,隨著中國的發展,已經很少有人去閱讀這本書了。但是這本書,對日本產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海國圖志》,其作者是中國的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