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是寧波街頭常見的早點,不過,可能很少有市民知道,在日本奈良漢國神社的一隅,有一座林神社,它是用來紀念寧波人林淨因將饅頭傳入日本的,而每年4月19日,神社裡還會舉辦饅頭節。
林淨因是北宋詩人林逋的第七代後裔,奉化黃賢村人。據悉,林淨因第34代後裔、日本林氏饅頭傳人川島英子曾來黃賢尋根。
在奉化裘村鎮西南,有一個依山傍海、風光秀麗的村莊,黃賢村。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作者,北宋詩人林逋,就出生在這裡。而林逋的第7代後裔林淨因,將饅頭傳入了日本。
/奉化黃賢村的饅頭館/
大詩人的後代如何能成為日本饅頭的始祖?說起這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黃賢村村書記林紅梅滔滔不絕:
在元代的時候,日本僧人龍山德見到中國遊歷,林淨因與他交往很密切。1350年,龍山禪師回國,林淨因也坐上了東渡的船隻,沿海上絲綢之路到達了日本。當時,日本人還不懂麵粉發酵的方法,點心也多是一種又硬又脆的米餅,林淨因參考中國饅頭的手藝,加入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餡料,又在饅頭上描上「林」字,廣為銷售。林氏饅頭得到了僧侶和貴族的好評,日本天皇嘗到後也大為讚賞,還賜給林淨因一名宮女為妻。
林淨因的饅頭手藝被後代繼承,還開了幾家分店,後來,為躲避戰亂,改姓「鹽瀨」。林淨因的一位後代,還到中國宮廷學習點心製作技巧,學成回日本後,在東京重新開饅頭店,店號為「鹽瀨」,還曾被授予「日本第一番本饅頭所林氏鹽瀨」的招牌。
林氏鹽瀨饅頭,受到了各代幕府將軍的喜愛,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皇室的「御用點心」。後來,林氏饅頭在日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日本人喜愛的一種食物。
「有意思的是,當年林淨因在結婚的時候,製作了大量紅白兩色的饅頭送給賓客,作為喜慶禮物。如今,日本人在結婚或其他喜事時,還有贈送紅白饅頭的習俗。」林紅梅說。
在村書記林紅梅的帶領下,我們走進綠意成濤的黃賢森林公園,公園裡,有一塊大的石碑,上面刻著「林逋故裡」四個字。林紅梅說,這塊石碑,是2008年日本林氏饅頭第34代傳人川島英子過來尋根時,一起揭牌的。當時,川島一行還進入東祀廟祭祖,說自己是走親戚來了。
/2008年日本林氏饅頭第34代傳人川島英子來黃賢村尋根/
回憶起川島英子來黃賢村時的場景,已退休的原黃賢村村書記林孝良還是很激動。
「上世紀80年代,川島英子感念祖輩對日本飲食文化的貢獻,特地到杭州孤山拜祭先祖林逋。當時,村裡的族人獲悉後就與她取得聯繫。1993年,川島英子再次到杭州,我們還特地到杭州參加了淨因亭落成典禮。」林孝良說,當時川島英子帶了族譜過來,他就拿自家的家譜和川島英子的族譜進行對照,發現兩者的脈絡完全吻合,林淨因確是林逋的後裔。
「之後,川島英子託人帶信來,邀請我去日本參加當地紀念林淨因的饅頭節,我因為種種原因,沒去,不過,我找人帶去了黃賢村的資料和林姓家譜,還提出,邀請川島英子來村裡做客。」林孝良說,2008年10月中旬,川島英子帶著家人就過來了,還帶了很多日本的饅頭。村裡也拿出油包、米饅頭等糕點招待,「我記得,日本的饅頭更類似於糕點,做得很精緻,有一些是上面印著紅色的『林』字的,有一些是粉紅色的,裡面是豆沙餡的。這些饅頭都能保存很久,這種保鮮技術我們這裡沒有,聽川島說,是因為一種特製的麵粉。」
/林逋故裡/
川島英子回到日本後,還給林孝良寄來了一封親筆信,大致意思是說:自己能有幸到黃賢村祭拜祖先林逋,非常感動和感謝,覺得自己跟祖輩的距離更近了。村裡建設得很好,她回到日本後也時常想起黃賢的風貌和「林逋故裡」的石碑。大家是同一個祖先下面的不同分支,這也是緣分,以後要加強走訪聯繫,也歡迎到日本來交流,增進感情。
在日本東京定居20多年的周華,是日本寧波聯誼會的成員,也是當年川島英子一行來訪時的翻譯。他說,鹽瀨饅頭是日本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了,曾經是皇室專供,後來傳入民間。
「鹽瀨饅頭有多種價位、款式和口味的,一般在日本各大百貨商店都賣,算是一種高檔的點心。禮盒裝的鹽瀨饅頭包裝很精緻,上面會有『日本第一番本饅頭所林氏鹽瀨總本家』字樣,一盒要一千多日元,相當於六七十元人民幣,我也經常買來送人。」周華說,每個商場的鹽瀨饅頭櫃檯都會有一些記錄林氏饅頭歷史的小冊子,分發給有需要的顧客。
/鹽瀨饅頭/
周華說,在京都,有條街叫做饅頭街,還有一棟寫字樓叫「鹽瀨大樓」,頂樓就是川島英子的辦公地,除了出售鹽瀨饅頭外,樓內還設置了茶室,以及茶道教室。在日本奈良,街頭有饅頭林神社碑,漢國神社裡還有林神殿,專門紀念將饅頭製作方法傳到日本的寧波人林淨因。每年4月19日,神社裡還會舉辦饅頭節,來自日本各地的點心商會捐獻紅白饅頭,向大眾免費分發。
日本林氏後人的饅頭事業做得這麼紅火,黃賢村村民也坐不住了。林紅梅說,村裡很希望能借「一帶一路」的東風,打出林氏饅頭的招牌。目前,村裡還沒有形成專門的饅頭產業,但家家戶戶都常做饅頭食用,而且,在黃賢森林公園裡,還專門設了饅頭館和傳承館,村民一邊賣饅頭,一邊向遊客講述寧波人成為日本饅頭始祖的故事。
來源:中國寧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