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習中國文化由來已久,這兩個中國人,就曾深刻影響日本歷史

2021-01-11 歷史有事說

日本與中國的淵源由來已久,隋唐時期,日本就曾遣使來中國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而等這些東西傳到日本時,給當時尚未完全步入文明社會的日本,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於是,日本就將中國視為文明之源,對中國的文化那是仰慕至極。以至於,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喜愛都超過了對他們國家歷史的喜愛。比如,中國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在中國的話,我們儘管十分熟悉,其中的各種典故也是信手拈來。但《三國演義》在日本,不僅受到了各個不同階層人的歡迎,而且,日本還喜愛到把《三國演義》的故事,做成遊戲、做成漫畫,甚至在日本張口閉口就是三國的人更是大有人在。比如,很多著名的日本小說家就是《三國演義》的粉絲,並且他們的寫作風格也深深地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

當然,我上述所列舉的大多為中國對日本文化方面的影響。其實,不僅如此,對日本來說,中國的歷史人物,在日本也受到追捧。有這麼兩位,他們在中國其實名氣都不怎麼大,但在日本卻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那到底是誰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

第一位,王陽明。這個人對中國歷史其實是產生過巨大影響,他所開創的「心學」對明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影響巨大,明清時期的讀書人都將其當作聖人來對待。可見其影響。由於他的學問還是比較高深的,故而在下層民眾生活中傳播不廣。但是,他的學說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甚至於日本近代明治維新時的主要人物,都受到其「知行合一」理論的影響。因此,你們應該明白在日本人心中王陽明多重要了吧。

第二位,魏源。是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儘管他有這麼多身份,但因處於近代史的早期,他做出的貢獻不多,加上同時期的林則徐為近代學習西方第一人,他在國人的心中分量就不是那麼足。而對日本來說,雖然魏源是中國人,但他編寫的《海國圖志》在傳入日本後,引起人們爭相購讀。並且它曾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的作用,梁啓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曾指出:"《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認為它是"不龜手之藥"。

所以,從日本人所喜愛的人物上看,中日兩國確實淵源不淺。小夥伴們還知道哪些在日本出名的中國人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這兩個中國人,雖然在中國不那麼出名,但卻曾深刻影響日本歷史
    日本與中國的淵源由來已久,隋唐時期,日本就曾遣使來中國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而等這些東西傳到日本時,給當時尚未完全步入文明社會的日本,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於是,日本就將中國視為文明之源,對中國的文化那是仰慕至極。以至於,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喜愛都超過了對他們國家歷史的喜愛。
  • 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優點,值得中國人學習?
    日本這個曾經的文化棄兒,在接受中華文化數千年的洗禮,及近現代激烈的社會變革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本文化有哪些特點和優點?中國人又要從日本文化中學習什麼呢?一、奇特的東方海島之國日本!但日本人的學習帶有極強的功利色彩:日本人要的不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內涵和精髓,要的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形式和外在!比如能填飽肚子的農種和農技,能和強大中國交流的文字,能建和強大中國一樣的建築,能穿與強大中國一樣的衣服!當然這其中也有分享強大中國餘暉的味道,所謂依附強者也!不能如古代中國一樣強大,亦要有強大的古代中國和中國人的形式,所謂附會也!
  • 中國過春節時,受中國歷史文化影響的日本在幹什麼?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日盛典,不僅僅我們中國人會過春節,國際上也有很多的國家過春節這個傳統。目前在亞洲範圍內有朝鮮,韓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像中國一樣過著農曆的春節,這些國家不僅有著自己的慶祝方式,而且還有法定的假期。中國在過春節時,受中國歷史文化影響的日本在幹什麼呢?
  • 為何說日本是中國人後裔?宋朝時日本曾派女人到中國度種!
    也就是說,日本祖先是中國人,至少有兩個比較明確的證據:一是徐福東渡,如今日本人每年都要紀念徐福;一是中原大亂時,曾有大量民眾移民去了日本,尤其是在宋末和明末時期,史書上有著大量的記載。最近,不少日本人到中國尋根問祖,熱熱鬧鬧的開家譜會,認祖歸宗。其實這就很能說明問題,因為他們祖先遷移去了日本。
  • 就現代日本的「混合文化」聊聊外來文化對日本本土文化的影響
    加藤周一是日本已故著名作家、評論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他曾提出轟動一時的"混合文化論"(又叫"雜種文化"),在他看來,日本文化歸根結底是混合文化。他曾對某些文學運動提出批評,指出它們對日本混合文化的事實持迴避態度,甚而要以觀念來純粹日本文化。
  • 這四個中國人深受日本人敬重,在中國卻沒什麼地位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歷史上,中日曾友好共處,也多次爆發過戰爭。不過,拋開二者之間的恩恩怨怨,日本無疑是東亞文化圈中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個國家,時至今日,他們的很多文化習俗還是延續著古代中國的模樣,如茶道、文字、傳統服飾等等。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服飾文化隨文化的繁榮同步發展,特別是在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日本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下,迅速發展起來並日益繁榮,不僅建立起完善的服飾制度,而且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公元3世紀前後,日本由於整個社會形態比較落後,文化領域發展緩慢,服裝、服飾非常簡陋。
  • 為什麼日本人顯得比中國人更懂中國文化
    日本早期的史書比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均系漢字書寫。《古事記》成書於和銅五年(712年),由太安萬侶編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就是詩經《秦風》裡的。我想起來,當年南聯盟大使館遊行的時候,中文系的同學寫的標語就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物理系寫了一句「打倒北約」,生物系寫了一句「血債血還」。這就是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有文化就是「與子同袍」,沒文化就是「武漢加油」。 打一個不太準確的比方,日本文字裡的漢字,有點像英文法文義大利文之於拉丁文的關係,是一種文字源頭。與日本不同,韓國的諺文純用表音符號,不使用漢字。
  • 不讓中間商賺差價:深刻影響日本歷史的千歲丸上海之行
    ;洋人僱傭中國人、洋人在中國納妾所生子女,如何處理?中國怎樣學習西洋炮術?它既使一些中國人解開了心中的疑惑,更讓日本人的中國觀,從古籍以及《唐人風說書》——往返日本的清朝商人遞交給幕府的中國情況——中的隻言片語,活生生地拉近到了眼前。首先,他們看到上海20餘年間,竟然發展成為遠東最為富庶的城市,到處高樓洋房,突然醍醐灌頂。
  • 「留學受業,賅涉眾藝」,遣唐使如何學習並影響日本科技文化?
    日本在很久以前就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唐朝時,更是渴望有機會輸入唐朝文化與科技,為此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對日本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正因為唐朝的鼎盛與強大,它的科技文化都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的遣唐使身負政治任務來唐其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搬運唐朝的科技與文化在唐朝貞觀之治時,日本便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
  • 日本如何認識、學習外來文化:邊仿邊學、取捨有道
    但中國在對日本的影響中「沒有刻意去宣揚自己,因為它沒有必要這樣做」,「中國克制謙虛」。詹森還特別指出,「中國人是從文化角度而不是從地理或種族角度去解釋中國精神」,也就是宣揚中國文化價值的普世性,從而使得日本知識分子有可能完全置身於中國的文化秩序中。但他同時也強調,日本對從中國輸入的文化是有保留地進行選擇,也從未處於中國的政治軌跡上。
  • 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國人是誰?這5個人在日本近乎於神
    在歷史上,日本和中國有過緊密的聯繫,他們也曾深深地被中國文化影響過,不少來自中國的歷史人物在日本享有盛名,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5位在日本近乎於神的中國歷史人物。
  • 觸摸百年中日歷史,日本怎樣向中國學習「姓氏文化」?
    甚至日本皇室官員走路的姿勢,就是日劇裡面那種步子小,頻率快的走法,是宋朝時官員的走路姿勢,傳到日本後,被日本文官模仿,稱為「公卿風範」。在公元7世紀和8世紀,日本天皇和宮廷制定任務,向中國學習令日本使節讚嘆不已的高度文明,並立刻懷著無比的激情幹了起來。而在這之前,日本甚至沒有自己的文字。
  • 《中國妖怪故事》:姑獲鳥來自日本?中國妖怪文化真不如日本嗎?
    但即使是這樣,日本還是全世界妖怪文化最出名的國家,就比如在中國,很多小孩知道日本的妖怪,卻說不出幾個中國妖怪的故事,或者知道一些中國妖怪的名字,卻認為是日本的妖怪。因此,在很多中國人眼中,中國的妖怪文化是比不過日本的。
  • 日本捐贈物資上的中國詩句 為什麼讓中國人感動又尷尬?
    盛唐時期,日本來中國學習佛法,繡在贈送袈裟上的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正是這四句偈語,深深打動了鑑真法師,從而下定決心,六次東渡,到日本傳戒,弘揚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話。
  • 日本文化專題第十一回:細說日本飲食文化
    2013年12月,日本和食文化成功登陸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世界範圍內迅速掀起了一場日本料理熱。而一說到日料,第一反應就是生魚片,其實大部分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日本人也認為中國人都不愛吃生的東西。那麼除了生的我們吃不慣,還有什麼具有日本特色的食物是我們中國人吃不慣的呢?
  • 日本出上聯:日本東升,光耀九州四國,中國網友怒對下聯打臉日本
    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並將文字第一次統一併全國推廣,自此中國文化開始由雜而不同回歸大同,也是開始在世界文化史上綻放光彩。從秦漢開始,中國因政治制度和文化發展的先進性,對世界各國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大秦帝國時期,徐福赴海外尋藥抵達日本之後,先進的文化理念和學術研究,讓日本深深迷戀上東方文化之美。
  • 唐朝人眼中的日本:一個崇尚文化、虛心學習又略顯狡猾的小國
    "可見中國人對這個鄰居很輕視,將其與小蠻族部落同等看待。然而在唐朝之後,日本的風俗、文化卻飛速進步,這體現在唐朝人的著作中。《舊唐書》在講到日本時,也特別說明日本人有「尚文」的特點。宋朝人眼中崇尚文化的日本人宋太宗雍熙元年時,有五六個日本僧人浮海而來,向朝廷進獻銅器十餘件,並將本國的《職員今》、《王年代紀》呈上,中國人這才能詳細了解到日本的歷史與風俗。
  • 日本人的困惑:那麼多國家侵略過中國,為何中國只記得日本?
    中日兩國的關係由來已久,從三國時期,兩國就開始了交往。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兩國雖然時戰時和,但始終保持了一個均衡的態勢。但是,近代以來,日本擴大了侵略中國的步伐。  而現在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這份沉痛的記憶依然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日本有人提出:「為什麼抗日戰爭過去了這麼久,中國人還是不能忘記仇恨?其他國家也曾侵略過中國,為什麼中國人民不像敵視日本那樣,對待其他國家呢?」
  • 中國人讀懂日本,不能光靠這四本書
    我本科以及研究生在北海道大學學習的是中國古典學,也就是儒教、道教等所謂先秦諸子思想的研究,這是1979年到1983年的事了。2007年我進入早稻田大學,開始從事現代中國方面的研究,這之間已經經過了20多年了。80年代初期,中日兩國之間的邦交剛剛恢復,兩國之間的往來還很少。我在那時去了一趟中國。令我十分吃驚的是,那時的中國,與古典中國學裡所描繪的中國完全是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