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代日本的「混合文化」聊聊外來文化對日本本土文化的影響

2020-12-23 冰心影視解說

加藤周一是日本已故著名作家、評論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他曾提出轟動一時的"混合文化論"(又叫"雜種文化"),在他看來,日本文化歸根結底是混合文化。他曾對某些文學運動提出批評,指出它們對日本混合文化的事實持迴避態度,甚而要以觀念來純粹日本文化。

對此,加藤周一認為,近代主義也好,國家主義也罷,這類運動不論打著怎樣的旗號,都純屬修枝剪葉,其出發點無不是劣等思想作祟,是面對純種理念的結果,而這無助於問題實質的把握。他還引用歌德的話說,單純的文化並不是文化。

不過,加藤周一表示,日本人不必對本國的混合文化感到哀嘆,相反應將這種文化視為賦予日本的一種特權,是在進行非我莫屬的實驗。

那麼,作為知名學者,加藤周一為什麼要承認日本文化為"混合文化"呢?其實從古至今,日本文化一直在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其實也是日本樂於學習的表現。

近代以前,漢文化對日本潤物無聲

說到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那應該是不勝枚舉。由於此前日本處於中華文化圈內,而自身又缺乏特色文化,這樣漢文化便潤物無聲,影響到日本的方方面面。

徐福東渡的故事廣為流傳,至今在中日兩國傳為美談。正是這一不朽的壯舉,促成了日本早期彌生文化的橫空出世。抵達日本後,徐福傳授當地人以漢字、農耕及醫藥等,從而改變了日本沒有文字和農耕的歷史。

漢字在日本使用時間長、範圍廣,至今日文中漢字屢見不鮮。不僅如此,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與漢字有不解之緣,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日本古典詩集《萬葉集》就是以漢字作為日本語言的書寫音符編撰而成,有人將其稱為"萬葉假名"是有一定道理的。

《後漢書·東夷列傳》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這枚印綬在日本江戶時代由兩名農夫在"志賀"小島上挖出,經考證印上所刻漢字為"漢委奴國王","委"實際上是"倭",這說明,從公元57年起,中日文化交流日趨頻繁。

隋唐時期,日本遣唐使數次來我國取經,並學有所成,他們將所學知識多以手抄本形式帶回,對日本的影響很大。公元600年,日本遣唐使首次來到中國,其後不久,日本聖德太子便頒布了以《論語》為基礎的《憲法十七條》,其中不乏源自中國經典對社會有益的信息,如"以和為貴,信是義本"等就與《論語》有關。

在遣唐使中,日本留學生不在少數,其中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為佼佼者。在唐朝留學17年,吉備真備對大唐律令、典章制度上下求索,回到日本後在太學傳道授業,備受推崇,後勝任右大臣。

《論語》不僅影響著古代日本的法律,在整個江戶時代,儒學還被幕府定為正統學問,1630年,在日本儒者藤原惺窩及其弟子林羅山的說服下,一批以尊奉孔子為主題的"聖殿"建築群開建,並於3年後落成。1690年,由林羅山創辦的儒校被幕府認定為最高學府。進入18世紀以後,幕府曾進行多次改革,其中1716-1736年由德川吉宗倡導的"享保改革"和1787-1793年由幕府老中松平定信發起的"寬政改革"都以儒學為指導,足見儒家文化在德川時代的影響力。

當然,儒學對商業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日本被德國人譽為"儒教資本主義"並非毫無根據的亂言。澀澤榮一是日本近代商業之父,由他創立的企業不下500家,而他的經營理念完全離不開儒學,在其整個商業生涯中,無不在用儒家語言來宣揚"無私"牟利的哲學。

除了儒家文化,日本不少有學問的人都能"口佔一絕",說明他們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學習和運用已經達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其中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在日本有著廣泛的影響。日本現代學者海村惟一就曾直言,"沒有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沒有日本今天的文化",可謂是肺腑之言。

以上所述僅是就學問而言,實際上中國飲食、服飾、禮儀等其他文化也都對日本人影響深遠,一言以蔽之,日本受漢文化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時間長,範圍廣,很多已深入到日本人的骨髓,成為日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在遠古、中古及近古,西方還沒有對日本構成重要影響,中華文化因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深受日本仰慕,於是日本遣唐使及留學生陸續前來也就不足為奇。

日本人自古好學,對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孜孜不倦,不恥下問,並結合自身文化,發展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混合文化",這種混合文化隨著近代西方的崛起,多元性更強。

明治維新前後,西歐文化對日本影響很深

與日本主動學習漢文化不同,近代日本對西方文化的重視多是迫不得已。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西方列強不斷地挑釁,日本開始意識到學習西歐文化的必要性,以便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

幕府晚期,日本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對包含西方自然科學、醫學及植物學在內的"蘭學"進行專攻,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幕府及薩摩、長州藩政府還相繼派遣留學生到歐洲留學,其中包括維新領袖伊藤博文、井上馨、大久保利通及商界大咖澀澤榮一等,面對西歐先進的科技文化,他們大開眼界,貪婪地汲取,為日後開展明治維新做了有力鋪墊。

明治政府成立後,為有效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為總基調的維新變革,1871-1873年,新政府又派出巖倉具視、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數十名領導人及一部分留學生前往歐美學習,在歐期間,他們對西方各種制度及措施的運作情況進行實地觀摩,對國會、學校、工廠、銀行、大學、郵政及警政等設施做了全方位的了解。

不久,日本從小學到高中體系建立起來,日後還創辦了7所帝國大學;各種報刊雜誌如雨後春筍,其中《明六雜誌》影響力最大,福澤諭吉是該雜誌的主辦人之一,由他寫成的《西洋事情》對西方各種制度、社會風俗及物質文明進行了全面介紹,他甚至在1885年提出"脫亞論",指出,"我日本之國雖居於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擺脫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此後,明治憲法誕生,國會兩院成立。

其間,日本的商港、電報、郵政、銀行、鐵路等基礎設施以及造船、軍火、玻璃、機械、鋼鐵等模範企業相繼建成,這樣一來,日本成了地地道道具有濃鬱西方色彩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文化因此而具有西方的味道。

近代日本對落後挨打有著切膚之痛,故而維新變革實乃不得已而為之。一些先進的日本人到西方尋求救國良方,他們對西歐先進科技文化的學習逐漸由被動到主動,並傾力學以致用。

在此背景下,日本到處瀰漫著西方文化的氣息,無論文化軟實力還是硬實力,都與西方密不可分,可以說是全盤西化。如此一來,日本文化又多了新成分,其"混合文化"除了漢文化元素,還有西方文化的因子。

戰後,美國文化對日本影響至今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美國旋即對日本進行了長達7年的改造運動。此間,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最高司令部"提出了強制性改革的一攬子計劃。

從1945年秋到1946年,最高司令部首先瓦解其軍事力量,以建設和平、去武裝化的日本,進而對威權式統治予以粉碎,實行政治及財富平等,努力改造其價值觀。

1945年10月,最高司令部要求日本政府確保人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自由,允許工人、農民組織社會團體,命令對女性開放各種公民及政治權利。年底,又強行改革土地制度,以便失去土地的佃農能贖回自己的田地。

美國一系列的做法無非是要日本建立民主制度,為落實該制度,最高司令部在不到一周的時間為日本起草了一部新憲法,該憲法於次年11月公布,1947年5月生效。

憲法第9條明文規定,"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及秩序的國際和平,永久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以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這意味著日本按照美國所擬定的憲法框架必須走和平發展之路。

此後,學校也被納入改造環節,最高司令部命令文部省以和平民主取代學校以宣揚戰爭和盡忠國家為主題的教育,並將所有大學前的"帝國"兩字取消,準許日本女性到大學讀書,並按照美國制度對學校進行管理。

經過一番美國式改造,美國文化源源不斷湧入日本,包括適用主義、個人主義、經濟模式、科學技術、生活方式、文化娛樂等無所不包,形成了強大的美國文化衝擊波。在此情形下,日語經受著莫大的考驗,有人甚至斷言,日語"再過一二百年,就會有一半或者七成是歐美語"乃至成為"無國籍語"。

現代日本接受美國文化如同明治時期被迫學習西歐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美國的強勢改造下,日本按部就班,亦步亦趨,按照美國的要求進行文化重造。

歷經漢文化、西歐文化、美國文化的三重洗禮,日本文化變得更加多元,加藤周一先生所稱的日本"混合文化"實至名歸。不過,儘管外來文化影響至深,日本並沒有喪失自身文化,而是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這說明日本對外來文化有著很強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並博採眾長,讓本土的傳統文化得以保留。

結語

現代日本以其高度發達的經濟而舉世矚目,而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與其"混合文化"不無關係。縱觀日本歷史,就是不斷學習、借鑑外來文化的歷史,讓外來文化為我所用,造福日本,從而有了今天的成就。

近代以前,由於地緣關係以及日本好學的個性,中華文化對日本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日本遣唐使不惜遠渡重洋前來取經問道,並將漢文化帶回國內,使得日本文化受到滋養而呈現出多彩的局面;

近代以來,迫於西方的炮艦外交,日本不得不以西學為中心,在對西歐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學習後,日本開始全盤西化,著力進行資本主義工業化改造,此時日本文化又染上了濃厚的西方文化的色彩;

戰後,美國迅速展開對日本全方位的改造,這種改造帶有強制性和命令性,當改造運動結束後,美國文化已經鋪天蓋地,無孔不入,這時候日本文化的美國氣息非常強烈。

難怪日本已故著名作家加藤周一稱日本文化為"混合文化",名副其實,所言不虛。這種文化實際上也反映出日本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無論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日本都能將其消化攝取,並保持本民族的主體性。

相關焦點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日本文化與日本旅行者的關係
    日本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學習外來文化,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並且根據本國國情而加以改造,使之日本化的過程。日本文化始終是一個開放系統,它一直敞開胸懷,以博大的氣魄,兼收井蓄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從而創造出具有本民族風格和特色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至今,在日本本土,認為日本人祖先來自中國雲南的人不在少數。二、在日本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徐福等人是日本人的先祖。秦朝時期,徐福受秦始皇的命令,帶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日本文化傳統有許多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特別是在唐宋時期,日本的政治、教育、文化習俗、服裝、飲食、文字、語言、文學、經濟、人文思想等等,受中國影響很大。
  • 日本如何認識、學習外來文化:邊仿邊學、取捨有道
    「日本在近代以及現代的迅速轉身,背後都是對世界的認識發生轉變。」但中國在對日本的影響中「沒有刻意去宣揚自己,因為它沒有必要這樣做」,「中國克制謙虛」。詹森還特別指出,「中國人是從文化角度而不是從地理或種族角度去解釋中國精神」,也就是宣揚中國文化價值的普世性,從而使得日本知識分子有可能完全置身於中國的文化秩序中。但他同時也強調,日本對從中國輸入的文化是有保留地進行選擇,也從未處於中國的政治軌跡上。
  • 從「阿爾法狗」看日本文化的東進西行
    葉渭渠的《日本文化史》認為俳句大約出現在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與江戶前期(即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初期),以「空寂」為特徵,展示出日本詩歌的獨有形式和美學成就。西方學者還認為,松尾芭蕉的俳句,不僅影響了龐德等「意象派」,還影響了金斯伯格等「垮掉派」。由於日本語言文學藝術近世的輸出,其文化的影響超過了比日本文化和日語更早熟的漢文化和漢語。
  • 帛琉:和日本最鐵的國家,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至今未與大陸建交
    作為西太平洋加洛林群島上的一個島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國家非常「日本化」。帛琉於1980年更名為帛琉共和國,直到1994年才宣布獨立。可以說,帛琉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帛琉陸地總面積459平方公裡,包括300多個島嶼。但事實上,只有9個島嶼適合人類居住。幸運的是,島上居民不多,但有兩萬多人住在那裡。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二、日本服飾文化及特點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和服,由於日本90%以上人口屬於「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和服極富日本傳統文化特色,千百年來與日本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連,和服的產生與演變是日本服飾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內容。
  • 日本的「混血」文化與「拿來主義」
    日本之所以成為旅遊大國,每年迎來以千萬計的遊客,除了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之外,其在語言文化上所提供的方便無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有人會認為,日本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吸引遊客的需要吧。這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它卻並非問題的全部。實際上,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現代日語就是在吸收了漢語和英語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完善而來的。
  • 實地揭秘日本汽車文化
    在中國道路上,見慣了SUV和轎車,就以為世界上的MPV都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境遇,但來到日本,大街上跑的,停車場停的,還是有很多MPV。這與日本的地形,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水平有著不可或缺的關係。MPV經濟適用,全家出行必備,此外,在日本購買MPV還會有補貼。日本跑的車型以兩廂小車和MPV最受歡迎。日本國內市場的銷量排名前十的車型都是本土品牌。
  • 自然、和諧、動靜皆宜:聊聊日本的文化象徵,「以和為貴」的和服
    到明治維新之後,由於受到其他西方外來思想和社會風俗的影響,日本人也開始流行起了穿西裝,男士一般是西裝革履,而女士一般是以套裙為主,再加上後來的關西大地震,許多婦女由於穿和服受束縛了自己的雙腿,不便於逃生,所以和服出現了短暫的低迷時期。
  • 內藤湖南|何謂日本文化
    這種文化逐漸向四面擴散,影響了各地方的民族,在這種影響下,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新的文化,這種影響最後波及日本,日本也就形成了今日的文化。文化有自中心向終極方向發展的運動以及再由終極向中心反向發展的運動,在其反向發展的運動中,有源自權力關係的運動與源自純粹文化的運動。
  • 印象:日本和服文化
    大家好:(こんにち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日本傳統的和服文化,接下來我將從四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和服文化。
  • 為什麼麵包成了日本文化之一?
    眾所周知,日本人的主食是以米飯為主,是典型的稻米文化,而麵包屬於麵食,為什麼日本人這麼鍾愛麵包,甚至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麵包文化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日本的麵包。現代的麵包最早是葡萄牙人帶到日本的,1543年,葡萄牙人在長崎登岸,為日本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東西,麵包就是其中之一。
  • 日本是如何成為亞洲潮流文化的發源地
    「潮流文化」的形成其實有一個非常完整的社會脈絡,美國與歐洲的街頭文化在1990年代開始流入亞洲,當時最主要的接收端自然就是所有東亞國家中,接觸一切西方現代性最早應該是日本。對於全球潮流文化來說,日本始終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地域,這裡誕生了諸多影響世界潮流的設計師,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日本潮流文化是目前亞洲最具代表性的潮流形式集大成。
  • 吳越文化東傳日本初探——吳氏文化
    古代吳越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播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江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且對東亞國際關係,尤其是對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日本首次使用「日本」國號始於統一國家建立之前的7世紀初,吳越文化東傳是古代中日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古代吳越地區生活著勾吳和于越兩個部族,夏商時代吳和越分別在江浙地區形成兩個國家。春秋時期為了爭奪霸主地位,吳越長期相互徵伐,最後先後滅亡。
  • 日本文化專題第十一回:細說日本飲食文化
    這是很多輩日本人積攢下來的智慧,日本料理,就是這種智慧的結晶。百度文庫《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及原因》而現代的健康飲食觀念及走向也與這一理念不謀而合,提倡原汁原味,減少人工步驟,少油少鹽少糖,水煮,清蒸,涼拌等。
  • 小戶型,一居室,日本住房的小文化
    在文化村中,包括生活改善同盟會在內的各個企業和組織共建設了14棟住宅,將其作為中產階級生活的模範向公眾展示。儘管商業文化村中的這些住宅並不出售,但部分受到這次展覽的啟發後,一系列混合風格的住宅開始在東京和其他城市的郊區出現。這些住宅隨之被叫作「文化住宅」。與其作為博覽會展出物品的起源保持一致,「文化住宅」一詞指的是新式住宅的新穎外觀,而不是具體的平面設計或樣式。
  • 日本的飲食文化!
    日本列島在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開始出現以水稻為主的農業,進入農耕時代。這個時期的日本人由於學會了種稻、飼養牲畜,所以開始將主副食分開,此外也學會了釀酒和在食物中添加佐料,奠定日本菜的基礎。奈良時代,日本社會的上層貴族開始與中國有文化交流,中國的夥食文化和宴席制度被引進日本。
  • 日本文化屬於中華文明圈嗎?日本民族究竟有著怎樣的起源?
    一種觀點認為,日本文化是一種深受中國影響的、獨立的文明。就是說它起源於中國,後續自行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東西,後來成為了獨特的文明。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日本文化是獨立起源的,但是後來漢化了。它是一種獨立起源的、後續接受中國文化大量影響並最終成為中國文明圈的具有獨特性的一個成員的文化。
  • 【弓道】日本的弓道文化
    日本弓道與中國射禮關於日本弓道的產生,各家說法不同。《弓道》的作者認為,弓道是日本的古代射術在受到日本的神道教與古代中國的禪學影響下產生的。在形式上,它既繼承了日本弓術的特點,又吸收了中國射禮的內容。在拋棄中國射禮繁複的禮儀的同時,又將禪宗中的許多理念融入其中。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十七)鐵壺
    公元805年,傳教大師自唐回日,帶回中國茶種傳遍全日,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興起與飲茶文化推行於日本的佛教寺院,又逐漸普及於民間,使品茶的習慣深入日本民間,並日益興盛起來。3、補鐵專家:科學家們早已發現鐵是造血元素,成人每日需0.8-1.5毫克的鐵,嚴重缺鐵會影響智力發展,而實驗也證明飲水、烹調使用鐵壺,鐵鍋等鐵製器具,可增加鐵質的吸收。因為鐵壺煮水能釋出易於人體吸收的二價鐵離子,可以補充人體所需,從而有效地預防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