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馬娟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日本文化屬於東亞文化圈的一部分,然而卻是東亞文化系統中最生動活潑、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日本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學習外來文化,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並且根據本國國情而加以改造,使之日本化的過程。
日本文化始終是一個開放系統,它一直敞開胸懷,以博大的氣魄,兼收井蓄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從而創造出具有本民族風格和特色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日本的古代文化屬於東亞儒教文化圈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它的許多文化現象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國。

日本文化畢竟不是中國文化簡單地照搬、移植和再現。日本民族始終以自己的民族和國情為根基,在積極吸收中國文化的前提下,創造出了屬於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早在中國的先秦時代,就已經拉開了中國文化東傳的序幕。大批東渡的中國人帶去了植桑、養蠶、制綢等農業生產的技術和工具。
漢文典籍也在公元3世紀傳入日本。中國的隋唐時代掀起了中國文化東傳的高潮。日本政府派遣一批又一批遣隋使和遣唐使直接到中國學習漢文化。日本使節、留學生和學問僧湧入長安。

日本政府的既定國策是:在國家制度上,以中國儒學為經綸天下之綱;在國民教化上,擬以佛教為訓化民性之本。故力圖汲取儒、佛二說之精華,以興隆日本文化。在當時的日本,唯華是慕,唯夏是範;朝野上下以觀光華夏為榮,以通曉漢籍為耀,傾心向化。至誠至信。
無論政治制度或經濟制度方面.均依唐制;在教育和學術領域,均以漢籍為本;在藝術領域,從音樂、書法、繪畫到工藝美術和建築形制,都顯現出唐文化的依鬱色彩。唐代以後,中國文化東傳的高潮雖已過去,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之餘的仍未很滅。

當然由於江戶時代的閉關鎖國和明清時代的海禁政策等歷史的原因,致使兩國之間的文化往來日趨減少,但是民間的文化交流卻未曾中斷。除了繼續傳入典籍和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教之外,其重點則轉移到了對中國醫學、印刷術和建築等實用文化形態全面系統的移植或借鑑。
日本文化從古代文化向現代文化邁進的歷程大約開始於幕府後期,中經明治維新的推進和日本軍國主義的阻撓,幾經曲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再次走上現代化的正常軌道。200年來,日本文化模式的選擇經歷了三大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東洋道德西洋藝的文化模式日本在幕府後期即開始了東、西方文化與和洋文化的衝突。

當時的「洋學派「從三個方面吸收西洋文化;1.地理學和軍事技術;2.在認識自然界方面承認洋學的窮理;3.在自然哲學方面以洋學代替傳統之學。其實質是強調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極力保持固有的傳統道德精神。
第二階段:「和魂洋才」的文化模式這一階段是日本對西方文化大量移植和消化的時期。先由大量引進技術進而發展到引進位度和生活方式,開始了中層文化的變革並及於深層文化。在吸收西方科學技術和重實證的科學思想的同時,通過接受西方民主主義,部分選擇西方的制度、法律和價值觀念,開始了初始意義的文化化合過程。

第三階段:二戰以後,美國佔領軍當局強制推行民主化,變革天皇制家族制,廢除貴族制,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改革.迫使日本傳統的社會秩序和結構解體。文化模式「和魂洋才」轉型為「並存融合「,西方的政治體制和價值體系全面植入日本社會,其中的精華部分被日本民族吸收。
這種複合型文化並不是純粹的「模仿型「 文化,而應當說是一種創造性文化。它立足於東方和日本的文化傳統,主要是堅持以日本文化的創造性的主體為核心,以傳統文化的內在合理性制約外來文化,又以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衝擊傳統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並在兩者的相互融合中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文化。

一般而言,日本人的行為標準不是由自已的信念和思想所央定的,而往往是由他人怎樣看待和怎樣評價自己決定的。日本人內外有別、親內硫外的意識,從實質上講是一種生存群體的排他性。日本民族歸屬意識的最高表現是國家主義的價值觀。
日本國民團結一致的感情使民眾產生強烈的對國家獻身的意念,產生歸屬意識,滋生民族優越感,其實質是一種民族沙文主義。當代日本的國家主義屬於新國家主義,一種族國家的長處論,是最典型的論調。以上就是今天帶來的旅遊文化小知識。
參考資料:《旅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