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日本文化與日本旅行者的關係

2020-12-17 馬娟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馬娟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日本文化屬於東亞文化圈的一部分,然而卻是東亞文化系統中最生動活潑、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日本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學習外來文化,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並且根據本國國情而加以改造,使之日本化的過程。

日本文化始終是一個開放系統,它一直敞開胸懷,以博大的氣魄,兼收井蓄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從而創造出具有本民族風格和特色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日本的古代文化屬於東亞儒教文化圈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它的許多文化現象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國。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畢竟不是中國文化簡單地照搬、移植和再現。日本民族始終以自己的民族和國情為根基,在積極吸收中國文化的前提下,創造出了屬於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早在中國的先秦時代,就已經拉開了中國文化東傳的序幕。大批東渡的中國人帶去了植桑、養蠶、制綢等農業生產的技術和工具。

漢文典籍也在公元3世紀傳入日本。中國的隋唐時代掀起了中國文化東傳的高潮。日本政府派遣一批又一批遣隋使和遣唐使直接到中國學習漢文化。日本使節、留學生和學問僧湧入長安。

養蠶

日本政府的既定國策是:在國家制度上,以中國儒學為經綸天下之綱;在國民教化上,擬以佛教為訓化民性之本。故力圖汲取儒、佛二說之精華,以興隆日本文化。在當時的日本,唯華是慕,唯夏是範;朝野上下以觀光華夏為榮,以通曉漢籍為耀,傾心向化。至誠至信。

無論政治制度或經濟制度方面.均依唐制;在教育和學術領域,均以漢籍為本;在藝術領域,從音樂、書法、繪畫到工藝美術和建築形制,都顯現出唐文化的依鬱色彩。唐代以後,中國文化東傳的高潮雖已過去,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之餘的仍未很滅。

唐文化

當然由於江戶時代的閉關鎖國和明清時代的海禁政策等歷史的原因,致使兩國之間的文化往來日趨減少,但是民間的文化交流卻未曾中斷。除了繼續傳入典籍和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教之外,其重點則轉移到了對中國醫學、印刷術和建築等實用文化形態全面系統的移植或借鑑。

日本文化從古代文化向現代文化邁進的歷程大約開始於幕府後期,中經明治維新的推進和日本軍國主義的阻撓,幾經曲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再次走上現代化的正常軌道。200年來,日本文化模式的選擇經歷了三大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東洋道德西洋藝的文化模式日本在幕府後期即開始了東、西方文化與和洋文化的衝突。

印刷術

當時的「洋學派「從三個方面吸收西洋文化;1.地理學和軍事技術;2.在認識自然界方面承認洋學的窮理;3.在自然哲學方面以洋學代替傳統之學。其實質是強調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極力保持固有的傳統道德精神。

第二階段:「和魂洋才」的文化模式這一階段是日本對西方文化大量移植和消化的時期。先由大量引進技術進而發展到引進位度和生活方式,開始了中層文化的變革並及於深層文化。在吸收西方科學技術和重實證的科學思想的同時,通過接受西方民主主義,部分選擇西方的制度、法律和價值觀念,開始了初始意義的文化化合過程。

軍事技術

第三階段:二戰以後,美國佔領軍當局強制推行民主化,變革天皇制家族制,廢除貴族制,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改革.迫使日本傳統的社會秩序和結構解體。文化模式「和魂洋才」轉型為「並存融合「,西方的政治體制和價值體系全面植入日本社會,其中的精華部分被日本民族吸收。

這種複合型文化並不是純粹的「模仿型「 文化,而應當說是一種創造性文化。它立足於東方和日本的文化傳統,主要是堅持以日本文化的創造性的主體為核心,以傳統文化的內在合理性制約外來文化,又以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衝擊傳統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並在兩者的相互融合中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文化。

天皇

一般而言,日本人的行為標準不是由自已的信念和思想所央定的,而往往是由他人怎樣看待和怎樣評價自己決定的。日本人內外有別、親內硫外的意識,從實質上講是一種生存群體的排他性。日本民族歸屬意識的最高表現是國家主義的價值觀。

日本國民團結一致的感情使民眾產生強烈的對國家獻身的意念,產生歸屬意識,滋生民族優越感,其實質是一種民族沙文主義。當代日本的國家主義屬於新國家主義,一種族國家的長處論,是最典型的論調。以上就是今天帶來的旅遊文化小知識。

參考資料:《旅遊學》

相關焦點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日本旅遊者文化心理與風俗文化
    本文乃作者馬娟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儒家文化中的「溫文爾雅「原則,是日本神道產生的源頭。其影響集中表現在日本人外表上的溫和謙恭。與此同時,軍閥統治時期的武士道精神也揉進了神道之中,因面形成了日本人性格的另一面:殘忍和愚忠。這就是說,兩種極其矛盾的文化氣質同時在日本人的內心世界碰撞、融合,其最終的結果是鑄造了日本人剛柔相濟的性格特徵。我們絕不能以中國人的標準去看待日本人。越是表現懦弱,越是點頭哈腰的客人,越不可等閒視之。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旅遊主體的文化身份與人格個性
    文化身份與民族性格的關係如何?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有什麼關係?諸如此類問題,都是文化身份這個課題要研究的。那麼,文化身份的內涵是什麼呢?或者說,構成文化身份或構成自我形象的成分是什麼呢?文化身份的內涵即構成文化身份的成分,每個民族強調的重點不同。有的民族強調共同語言,有的民族強調宗教信仰,有的民族強調文化認同,有的民族強調族內婚姻。
  • 廈門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日本東京成功舉辦
    (李沐航 攝) 人民網東京1月9日電(李沐航 鄭瑾)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東京代表處協辦的「海上花園 詩意廈門」中國廈門文化旅遊推介會於1月8日在日本東京舉行。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一級調研員許麗玲、日本一般社團法人、日本旅遊業協會東亞部負責人千葉信一、中國駐東京觀光代表處首席代表王偉、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羅玉泉、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尾崎隆信、前日本駐香港總領事佐藤重和以及日本旅遊業界等各界代表參加本次推介會。 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一級調研員許麗玲在推介會上表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8周年,雙方往來密切。
  • 靈魂深處的壓抑——淺談日本怨靈文化
    當時的我還對日本古代的歷史不太熟悉,也只是曾聽過戰國時代,平安時代等名稱而已,後來慢慢接觸後,發現日本的古代史,簡直就像一部怨靈史,而且從如今日本隨處可見的神社和民間各地的傳統祭祀,夏日盛大的盂蘭盆節來看,這種對死去靈魂的敬畏和神格化是整個大和民族基因中潛移默化的文化印記,世俗信仰。
  • 陰間藝術:日本文化的DNA
    回想起奧運會開幕式的種種陰間節目,和賽事進行中裁判的各種無下限操作,便知道這一屆奧運註定很日本。歷經千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象徵著人類突破自我,追求公正的體育精神,而奧運會開幕式更成為展示一個國家文化的絕佳舞臺。但是此次開幕式演出過於驚悚,嚇到了眾多國內外觀眾,然而如果深入了解日本文化,會發現幽靈、鬼怪、怪談確確實實是日本的文化基因。
  • 日本筷子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從筷子看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根據史書記載,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團訪問時的日本宮廷宴會上。聖德太子聽了遣隨使者——小野妹子對隋朝宮廷宴會的描述,決定用中國禮儀對待中國使團,箸食制度由此引入日本。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到了奈良時代(710-784),隨著唐風盛行,筷子進入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發展。
  • 去日本福岡旅遊,這些文化景點值得一去
    說到去日本旅遊,肯定很多朋友最想去的就是像東京、大版、京都這樣一些有名的大城市。確實,它們是日本繁華大城市的典型代表,並且都還蘊藏著豐富的日本傳統文化。但是日本也還有一些並不太主流的大城市,同樣也非常值得遊玩一次,比如說今天要介紹的福岡。
  • 日本的「混血」文化與「拿來主義」
    在日本各主要城市的交通工具(新幹線、地鐵、公交車等)上,會用三種語言標示站名,一種是日語,一種是英語,一種是漢語,在京都的公交車裡,甚至會用漢語普通話報告站名。在旅遊地圖上,常常也會用三種語言來標示,或者提供不同語言版本的地圖,這讓身處異國他鄉、對日語又缺乏訓練的中國遊客感到非常方便,消除了那種對新地方的陌生感與恐懼感。
  • 開學季各國校園文化:美國旅遊日本「搶人」
    開學季各國校園文化:美國旅遊日本「搶人」暑期結束,大學校園迎來新一批學生。大學生活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人生的全新階段。邁入校門前的興奮、忐忑,如何疏導為擁抱新生活的動力和勇氣?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的高校有哪些獨特的迎新文化?形式各異的迎新活動,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飽含四海皆有的人文關懷。大學是知識的殿堂,也是文化的熔爐。對即將走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入學儀式意味著人生將從此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鍛造過程。每一所大學都是一個文化傳播場所,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會有不同之處。
  • 日本飲食文化,你了解嗎?
    日本飲食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是卻在後期發展成為獨具自己特色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日本飲食文化的發展以及特色吧!
  • 《菊花王朝》:了解日本歷史與文化的通識書
    本報訊《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本思想家竹內好曾說過,天皇制存在於日本的一草一木之中。可以說,不了解天皇制,就不可能全面地理解日本。這本書從天皇制入手,是一部了解日本歷史與文化的通識書。
  • 去日本名古屋可以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
    其實我不是一個失去理智的人,所以對於那些衝動到日本去買馬桶蓋的人不會痛加指責,只能說有些人太幼稚,有些人太沒理性。最近看了一本日本旅遊方面的書籍。因為這40多年來一直是看著抗日影片成長,又對這個彈丸國家再被原子彈摧毀後,迅速崛起感到驚訝,說心裡話也有去日本感受一下的心境,一切源於好奇。
  • 日本文化 | 從鳥居看日本的神社文化:一步神域,一步人間
    在日本,提到鳥居,必然會想到神社,兩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本宗教眾多,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大宗教 ,以及其他小宗教。
  • 日本文化 | 日本的招財貓文化
    招財貓源於日本,自古以來被日本視為招財招福的吉祥物。
  • 那就一定要了解日本的中古文化!
    G o  A n y w h e r e  F r o m  S i n o「中古」一詞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是日本一個鮮明且流行的標籤,帶有濃厚的日本特色,對應的是日本二手市場。「中古文化」也是紮根於很多日本人心中的一種文化習慣,去日本旅遊時,會看到很多中古店,日本中古文化經過多年的自我演變,在當今的全球認同度也是非常高的。
  • 以美食文化助力旅遊發展,日本這3個美食工廠的做法值得借鑑!
    「食」作為旅遊六要素之一,在旅遊活動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其不僅能夠豐富旅遊產品,展現當地文化和歷史,還有助於促進旅遊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塑造。隨著「體驗式旅遊」的蓬勃發展,到異地以享受和體驗美食為主體,尋求審美和愉悅的經歷開始被更多遊客追捧,美食正逐漸成為旅遊目的地營銷的新途徑。
  • 就現代日本的「混合文化」聊聊外來文化對日本本土文化的影響
    加藤周一是日本已故著名作家、評論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他曾提出轟動一時的"混合文化論"(又叫"雜種文化"),在他看來,日本文化歸根結底是混合文化。他曾對某些文學運動提出批評,指出它們對日本混合文化的事實持迴避態度,甚而要以觀念來純粹日本文化。
  • 自詡文化正統的我們,殊不知日本卻成了中華文化的保溫箱
    為何日本能寫出「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詩句支援武漢,而我們只能喊出「武漢加油」的口號。並不是對這空洞的口號感到不屑,而是背後的現象引人深思。不錯,是我們是祖先創造出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可那又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當代國人已近乎遺忘了祖宗傳下來的文化。
  • 去日本旅遊去兩國國技館看一場相撲比賽,順便了解下相撲文化
    相撲運動我們都聽過,是日本的一項古老競技運動,其實我們在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完全可以抽點時間去看看這項運動,它在日本可是很受歡迎的,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雖然他們有大量的女粉絲,不過大家不要往歪處想,根據日本傳統的文化要求,相撲選手必須要文武兼備,道德高尚,是優秀武士的榜樣,相撲手需要有寬廣仁慈的心胸,純真熱忱的品質,而且在文化素養方面也有較高的要求,而且他們學習的內容很多,其中就包括漢詩。
  • 「中外文化」日本阿波舞與盂蘭盆節的關係
    日本ではお盆になると死んだ人の霊が帰ってくるとされているので、先祖の霊を家に迎えて供養す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が、霊の中にはこの世に恨みを抱いた怨霊や無縁仏もおり、成仏できず幽霊になって現れることもあるようです。       在日本,人們相信死去的靈魂會在盂蘭盆節回來,所以會在家中迎接,並且供養祖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