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東傳日本初探——吳氏文化

2021-02-14 吳姓吳氏

吳越文化是中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吳越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播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江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且對東亞國際關係,尤其是對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日本首次使用「日本」國號始於統一國家建立之前的7世紀初,吳越文化東傳是古代中日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

古代吳越地區生活著勾吳和于越兩個部族,夏商時代吳和越分別在江浙地區形成兩個國家。春秋時期為了爭奪霸主地位,吳越長期相互徵伐,最後先後滅亡。兩國政權雖亡,但「吳越」這一名稱卻一直沿用至今。吳越兩國社會經濟發展雖互有差異,而在歷史淵源、地理分布和語言習俗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文化特徵,它們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彪炳史冊的吳越文化。

 

  勾吳文化始於泰伯立國至夫差亡國為止(公元前12世紀至春秋末年),約700多年左右。吳越文化最初是由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結合而成的。

商代江南尚未開發,經濟開發比中原落後。泰伯奔吳後,立國梅裡,築吳城、開伯瀆、獎耕織,教化禮儀,傳播文明,從此中原文化融入了江南土著文化。泰伯、仲雍將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先進的社會制度以及精神文化帶到了吳地,使吳地社會經濟生活發生巨大變化。此後,周章封王,壽夢北上江淮伐楚,季札出使中原,孫武、伍員加盟,闔閭圖強,吳雄據江南,與楚、越的爭霸此起彼伏,所轄版圖除太湖流域外,北至徐淮。吳國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勾吳文化的形成,在中華文明史中佔有重要地位,為後來長三角吳越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多年的發展,古代吳越文化具有明顯的特徵。首先,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吳越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生活習慣。吳越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既是水鄉澤國,又是魚米之鄉。並由此形成善駕舟、喜航海、鳥龍崇拜、文身斷髮、幹欄建築等的文化特徵。

其次,先秦發達的稻作技術和先進的青銅鑄造技藝舉世聞名。吳越青銅器紋飾細密纖麗,薄壁鏤空技術精湛;幹將、莫邪青銅戈劍馳名天下。吳越文化清靈秀氣,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玉器、瓷器的製造及蘇繡製作。再次,吳越特殊的環境和物質文化造就吳越文化善於吸收、融合和發展的性格。吳越人具有好學深鑽和不斷超越自我的意識。三千多年來,吳越文化從容應對北方文明衝擊,充分吸收了中原文化、楚文化、齊魯文化中的精華並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吳越文化不斷向海外開拓的精神為中華文明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

 

  日本列島遠古並無居民,在夏帝少康之前,或者說在泰伯奔吳之前,日本本土的原始人種不是後來的日本人,而是蒙古利亞人中的一支與來自南洋群島馬來人的混合人種。泰伯奔吳以後,尤其是在吳國滅亡後,日本古先民逐漸同由大陸、朝鮮半島來的華北人、朝鮮人以及江浙等地來的吳越人混血,從而形成古代日本民族。長期以來,日本人自稱是泰伯仲雍後裔吳越人的後代。泰伯「三讓天下」及兄弟奔吳故事在日本廣為流傳。

 

  泰伯不僅在日本百姓中,而且在日本皇室中也享有崇高的威望。5世紀初《論語》傳入日本不久,日本皇室發生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據《日本書紀》記述:應神天皇死後,本應由跟隨王仁學過中國儒學的皇子菟道稚郎子即位,但他卻執意要將皇位讓與異母兄長,理由是異母兄仁孝遠聞天下,且年長於己理應即皇位。而其兄則以父命難違堅辭不就,以致使皇位空缺三年。最後菟道稚郎子以自盡來辭讓,以示誠意。顯然這是在仿效《論語·泰伯》中泰伯「三以天下讓」的至德風範,也說明早在1500年前泰伯在日本已有巨大影響。

古代中日典籍多處提及日本人乃「為吳泰伯後」。唐代編修的類書《翰苑》中引用已失傳的魏晉時魚篆撰寫的《魏略》稱,(倭人)「其俗男子皆鯨面紋身,聞其舊語,自謂泰伯之後。」《晉書·倭人傳》中則有「倭人男子無大小,悉鯨面文身,自謂泰伯之後。又言上古使詣中國,皆自稱大夫。」《梁書·倭傳》雲,「倭者自雲泰伯之後,俗皆文身。」《北史?倭國傳》稱,「倭國……俗皆文身,自雲泰伯之後。」宋代李防等撰《太平御覽》卷782;四夷部三《魏志》記載,「其俗倭人無大小皆鯨面紋身,聞其舊語,自謂泰伯之後。」[1]可見,古代日本人自稱是泰伯後裔者不勝枚舉。16世紀後,大批吳姓子孫移居日本,成為日本華僑、華裔的重要一支。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學者幾乎都認為吳泰伯就是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人「自云為泰伯之後」事,在日本史書中也是連連不斷。據《蕉了子抄》雲,元末來華留學禪僧中巖修曾在《日本紀》中說:「國常立尊為吳泰伯之後。」他論證吳泰伯就是日本天皇的始祖,即「天照大神」。後醍醐矢皇聞後大怒,將他的文稿悉數焚毀,永禁刊印。

 

  但許多日本學者未改初衷。德川幕府理論家大儒林羅山(1583-1657年)曾說過:「泰伯逃荊蠻,……其子孫來筑紫,……是天孫降日向高千穗之謂耶?……神武四十五歲東徵。……嗚呼!姬氏之子孫可本支百世,萬世為君矣,不亦盛哉!彼強大之吳,雖滅于越,我邦之寶祚,於天地而無窮,於是愈信泰伯之至德。」[2]足見林羅山是以泰伯之後而自豪的。江戶時代靈元天皇時(1654—1686年),林恕撰《本朝通鑑》云:「日本始祖,吳泰伯之胤也。」他的觀點雖因痛遭水產藩主源光國駁斥而被刪去,但影響深遠。江戶中期的考證學家藤貞幹(1732—1797年)在其所著《衝口發》一書中甚至主張吳泰伯就是神武天皇的父親。

 

  泰伯子孫為何來到日本?日本學者認為,日本與吳越故地隔海相望,2500年前吳國滅亡後,王室倖存者逃亡到日本,此後便在日定居紮根。他們給當時落後的日本帶來文明的種子,旋即樹立起崇高威望,成為當地土著的首領。這些優秀的吳姓族移民在日本的發展極為興旺,其中的一支後來演變為日本大和王室。隋唐前,吳越移民懷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陸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泰伯的後裔。日下恆夫、鳥越憲三郎等認為,吳人東渡日本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450年前後。時至今日在日本人的姓氏「吳」、「吳羽」、「吳人」、「吳服」、「吳漢」等還保留了「吳」的標誌。公元815年日本人著的《新撰姓氏錄》指出,「松野,吳王夫差之後,此吳人來我之始也」,可見,「松野」姓氏本源於中國吳氏。

 

  中國史籍中缺少吳越移民赴日東渡的具體記載,但許多學者認為,春秋末越王勾踐滅吳後,確有吳姓子孫紛紛逃往海外,或「散處吳楚、閩越間」。楚滅越及秦亡後,又有吳越居民不斷逃亡日本。元朝人金履祥在《通鑑前編·吳亡條》中說:「今,日本又云為吳泰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據《資治通鑑》卷二記載,公元333年,「越王遂伐楚,楚人大敗之,乘勝盡取吳故地,東至於浙江,越以此敗。諸公族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海上,朝服於楚。」亡命的吳越人在東海和黃海中漫遊,最後漂流到朝鮮半島、濟州島或日本九州等地,憑藉其殘餘力量制服並融合當地土著,創造了早期「彌生文化」(公元前3世紀至3世紀)。當然,吳越人不是一步到位的,可能是先到達朝鮮半島成為朝鮮人,以後再遷往日本列島成為日本人。關於大陸移民東渡情況,日本國史《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都有大和朝廷與朝鮮半島南部交往聯繫以及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倭人的記載。

 

  據近年日本學者神田秀夫考證,繩紋時代末期來到日本的早期中國移民可能是江浙一帶的吳越先民。他認為中日古代歷史事件之間具有連鎖關係,指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致使大量難民乘越船東渡日本。這些非集團性的早期移民,成為此後規模巨大、歷史長久、影響深遠的秦漢移民浪潮的前奏,不堪秦朝苛政苦役及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秦人,或走陸路取道朝鮮半島至九州;或走海路從山東、江浙一帶入海,渡黃海或東海至九州。在《日本書記》、《新撰姓氏錄》、《古語拾遺》等日本典籍中,有關於秦人從陸路、海路遷徒的記載。

 

  近年來,日本考古學者認為,從公元前3世紀後,進入日本的大陸移民急劇增加,約計達數十萬人之多,在某些地區約佔人口的四成到九成,其混血之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們的想像。自然人類學家埴原和郎認為,彌生時代來自東亞的新移民大多居住於北九州地區。其一部分曾擴散至近畿和關東地區。有的學者認為,整個繩文時代,日本和中國大陸沒有交流遺傳因子的可能。但是進入彌生時代後,日本人口突然大量增加。其原因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的600年間,大量中國漢族的戰國、秦漢武裝集團通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列島。這些漢族武裝集團的出現,使日本迅速進入文明時代和水稻農耕時代。根據日本科學家1990年以後的最新科研成果,繩紋人的基本組成部分都是南島馬來亞人種,而彌生人則都是正牌的長江下遊吳越地區渡海過去的武裝團體。這些吳越人由大小不一的武裝移民團體從江浙出發而航向日本列島的,然後定居。

 

  據日本遺傳學家分析日本各地出土的古墳時代(公元300-700年)日本人的頭蓋骨、牙齒及排列,其結論是,與中國大陸距離最近的日本九州北部當時的居民90%為渡來人,稍遠的日本中部和近畿地區當時的居民81%為渡來人,再遠的日本關東地區當時的居民72%為渡來人。日本學者從遺傳學上、地理學上證明了當時這些渡來人絕大部分人來自中國大陸。

另外,近年來日本學者對佐賀唐津市出土的彌生「甕棺」進行了考證,出土大量的青銅鏡、劍、矛、手鐲、玉等證據表明,採取「甕棺」的彌生人似乎不是中原漢族人,而是吳越人,或者說他們就是日本古籍中記載的「吳泰伯後裔」。吳越人主要通過三條途徑進入日本:朝鮮半島、山東半島和江浙,但很少有在朝鮮逗留繁衍的。這些「吳越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秦漢時代的漢人,因為春秋末戰國初吳越「東夷」的特徵已不太明顯了。

 

  從1996年開始,中國和日本的一些學者曾經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調查團」,對中國江蘇省發掘出來的春秋至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世紀)人骨,與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縣繩紋至彌生時代的入骨,進行了三年的對比研究。經過DNA檢驗分析,兩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證明兩者源自相同的祖先。據說在日本京都郊區發現的彌生人也集中在吳越一帶,即今天的江蘇、浙江和福建北部。這些吳越先民是中國古代最早掌握造船和航海技術的人,後來成了日本人的祖先。1999年3月19日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說,「中日兩國,不但同種,而且同宗」。這意味著日本人為「吳泰伯後裔」已得到考古學方面的證實。儘管如此,我們並不能斷定吳泰伯就是天皇的祖先,但作為泰伯後人的吳越移民確係眾多日本人的祖先。古代吳越居民雖移居海外成為日本人,但仍念念不忘是「吳泰伯之後」,長期保留吳地語言與風俗,並以泰伯的至德風範和開拓精神自勉,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吳氏渤海堂簡介——吳氏文化
    郡望是中國家族文化的「特產」之一,也是家族特有的標誌。中國人歷來敬天法祖,對祖先與發祥地有著強烈的崇敬,與歸屬感,對本家族的「郡望」從不敢以忘,不論遷徙到哪裡,子孫後代永遠都記著本宗族的先人發祥於何處,自己的根在何處,所以郡望是家族文化一個重要的標誌。   吳氏的郡望眾多,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吳興、長沙、武昌、汝南、江浙等。
  • 吳氏延陵堂簡介——吳氏文化
    東晉南朝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延陵的軍事、經濟、文化地位更為凸顯。軍事上,延陵是從建康通往三吳地區的必經之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經濟上,延陵的農業狀況,經東晉南朝時期的開發,糧食生產有長足進步。文化上,延陵越來越受到文化名人的關注。延陵出現的各種災異與祥瑞,也頻頻為史書所記載。
  • 從吳氏宗祠看醴陵的祠堂文化——吳氏文化
    它與各姓所修眾多族譜,同為各氏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族譜主要記敘氏族的世系源流和人口分支發展,祠堂則為族眾祭享祖宗之所,集建築、雕刻、美術書法、楹聯碑記等藝術形式於一體。大都建造得堂皇壯麗,蔚為大觀。建國以來,時代演進使祠堂的祭享功用終止,祠堂屋宇或被充作學校校舍,或被區、鄉機構和農村居民佔用,許多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祠廟建築,長期未能維護,大多數都已廢去或拆除不存。
  • 吳氏起源、聚集地及歷史名人——吳氏文化
    大兒太伯、二兒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再傳位給姬昌,於是便自動讓賢,他們趁古公有病的時候,以給父親採藥為藉口,遠奔到東南沿誨一帶的吳越地區,不再返回陝西,並在那裡「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當時江南還很落後,由於太伯、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從而歸之千餘家」,當地土著擁立太伯為領袖,建立姬姓吳國,稱為句吳(句為發聲詞頭,無義),也作「勾吳」。
  • 湖南吳氏輩派——吳氏文化
    ★湖南省湘鄉吳氏韜系一支家譜字派姬周豐鎬盛,賢聖地靈鍾,泰伯龍三讓,偕行有仲雍,君吳傳廿世,季札紹遺風。舊傳乾道排行: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與,祈天錫瑞裔,耀裕慶家聲。   舊傳刊道排行:丹桂碧蘭香,秀連清芝芳,英貞榮翟,淑婉毓琳琅。新定乾道排行:秉禮遵和睦,懷仁啟顯榮,同期崇克讓,祖永為程。
  • 吳氏家譜簡介——吳氏文化
    另據吳氏家譜記載,吳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義等。吳氏統譜彙編- 名稱吳氏統譜彙編 吳氏統譜彙編 - 「吳字」由來吳字是象形字,據《說文解字》:吳者,譁也。古時先人在狩豬時,發現大獸後,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呼喊。
  • 吳姓遷徙史——吳氏文化
    這兩個兒子,以後又分為海鹽吳氏的兩個支派:吳相一支為海鹽吳氏東支,吳宰一支為西支。海鹽吳氏東西兩支,後裔人丁興旺,以書香傳家。      陳留吳氏,屬季札一支的後裔。傳到吳恢這一代,家族始興。吳恢官任南海郡(今廣東省廣州市)太守,是二千石的大官。吳佑是吳恢的小兒子,自幼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稍大便頗有主見卓識。12歲時,吳佑隨父親到廣州。
  • 吳氏家譜——吳氏文化
    吳氏家譜  祖先由湖北黃州麻城孝感鄉再由貴州遵義府遵義縣南鄉坪水裡六甲地名 吳家灣屋基 胡氏於康熙二十三年攜子入四川重慶府璧山縣登裡二甲地名吳家灣屋基插站為業
  • 中國古代人口和吳姓人口的遷徙——吳氏文化
    遷移的史實     第一、秦漢時期人口從東向西遷移,如秦始皇命令12萬戶富豪遷鹹陽(60萬人),漢高祖遷大量人民到長安
  • 福建吳氏支系源流
    祭-烈-緣-佔-資-舍-嗣-當-察-翊-叔雅-諏-聲[火亙]。福清吳氏:吳祭第14代吳元益於宋代遷福清石塘。其9代孫吳美玉官居廣州府通判,自廣州返福清,路過莆田,見江東環境優美,遂居。東甲吳氏:吳天宇於明朝由北高后吳遷東甲。世立吳氏:遷徙不詳。  華堤吳氏、下江頭三吳:都是吳祭第23代孫吳泮孫吳萬代、吳萬利後裔。
  • 尋根資料:吳氏文化(壽光)淵源研究
    吳氏文化(壽光)淵源研究資料整理:吳明遠本文資料為大家系統的解釋一下我種和公家族歷史淵源,明代汪國公吳良後裔壽安字祥遠一支後裔淵源中若干"之謎"而撰寫的歷史背景資料.祥遠一支派衍極其龐大.二世升遠,日出為升,日落為月,為隱字明。言招胡,實為護胡家血脈。"
  • 貴州省吳氏字輩字派大全——吳氏文化
    貴州省遵義市櫻桃井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正、君、應、單、自、朝、茂、金、文、登、國、明、成、家、澤、興、立、順、良、才、再、光、榮、貴、太、起、煥、滿、普、天、英、聲、先、發、振、雄、輝、百、長、延。註:從櫻桃井吳氏一世祖吳正國起始。
  • 揚州的吳姓——吳氏文化
    三人都很優秀,然而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但按照周人傳統,只有長子太伯才能繼承王位。太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於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荊蠻之地,文身斷髮,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太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後,定居梅裡(今江蘇無錫梅村)。
  • 吳姓起源及平花吳字的字輩——吳氏文化
    1、吳氏出自姬姓   吳氏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
  • 日本對種族起源的探索,引出了「吳越、秦漢時期的東渡移民」
    我國古代的吳越爭霸、秦漢亂世,便爆發了因避禍亂而流亡日本的移民潮。這些移民,不僅完成了與土著人的交融,而且加快了日本列島從野蠻邁向文明的步伐。說到東渡日本,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徐福。徐福當年確曾遠赴海外,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之藥,最後也確實留在了日本,也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他卻不是最早移民日本的中國人,也就談不上是日本的祖先了。因為在此之前,至少還有過兩次更大規模的日本移民潮。一、吳越爭霸後,吳國被滅,其中一支東渡海外,經有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列島。
  • 晉江吳氏的來源
    (二)、東埔始祖先達公,諱木庵(孜),於明正統年間由靈水徙東埔,不惑之年再回靈水。先達公在東埔生子四,曰坦道、曰坦德、曰可庵、曰坦佛。坦道傳前份;坦德傳後份;可庵分左份,因仕成都遂籍四川省;坦佛分右份。東埔前份坦道生子四:曰孟逵、曰仲逵、曰淑逵,曰昌逵。孟逵分前份長,仲逵分前份二,淑逵分前份三,昌逵分外份。坦德生子三,曰伯逵、曰洪逵、曰傳逵(未詳)。
  • 日本吳文化交流會會長吳恩宗長致信日本廣島吳市市政府
    第六屆世界吳氏宗親總會副主席、日本吳文化交流會會長吳恩宗長,近日,在日本廣島吳市舉辦文化節日之際,向日本廣島吳市市政府提交信件,介紹世界吳氏宗親總會。
  • 歙縣昌溪鄉:「第一世家」的由來——吳氏文化
    走進全國生態文化村昌溪村吳氏祖祠太湖祠,首先引入眼帘的當屬那高高懸掛於門枋上的朱元璋御賜「第一世家」牌匾。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日本文化與日本旅行者的關係
    日本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學習外來文化,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並且根據本國國情而加以改造,使之日本化的過程。日本文化始終是一個開放系統,它一直敞開胸懷,以博大的氣魄,兼收井蓄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從而創造出具有本民族風格和特色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
  • 各地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名單,吳家人快看!
    點上面「吳氏宗親會」 加入吳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