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家譜
祖先由湖北黃州麻城孝感鄉再由貴州遵義府遵義縣南鄉坪水裡六甲地名 吳家灣屋基 胡氏於康熙二十三年攜子入四川重慶府璧山縣登裡二甲地名吳家灣屋基插站為業
字輩排列
展繼加應澤 子國宗元廷
顯世福祿永 壽華有慶新
仕朝能立大 維光定明成
文章逢泰運 嗣長遇遠春
地源思祖德 祥開肇錫齡
時至昌隆盛 榮恩俊秀升
敦篤懷仁本 標甲鍾奇英
金聲玉振
聞之木田於一本水出一源因知源潔流清根深葉茂祖功宗德之隆而佑啟我後人者有自來也慨自明運既終逃亡者多聚首者少其或散此適彼原有異跡或遠或近本無定行幸我吾高祖考諱應舉母子五人避亂圖存由遵義入川創業於重慶府璧山縣登裡二甲地名吳家灣居住曾祖四人祖六人父輩六人厥後子孫振振不可勝計皆吾高祖陰中默佑之力耳爰是集我同派長幼在不尊卑弟男子侄乘清明之會達瑣屑之微忱謹卜良辰鑑石刊碑以垂不朽一以崇報本之意一以盡追遠之誠雖當年因亂失譜至今無策存老幼之名失次苦無所考不揣固陋創為一序備後日之尊卑有序長幼有別經敬俚敘言聊當一譜雲耳家之有敘譜所以紀先人之統緒而昭後世之傳聞也我吳氏世系遵義縣人氏為萬世而成此之序耶
宗譜敘
且夫本也者萬物之宗也源也者萬物之祖也本源立而萬物資始由是以觀之萬物之皆有本源猶人之祖宗所當繼續而不可忘也況人為萬物之首出不可返本思源而知有祖宗耶於是提筆以記我吳氏之從來自泰伯受封撫有吳國後世因以為姓歷周秦兩漢魏晉宋齊陳隋唐宋元明清三千餘年族大丁繁延及天下千萬子孫遍布全國皆不出於江蘇之脈派郡名渤海有自來也地號延陵不忘本也家聲三讓明世德也根之深者葉自茂源之遠者流自長繼繼續續媲美於夏商周之胤者有其過之無不及焉惟是歷朝派別支分祖宗傳統或代到或朝無舊譜可稽以至不明先祖之職諱升名尤多抱憾茲將我派始祖應舉母子五人由遵義入四川創業於璧山之南吳家灣居住三百餘年矣子孫繁衍四方分散尚未修譜聯合起來以至至親骨肉視之免若途人餘從澤長公傳下六房分移遠者至今不能收集子孫之名且從近親子明子胥二公之子孫名諱偏年紀月而先祖展字派更正四十字修集成冊以志之凡我子孫各宜保存以俾永遠不忘傳疑於後倘有錯語烏能夫已哉餘雖才疏學淺亦勉強附長者而讓其事俾漏之溯源流尋本之燦然條分而縷晰秧然原始也而竟委猶有世系之不明昭穆之不序而以傳疑貽繼者哉是為序
吳氏同宗會成立祝詞
於戲始祖泰伯受封 撫有吳地崛起江東
子孫千億遍布國中 依法集會號曰同宗
共謀發展進化無窮 敦仁興讓孝友溫恭
敬宗陸族於變時雍 休戚與共憂樂相同
親親長長一道同風 更有望者合族和衷
為商為仕為工為農 勤勉職務毋惰厥躬
富不惜財貧不惜慵 維持互助緩急相通
外御其侮一秉至公 內登一本休休有容
長幼有序立德立功 同舟共濟善始善終
光我列祖九族興隆 於萬斯年福祿其崇
--裔孫 平階 謹識
吾姓淵源泰伯為宗 稽其美德三讓遺風
枝分派別衍及江東 南北大地名聞永豐
團體生活聚族為功 同宗成立遠近熙容
長幼有序禮讓謙恭 以興民國以建大同
禮詞頌祝比三代隆
--天一祠 裔孫 國富 謹識
始祖
吳展 妣 謝氏 郡公 昆公
繼舞 妣 敢氏
繼順 妣 簡氏
加明 妣 白氏
加瑞 妣 姚氏
加俸 妣 胡氏
以上祖墓遺業嗣孫未及還故鄉親覽其墳塋率多抱憾
入川始世祖
胡氏傳下二子應朝 應舉
加俸早逝胡氏孤心矢志柏舟如同金石逃亂攜子入璧歷盡風霜之苦不憚跋涉之勞開基裘之業於璧南登裡二甲老鷹巖腳吳家壪住居享高壽八十一歲卜奠於濫田堡壬山丙向豎有大碑
二始祖
應舉傳下四子澤洪 澤長 澤溥 澤沛
生於順治十五年戊戌歲三月初十戌時在遵義軍民府南鄉坪水裡六甲地名魯南龔家壪屋基生長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