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家譜匯總!

2021-02-08 吳氏天下一家親

世家第一,至德讓三

全聯典自春秋吳泰伯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讓位於弟季歷及季歷子昌(文王)。孔子稱其有「至德」,《史記》列為世家第一。

延陵世澤,梅裡家聲

全聯典自春秋·吳公子季札,封於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稱「延陵季子」。泰伯讓位而避於吳,住今江蘇省無錫梅裡

延陵望族,廷尉名官

上聯典出春秋·吳季札。下聯典出西漢·吳公,文帝時為河南太守,徵為廷尉。嘗薦賈誼於文帝,文帝召賈誼為博士

治平稱最,明體達用

上聯典自西漢·吳公,公正廉明,治平為天下第一。下聯典自清·吳廷棟治學以明體達用為主

治平稱最,讓德留芳

上聯典指西漢吳公。下聯典指吳氏的來歷

宮女列陣,簫鸞成仙

上聯典出春秋·孫武以《兵法》教吳王宮女列戰陣以顯治軍之能。下聯典出唐·文簫與仙女吳彩鸞結為夫婦,雙雙成仙而去

清操絕俗,畫聖留名

上聯典出西晉·吳隱之任職各地,均著清操。下聯典出唐·吳道子為著名畫家,世人譽為「畫聖」

鷹揚虎視,劍氣玉光

上聯典自三國·吳質,曹操贊其「鷹揚其體,虎視鳳觀」。下聯典自明·吳伯宗,人稱「玉光劍氣,殆不可掩」

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

典用臺灣省臺南市吳氏大宗祠聯

梅裡千古盛  延陵萬年興


梅裡松柏茂  延陵桂蘭香


青山揚碩德  碧水溯高風


世家有首記  至德無雙稱


觀樂知時政  聞詩論國風


掛劍心存義  延陵裔繼賢


梅裡傳三讓  延陵繼千秋


世家記第一  至德名無雙


祖德傳千古  延陵盛萬年

三讓兩家天下,一劍萬世千秋

上聯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下聯典用季札掛劍徐君之墓樹的典故

孫子能教宮女,文簫幸遇仙姝

上聯黃指春秋吳王闔閭用孫武操練宮女事,下聯典指唐·吳彩鸞遇書生文簫事

渤海家風千古興,延陵世澤萬載隆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吳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季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江陰歷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

百年丕振延陵緒,三讓猶存泰伯心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吳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泰伯。權威姓氏著作《元和姓纂》雲「周太王子泰伯、鍾雍封吳,子孫以國為氏」(泰伯亦作太伯)

樓危明月芭蕉翠,水漲白帆楊柳青

上聯典指南宋詞人吳文英,工詞。下聯典指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人稱祖師號畫聖,我恨王郎曰頻香

上聯典出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被譽「畫聖」,民間繪塑藝人奉為「祖師」。下聯典出清代女祠人吳藻,字頻香

吏部文章昭日月將軍功業炳山川

典用佚名集吳天發碑字帖聯

義煙涵,瑰詞雨散;文章綺合,藻思羅開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富饒遷石裡,派衍東山 

胄繼縉紳,高出延陵鼎族;政務寬厚,早標太守芳名 

誌異徵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一抔萬古江南 

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持議剛方,坐席正講官之體;風裁峻厲,飛帛書御史之名 

至德啟雲礽,三讓兩家天下;大宗綿雪堰,千秋一脈江南 

始國憶江蘇,碑前遂得追根志; 遷臺榮慄邑,海外還存慕祖心

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風,芬流蘭谷;派衍綺裡,緬當時儒術,望重草廬

渤海延陵分兩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讓傳家,實二千餘年來共稱鼻祖;

閩派瓊支聚一堂,歡聯異域,最喜四方觀禮,在數萬幾裡外大振家風

相關焦點

  • 吳氏家族全國家譜概覽(上)
    6、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乾、元、享、利、貞、仁、義、禮、智、信,保、世、宗、廉、讓、傳、家、體、惠、和。……       註:自六家畈吳氏始祖吳七三的13代開始。
  • 吳氏家譜匯總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吳字是象形字,據《說文解字》:吳者,譁也。古時先人在狩豬時,發現大獸後,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呼喊。這種大呼大叫的動作形象一個「吳」字。這種人,當時就叫吳人。《吳氏一家親》《吳氏子孫》吳氏會徽:形似梅花,象徽吳氏受始祖泰伯公發祥地在渤海郡梅花裹村。
  • 吳氏家譜簡介——吳氏文化
    據吳氏家譜所載,吳姓的淵源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 吳氏家譜——吳氏文化
    吳氏家譜  祖先由湖北黃州麻城孝感鄉再由貴州遵義府遵義縣南鄉坪水裡六甲地名 吳家灣屋基 胡氏於康熙二十三年攜子入四川重慶府璧山縣登裡二甲地名吳家灣屋基插站為業
  • 吳氏家譜字輩,趕快收藏!
    (1886年)刊本 十冊江蘇·吳氏匯修宗譜十二卷 藏地:江蘇蘇州市圖書館(存卷1)(民國)吳仲山纂修民國吳氏至德堂活字本江蘇溧水·吳氏宗譜十五卷 藏地:江蘇淋水縣雲合鄉陳裡坑屯竹窩裡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讓堂木活字本江蘇溧水·吳氏宗譜四卷 藏地:江蘇溧水縣明覺鄉向陽屯小吳家 (民國)吳祖起纂 1916年錦繡堂木活字本江蘇贛榆·吳氏宗譜長房卷不分卷
  • 湖南吳氏輩派——吳氏文化
    註:《吳氏七修族譜》17卷首上中下末上中下,延陵堂,木活字本3冊存卷首上中下。★湖南省湘潭吳氏一支家譜字派啟自大朝堂,傅家世德光,書林文國美,才學永隆昌。註:吳氏三修家譜,民國30年10卷,吳傅鍾等主修,渤海堂,10本。★湖南省望城吳氏一支家譜字派繼嘉道開,世澤中和,盛朝榮錫,佐定宏勳,光增詒翼,蔚啟人文。
  • 家譜國際修譜王丨三代不修譜視為不孝,培田吳氏120萬字的族譜打破譜界記錄
    吳氏吳賢吳有春2004年開始就將光緒40萬字族譜、和新增的80萬字家譜手抄進去。歷時四年將120萬字族譜重新修整完畢,打破了吳氏家族的歷年的記錄。吳氏老譜家譜國際可以將老譜信息化,直接識別成印刷文件,大大降低了修譜的難度。
  • 吳氏輩分一覽表、吳氏族譜大全!吳姓人都看看!
    ★重慶市墊江縣鶴遊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清廷朝正治宗文國仕應。德宜昭萬世永興定長久。 註:從該支吳區始遷祖吳清福起始。 ★重慶市墊江縣花雨村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友仲景孫志文添,均仁世大孟朝元。永承隆懋昌宗德,美詔延陵耀簡端。
  • 四川省吳氏字輩錄
    ……註:自該支吳氏始祖吳一善起始。6、四川一支吳氏家譜字派(1)廣安悅來和達縣大樹鎮一支吳氏家譜字派再正通勝秀,文光達玉廷,啟顯祖榮貴,永遠耀宗親。一九九四年增加二十個字:讓德承先澤,延陵裕後昆。家道常習禮,世代風尚新。
  • 中華吳氏輩分一覽表
    ★重慶市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安、邦、定、國、以、正、乾、坤。★重慶市沙平壩區虎溪鎮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文元思學大,仕博自精明;道德傳家寶,仁廉始國禎;乾坤開泰遠,日月正藥春;千古芳聲遠,萬物名義存。★重慶市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安、邦、定、國、以、正、乾、坤。★重慶涪陵吳氏一支家譜字派:啟源運世建,上茂治朝廷。
  • 吳氏家譜大全!吳家人必看!
    下聯典指吳氏的來歷宮女列陣簫鸞成仙上聯典出春秋·孫武以《兵法》教吳王宮女列戰陣以顯治軍之能。下聯典出唐·文簫與仙女吳彩鸞結為夫婦,雙雙成仙而去清操絕俗畫聖留名上聯典出西晉·吳隱之任職各地,均著清操。下聯典出唐·吳道子為著名畫家,世人譽為「畫聖」鷹揚虎視劍氣玉光上聯典自三國·吳質,曹操贊其「鷹揚其體,虎視鳳觀」。
  • ​走近吳氏始祖吳太伯
    小時候只聽大人說,我們上人是來自安徽,並說有家譜記載。我確實也看到過我家堂屋供奉祖先「亡人牌」的長條桌的一頭,堆放過一大摞發黃的線裝書,據大人說就是吳氏家譜,是我教私塾的爺爺岱大先生參與修譜時積留下來的。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些被視為封建迷信的東西,自然被不識字的奶奶和母親當燒鍋草了。在我上小學後,知道有小說《三國演義》,那裡不是講有魏、蜀、吳三國嗎?那我就是吳國的後代了?
  • 揚州的吳姓——吳氏文化
    《儀徵舊志》中記載宋楊子縣塘下裡人吳志興「世篤孝義,七世同居三百年,室無私財,積而能散,惠及鄉人,真揚鹹稱善士」,目前有史和家譜可查的揚州吳氏先祖及遷入時間和來源地主要有:1.高郵吳氏:始祖太伯公(春秋),祖微公(唐),始遷祖吳滿(明);2.儀徵吳氏:始祖吳少微,唐唐進士,左臺御史;儀徵吳氏:吳文逸(宋);儀徵西門外白芳墩坊吳氏,始祖吳萬椿(明
  • 吳姓家譜
    例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南昌吳氏雖號稱諸樊、夫差後裔,但其先祖卻是來自安徽歙縣的流民,定居南昌後,繁衍成當地大族。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為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戈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衝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鑑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後裔繁衍成益陽九都衝吳氏。
  • 尋根資料:吳氏文化(壽光)淵源研究
    (上圖為明初的千畝棗園遺留之百年棗樹)吳氏始祖自初基來,原期即有譜傳於後,惜遺於康熙二年,家譜載七世瑁公(衡王女婿儀賓)自衡王無祿,譜牒遺失,祖源無可追稽,幸種和公21世孫高亭、來吉、樂春。今承眾宗賢之託尋祖源信,吾重重不敢怠慢,閱歷年搜括熟閱,據重慶譜《儀隴縣府館藏》乾隆版《福建吳氏家譜》民版《廣州吳氏家譜》、《吳氏徙實錄》《吳紀考》《明史》等資料,吳良系明開國名將,洪武十四年(1381年。,卒於青州,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江國公,賜諡「襄烈」。1382年(洪武十五年)春二月,賜葬鐘山之陰。
  • 吳氏家譜大全! 權威發布!吳家人必看!
    郡望:吳姓郡望主要有延陵郡、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郡、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和武昌郡等。下聯典指吳氏的來歷宮女列陣簫鸞成仙上聯典出春秋·孫武以《兵法》教吳王宮女列戰陣以顯治軍之能。下聯典出唐·文簫與仙女吳彩鸞結為夫婦,雙雙成仙而去清操絕俗畫聖留名上聯典出西晉·吳隱之任職各地,均著清操。下聯典出唐·吳道子為著名畫家,世人譽為「畫聖」鷹揚虎視劍氣玉光上聯典自三國·吳質,曹操贊其「鷹揚其體,虎視鳳觀」。
  • 吳姓遷徙史——吳氏文化
    吳盾家室因而從武昌漢陽山遷居江陵,吳盾這一支吳氏歷南朝後期戰亂,至隋唐兩代,其裔孫都曾入仕為官。其中吳盾曾孫吳若遠,字伯高,唐太宗時考中進士,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之職。吳若遠對吳氏最大的貢獻,是在其先祖吳勝修撰的家譜基礎上,編撰了完整的吳氏正宗族譜。至此,吳氏正宗的遷徙流變的歷史才清晰可鑑,有史可考。
  • 吳氏家譜匯總!
    下聯典指吳氏的來歷宮女列陣,簫鸞成仙上聯典出春秋·孫武以《兵法》教吳王宮女列戰陣以顯治軍之能。下聯典出唐·文簫與仙女吳彩鸞結為夫婦,雙雙成仙而去清操絕俗,畫聖留名上聯典出西晉·吳隱之任職各地,均著清操。
  • 瑞安吳氏宗族譜序、紀略文選(一)——吳氏文化
    宮邊的小山坡,蛇山的山上有吳氏祖先的墓群。很早前,蛇山稱官山,不知是哪個朝代封賜給吳家的,還稱吳宅山呢! 據考,馬巖吳氏有幾段令族人自豪的家史。很久前,家譜被人用計盜走,直到清同治年才得以修撰,因此古代吳家之事沒有詳細年考,只能與後人相傳的故事得以輔證。據同治譜序,時有縣誌明證。南宋年間吳氏兄弟洸與淪同登進士並賜聯桂坊。據族人說兄弟雙牌坊在土地廟舊址,龜山腳下邊的遺址上消失的。
  • 英雄城市舉辦英雄家譜展,湖北地區辛亥人物家譜首次集中亮相曬譜節
    鄧玉麟之孫鄧中憲(左二)展示家譜。通訊員朱勇攝湖北日報訊 (記者王晶 通訊員戴波、竺佳怡、蒲依)9月7日,湖北第十二屆曬譜節在湖北省圖書館開幕,首次集中展示湖北地區辛亥人物家譜。辛亥人物黃興的《經鏗黃氏家譜》、黎元洪的《黎氏族譜》、吳兆麟的《吳氏宗譜》、唐群英的《治坪唐氏七修族譜》、鄧玉麟的《鄧氏族譜》、張難先的《張氏族譜》、餘祖言七兄弟的《餘氏宗譜》等,與辛亥後裔熊秉坤之孫熊永鑄、鄧玉麟之孫鄧中憲、劉公孫女劉重喜、張難先孫女張銘歌、餘祖言之孫餘品綬、朱峙三之子胡香生等人一起來到曬譜節,講述家族傳承裡的山河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