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吳氏的來源

2021-03-01 weisuo007


史載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於姬為姓,吳姓出自姬衍(所以有了延陵衍派的門扁),肇基太王,來自西歧,上溯受姓始祖泰伯公,歷時已逾3200百多年,泰伯公原為周太王古公?父長子,為讓位給三弟季歷以及昌(周文王)乃率二弟仲雍引退,藉採藥為由,避居荊蠻(今江蘇無錫一帶)其謙德風儀,守護甜心 ,高風亮節,感動當地民眾,擁戴而建立吳國。後世子孫,遂以國為姓,此為吳姓之源流。
      泰伯公因終身不娶無子。弟仲雍之長子季簡承接泰伯嗣支、故仲雍為吳姓傳代始祖。傳至第十八世孫壽夢、吳國大而興、壽夢生有四子、長諸樊,次餘祭,三餘昧、四季札。因四子中季札最賢,壽夢欲以國授季札,季札固辭,隱居延陵,後封之,故號延陵季子,為延陵肇基始祖。稱延陵為郡望而衍傳的子孫為「延陵衍派」;以諸樊、餘祭、餘昧衍傳的子孫因吳國古為渤海之地,稱渤海為郡望,故稱為「渤海衍派。」其他分支尚有「濮陽」。「陳留」「吳興」「武昌 」等郡望。
      從泰伯肇基,傳至二十一世,二十五主,至公元前495年,夫差繼承王位,吳國異常強大,泰伯世家一脈相承,綿亙不斷,謙讓美德和開拓進取精神,給後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後因夫差剛愎自用,一味孤行,導致國破家亡。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亡吳,威振天下的赫赫吳國從此隕落。
歲月嬗遞,蹉跎滄桑,緣讓位、封國、封地、避仇、拓荒及強遷諸多原因,吳族後裔幾千年來,北徙南遷,飄洋過海,生息衍傳,其子孫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和海國異邦。成為中華吳氏大望族。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至今為止發現最早以氏族入閩的姓氏群體為吳氏。自周末以及秦漢三千多年以來,吳氏子孫散居於長江流域等省,南遷甚早,入閩開基始祖眾多,各支系的入閩年代亦不一,吳氏入閩比之永嘉入閩的諸姓氏有過更加悠久的歷史。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越滅吳之時,吳氏先民為逃避戰爭禍患,由吳國遷徙入閩,西漢後期已聚族六千多戶,人口三萬眾,成為閩地的泱泱大族。
      南朝陳至德三年(585)建安內史已由吳惠覺出任,唐貞元以前(前805至785)吳氏族人在晉江、南安一帶廣為繁衍。唐著名詩人韓?賦詩《秋郊閒望有感》就有「楓葉微紅近有霜,碧雲秋色滿吳鄉」。《南安寓居》就有「天近函關屯紫氣、水通吳甸浸晴霞。」 的詩句,說明了唐朝晉江、南安一帶已有地名「吳鄉」及田地叫「吳甸」。
      唐貞元八年(792)晉江人歐陽詹登進士及第、出仕之前從小就與裡人吳播等人互為良師益友、說明唐德宗間吳氏族人已聚居晉江,且已擅長詩文、與賢達為伍。五代之前晉江磁灶已居住有吳氏族人,從事制陶燒窟工藝,在下灶的後壁山古窟的遺址中,所發掘的圓柱託座上,刻有「吳」字銘文。可充分說明吳氏入閩的歷史。
      北宋建隆三年(962)深滬吳氏就有始祖墓於古雷山頂,古蹟至今猶存。
      明朝倭寇犯境,福建沿海各姓氏族群紛紛逃離家園,清初「禁海」、「遷界」,老百姓被迫內遷,所有譜牒記載均毀散殆盡,吳氏諸多宗支譜牒亦與其他姓氏一樣,按當時僅存的小部分資料作為依據重新修撰,因而出現了攀附、拉配、掛靠、套排等缺乏慎重負責的錯誤現象,給宗支的源流及閩肇基始祖的來龍去脈的探討研究帶頗大的難度,根據歷史資料及典籍譜牒,對有記載的各個朝代吳氏入閩主要的宗支,只能作簡單的考略記載及大體的歸納:
    一、 閩中興化府莆田縣孝義堡始祖吳莊,原籍河南上蔡,公元前遷居入閩。
    二、 莆田錢埔始祖吳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善舉鄉,唐中和四年遷居入閩。
    三、 安溪始祖吳福仁,原籍紹州東府,唐時入閩。
    四、 惠安大吳始祖吳仁祿,原籍河南光州固始, 唐僖宗中和二年遷居入閩。
    五、 南平橘溪始祖吳遂,原籍河南汝寧信陽, 唐僖宗中和元年遷居入閩。
    六、 浦城始祖吳睿,原籍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唐德宗貞元八年前入閩。
    七、 寧化石壁村始祖吳宥,原籍江西南豐人,宋初入閩。
    八、 連江東塘始祖吳省元,原籍江蘇南京,宋代入閩。
    九、 龍溪,梅溪、清溪、洛溪,四溪始祖吳昭,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宋代入閩。
    十、 同安白礁始祖吳通,原籍河南濮陽,宋代入閩。
    十一、晉江象畔始祖吳闋,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晚唐隨王審知入閩。
    十二、晉江倉邊始祖吳昌生、原籍蘭陵古錫梅裡,元至正間入閩。
    十三、晉江錢頭始祖箕疇,原籍浙江錢塘,明嘉靖入閩。
    福建的吳氏譜牒大多依據以上各宗支為入閩始祖,晉江吳氏除上述幾個宗支作為入晉始祖外,其它大多亦是根據以上各宗支作為入晉江的分支始祖。但除前述之外,尚有許多吳氏族群未能尋出其宗支移晉的始祖之本。吳氏為晉江歷史上的一大望族,在晉江生息衍傳,歷史悠久,人丁興旺,代有簪纓,名人輩出。在各個歷史朝代中,晉江吳氏族人,為逃避天災人禍的磨難,或在太平盛世為拓展商務,乘著晉江梯航萬國的舟楫之便,移居世界各地,及播遷中國各省各市各地,子孫遍布海內外,成為海內外諸多吳氏宗親尋根的祖籍地。
    晉江吳氏聚族而居,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在晉江市境內分布廣,人口多,主要城鎮及農村均有吳氏的族人聚居。如磁灶鎮、嶺畔,下官路,下灶、三吳、大埔。安海鎮、頂虛埔、街內、吳埭、靈水。青陽鎮、大霞浯、陳村。深滬鎮、東安、後山、壁山、南春、西安、港阜、東華、科任。羅山鎮、後林、下宅、許坑、小浯塘、湖格、羅裳。英林鎮、內坑鎮、白安、深圳、內山尾。金井鎮、井尾、下寮、圍頭、石圳、曾坑 、古安、福全、溜江。龍湖鎮、埭頭、錫坑、楓林、古湖、洋安、古盈、西吳、吳厝。內坑、梧坑、溪後。東石鎮、埭邊吳厝三鄉、坑園、大白山、潘徑。池店鎮、唐厝、清蒙、古福、霞福、錢頭、嶼崆、溜石、吳厝、水田、霞吳、東山、雙溝、山兜、嶺後、東邊、柯坑、紫帽鎮、下茂村、張圍村、陳埭鎮、岸兜、花廳口、橫坂、仙石、高坑、庵上、永和鎮、山前、西坑、玉溪(石獅湖邊、坑東、永寧、蚶江、祥芝、原屬晉江之地域)等地。
    晉江吳氏宗支繁多,各居住地各宗支互有穿插,同一個地方又多有支派,但各宗支均有小宗派世系圖,昭穆序明,諸如梅溪磁灶先舉公派世系,晉江龜湖象畔十一郎公派世系,晉江靈水興甫公派賴翁公分支世系,晉江燕支履素公派世系、晉江龍湖岱陽錫坑潯陽公派分支世系等等,但歸根溯源稱延陵為郡望,都是延陵季子之後。
    晉江吳昭公派下:
    昭公之四子分四溪。長子勳傳南安黃龍吳氏(是否全部?待考)。屬黃龍派下稱龍溪。       

(一)、南吳埭頭、錫坑、古湖、楓林、古盈、洋?六村屬黃龍分烏石,烏石分岱陽(即埭頭)。岱陽宗祠始建於明朝嘉靖乙丑年(1563),從洪武年間肇基迄今630多年。至五世始分以上六村。至今大部份傳24世。埭頭人口1000人,楓林500多人、古湖1123人,古盈850人,錫坑1700多人,洋?461人,計總人口:5634人。岱陽派下字行:良奇挺生,圭綬匯起,修身謹度,尊德誠意,勖率而敬,謙恭瞻視,孫曾千億,名次因文,世重宗光,人欽善行,尚思法言,宜從憲令,其先貽模,乃為大定,若厥有常,家聲衍慶。與埭頭同輩序的還有龜湖山仔。
   (二)、梅溪(磁灶)始祖先舉公,但據東吳(洛溪)450年前原舊譜稱先舉為篤公,江琦族譜亦記載同樣說法。因磁灶吳氏舊族譜遭焚,僅存舊神主一身,書曰「三十七致政、號先舉。」先舉與篤是否同一人,待考證。磁灶由黃龍分支,則是史實。先舉公宋季元初人,生二子,長觀者、次觀用。觀者傳現磁灶吳氏,觀用分居漳州雲霄詔安等地,稱雲霄公。觀者生子二,長德政、次德裕。德政為大長房,德裕為大二房。三世德政生子二,曰存道、曰欽道。存道生子二,分別為宜齋、淳齋。五世宜齋為磁灶吳,八、六、十二房公。淳齋傳今相公房。欽道派下今未詳。大二房德裕生子三,長崇觀傳宮兜房,次子逸溪傳高吟房,三子季瑜派下外出未詳。屬磁灶鎮區域的吳姓聚居地有:「磁灶居委會、嶺畔、下官路、下灶、三吳(2602人)、大埔(4343人),計人口兩萬多人,現傳25世。輩序從十三世起是:「公侯伯子卿、平治慶家聲,孝友孫謀遠,詩書世澤宏,」再續:「敦宗懷禮讓,紹德尚廉貞,大道涵仁厚,心清鑑理明。」長房五世、諱復,字習初,別號諄齋,任應天府溧水縣學訓導,後署授溧水縣正堂首創祠字。另屬磁灶分支的尚有安海梧埭,人口1200多人。
    (三)、三子清溪公,諱夢麟,號直軒、欽賜通判。清溪公生南宋鹹淳八年壬申(1272),生子五:長肇敏公,分居坑園看管祖祠,傳坑園支派;次子肇基公,分居南安江琦;三子肇鞏居漳州雲霄,生九子,分為十七房(現傳人口二萬多);四子肇固,字燕翼,分居南邑雞峰山看守祖墓(現稱山前);五子肇堅,分支南安三都娘媽橋、福罔、後幫、康店、蘇厝、院內等村。現浦邊吳氏人口200多人,(本村)傳至今26世。輩序:從七世起「世必孟仲淑,奮隆徵錫馭、翼亮昭文德,丕繩振武功。」
   (四)、四子烈祖,號洛溪公,傳今東西吳兩村。東吳(吳厝)由回龍公,字通甫,開基於明洪武二年。回龍公),生子三、曰仁安、曰仁尚(未詳)、曰仁壽(未詳)。二世長仁安傳東吳本宗,生子二:曰興祖、曰振祖。興祖稱本宗祖,振祖傳二房下厝。三世興祖生仕玄。仕玄生子五:曰裔、曰雍、曰熙、曰勳、曰烏,五世裔公生子四:長質傳長房,次逸傳二房,三列傳三房,四吉傳四房。(現東吳此支佔多數),分別為肖川房、頂下新厝二房、護龍廳內廳房,後又由護龍廳分出倒石埔村,又分支臺灣(山仔),總人口1534人,傳24世。五世雍公(嗣堯)分支院東,現傳1000人。東吳合族字行從十四世起:諱行,伯錫思克、福澤綿長、詒謀燕翼,祥迎永昌。字行,「尚文昭德,實大聲宏,疊登科第,宗祖光榮。」十四世吳九美,字仁尚,清雍正丙午科舉人,五經魁。宗祠楹聯:「祖業千秋長洛水;芳名百世振溪山。」
    西吳始祖龍涵公,字倉巖,(據故老傳聞龍涵公生於清溪,長於東吳,後與回龍相認為兄弟)生子三,長伯載,字田?,傳今下土樓長房,次八仙,字亞載,傳今上帝公房、大棘腳、圍內房、響頭房等,三子安然傳今內廳、三家內。西吳又分支社壇、臺灣和菲律賓等地。現西吳分為新舊西吳兩村,傳至今25世,人口1557人。尚有一支傳廣東潮州。輩序:從十三世起:「承開天考,元澤綿長、詒謀燕翼,祥迎永昌。」
     龜湖象畔十一郎公派下:
(一)、靈水吳氏始祖懶翁公,生子二:曰默泉、曰淵潛(1386―1464)。默泉生溫明。溫明生子三,曰純恆、曰孜(字木庵)、曰敏(敏分支海澄梧貫)。四世純恆,生子十,曰睿軒、曰寬、曰信、曰敏、曰惠、曰逍、曰德、曰仁(止)、曰義、曰禮。十子傳靈水九房份。靈水除以上房份外,尚有東埔祖木庵公再回靈水後又生兩子,曰昱、曰?。此兩支在靈水尚傳有後裔。靈水吳現人口5675人。從八世起字行:「從可允啟廷元榮世。」十六世起續:「肇基垂裕,錫我鴻祉,宜體高恩,永紹徽美,懋德慎修,陶成瑞器,奇深特達,龍文寶貴」。祠聯:「周至德裔;明長史家。」樹匾四塊「四代一品」、「進士」、「西臺御史」、「文魁。」屬靈水分支的尚有:前村、後村、曾林、庵上、金田、泉州城內。
(二)、東埔始祖先達公,諱木庵(孜),於明正統年間由靈水徙東埔,不惑之年再回靈水。先達公在東埔生子四,曰坦道、曰坦德、曰可庵、曰坦佛。坦道傳前份;坦德傳後份;可庵分左份,因仕成都遂籍四川省;坦佛分右份。東埔前份坦道生子四:曰孟逵、曰仲逵、曰淑逵,曰昌逵。孟逵分前份長,仲逵分前份二,淑逵分前份三,昌逵分外份。坦德生子三,曰伯逵、曰洪逵、曰傳逵(未詳)。伯逵生子四,長大基傳前邊份,次子大業傳內邊份,三子大統傳惠安盤龍村,四子大德傳惠安圭格嶺。洪逵生子二:曰大緒,分支洋尾,後尾厝,大宇傳東石圃丘,田?(本裡)柯村、安海、山兜、星塔(一部分)。右份坦佛生子四:曰亭逵、曰禮逵、曰均逵、曰源逵。亭逵傳陳山東、坑黃。禮逵傳東石長、二、三、四、東厝。均逵傳山兜、東石及金山、西厝。源逵傳興源,東埔現衍人口2623人。字行從一世起「先坦逵大允榮獻發祥標景初魁興嘉慶永遠傳輝耀澤隆。」現傳23世。(吳清蘇協稿)。
(三)、後林始祖念八郎公,系出龜湖象畔十三世裔孫,排行廿八,於元季明初由象畔遷侯林(後林)。念八生子五:二世廿九公、卅公、卅一公、卅二公、卅三公。廿九生景悅、道林。卅公(未詳),卅一公出家為僧,卅二公生景原、景斌。卅三公生景諭。四世祖祖生公生子二,長仙保(住侯林),次子仙應分支泉州城內水門。五世仙佑公長子玄瑞分支下宅。仙應傳至七世公之子泌公分支泉州城內。七世琦公分深滬一部分。奕勝公移安溪湖山之南鄉曰泉山。奕琳、奕東分支安海興勝景。振敬公分支廣西梧州嶺溪縣。後林現人口3348人,傳24世。輩序:「宗喬貽派,希敬光明,尚繩祖武,奕世簪纓。」有「進士」和「貢元」匾兩塊,進士乃明成化甲午科中式,台州府教授、後升台州府正堂吳禮,貢元乃吳禮之弟吳智。
(四)、霞浯吳姓始祖貴生公,由象畔八世分支,現傳人口5000人。昭穆:書勤為主,科甲連登廟堂,將輔汝亦孫成祖武,詩書繼世揚以光,代其門宇。另有宗支昭穆:「培錫沃樞鶯,增欽滄枝耀,渭綠洲樹營。」「朱玉金錫璧,太嶽振家聲。」
(五)、圍頭吳氏始祖滿公,(象畔十一郎五世孫)其於南宋間,由泉州城東橋移至晉江十一都揚梓坑,建宅立業,時稱「吳厝」。滿公生子一,曰財公。財生四男一女,長周應,號敦仁,次周德,號敦義,三周雅,號敦禮,四周聰,號敦習。女嫁圍頭周氏肇基祖周紹基為妻。滿公傳至三世,與蔡我東(塘東黃氏肇基祖)友善,攜眷由吳厝徙居圍頭西面,卜居橋透。為方便臨海墾殖漁農,搭廬屋為寮,故稱下寮,亦曰霞裡。長周應為龍文之祖,次周德為鳳文之祖,三周雅為麟文之祖、四子無傳。長房周應之次子思永娶圍頭周紹基之女為妻(姑表聯婚)傳龍文派。傳至五世孫敬峰移居潘徑(東石潘山)傳衍,後分支小麥山。莊透,蔡內,南安坊邊膏澤堡、廿八都陳林頭,九都赤甸鄉,永春小孤山,草坡城。七世盤西移居內坑涇浚(深圳),又分支柯西、鎮海。二房周德之四子思信移磁頭開拓、娶圍頭洪氏肇基祖麟之女為妻,傳鳳文派。至五世東慕移居巖山前宮兜,又分支湖廣常德。三房麟文派周雅公之次子思遠公,移居雲霄新坡裡開拓繁衍。三子思睿公移居南安新營裡。圍頭吳氏現人口3500多人。世派歌:「榮宗至學熙,心連天道尊,葉紅於萬年,伯仲及子孫。」
(六)、坑尾(更美)吳氏始祖龍淵公,系十三世新廳復祖公之子。龍淵公生子三,曰嚴美、曰嚴典、曰嚴心。二世嚴美生子三,曰淳厚、曰明敏、曰欽學。三世淳厚生恆和。四世恆和生子三,長靜軒居更美,次篤軒分居塘邊,三實軒分直嶺。三世明敏和欽學均傳更美。二世嚴典傳現內坑之吳氏。嚴心公生子三:長露乾分支楊錦,次子乾分支五堡,三子秀乾分支殿前。更美(現新街)吳氏輩序:」經緯萬端自,常九親敦睦,協和邦家重,慶玉倫昭明。」
    此外,青陽吳氏,由七世周質公分支,至廿四世有諱起公、青獄公。宅內吳氏,由十四世友真公分支。福全吳氏,由十五世福增公分支。霞樓吳氏,由象畔十二儒公分支,後至家助公分居永寧,廷輕公分居石獅、國琴公分安海。深滬吳氏,由十五世福榮、福昌分支。塘市吳氏,由象畔十二世必珍公分支,後傳至元肅公再分居。營邊吳,昔日小童星,今朝又何在 ,由十八世天?分支。
    深滬吳(東安嶺前),其先祖於北宋建隆三年(962)遷入,至南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傳有升、妙、顏三兄弟。長升傳孟房,次妙傳仲房,三顏傳季房。孟房有一支分居安海,仲房亦有數支播遷安海、南安田中、山東牛莊、浙江寧波、廣東潮汕、臺灣等地。季房分支金井、石圳等地。現東安嶺前吳人口5000多人。
參閱吳氏各宗支譜牒及歷史資料,據不完全統計,晉江吳氏族人自唐至清,官至兵部、工部尚書、元老三朝御史等職者多人,侯爵位列三公者有6人,武將軍有4人,文武官員在縣令、守備以上者有31人,自宋至清,殿試進士55人,鄉試舉人71人,貢生45人。
    晉江吳氏為繼承宗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發揚吳氏宗族的優良傳統,幾年前成立了吳文化歷史人物研究會,積極開展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晉江吳氏崇尚祖先的高尚品德,及開拓進取之精神,必將繼續發揚讓德之光,團結奮進、增強海內外宗族凝聚力,為民族的振興,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更大的奉獻!


請吳氏宗親關注全球吳氏宗親總會微信公眾號,關心吳氏的歷史.文化.源流.正義..,全球吳氏宗親總會微信號將發揚吳氏文化,傳播吳氏正義,團結全球吳族人,讓你我全球各地相知相識!共同努力為吳氏至德精神發揚光大!

全球吳氏宗親總會微信公眾號已發表部分文章信息:

1,吳文化1

2,"吳"

3,無錫泰伯廟與泰伯墓

4,2016年泰伯祭祀大典的邀請函

5,吳氏大宗祠

6,吳姓的第一個輝煌時代----吳國興衰

7,吳姓的起源及古今歷史名人


吳氏廣告區:<廣告區招商>

1.當代吳氏作者人物介紹:

吳綿普先生簡介

     字聲雄,號東吳居士,晉江龍湖吳厝人,生於1944年,初高中就讀於南僑中學。學歷不高,但勤於鑽研,辦事任勞任怨,為人公正。生平從事族譜和詩詞楹聯的撰寫,曾數十次為海峽兩岸同胞的尋根問祖做無償服務。首先同民革福建省委、莆田政協、民革莆田市委及林玉霖副主委、海峽兩岸任人志士、海外華僑華人,共同拉開「吳英涉臺文物保護與文化研究」的先河和序幕。2003和2006年,曾先後兩次受晉江政協文史辦之聘請,編撰陳、吳、許、李、蘇、鄭、莊、鍾、等二十多姓源流。2009年,又受晉江市方志辦聘為《晉江姓氏志》「源流文稿」編審,並編撰吳、李、蘇、鄭、莊、鍾、佘、餘、徐、塗、龔、邵、鄧、安、柳、詹十六姓文稿。主編撰出版的《一代賢相》、《閩臺四句精品集》、32回版與60回版的《威略將軍傳》二冊、《晉邑吳氏春秋》、《閩臺民俗禮儀集暨聲雄詩詞聯四句彙編》、《臺海英雄傳》以及《話說李五》、《中華吳氏潛公派下通譜》、《泉州吳氏大宗譜》五卷(參編者吳清泉、吳震霖)等。現為晉江市政協特聘文史委員、晉江市歷史文化研究總會副會長、晉江市譜牒研究會副秘書長、宋狀元宰相吳潛學術研究會秘書長。

部分作品


部分榮譽

吳綿普的作品獨家授權發布,請勿轉載!版權所有!

宗親有意訂購吳綿普先生的作品可直接加公眾號關注並回復作品名稱.

2.吳氏企業及商品展示區

 上海索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索愛),是一家專業致力於當今世界六大高新技術之一——膜分離技術、水處理設備、淨水機、空氣淨化器、消毒器等領域的研發、生產、售後服務為一體多元化綜合性環保高科技企業。是中國淨水器行業最具價值品牌公司之一。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度開發潛在市場,把握市場發展趨勢。

      索愛榮獲 "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科技項目、"高新技術企業"等。技術創新是索愛科技的一大優勢,本公司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開發團隊獲得十幾多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實力雄厚,專業生產各種規格的超濾膜、超濾機、淨水機、反滲透純水機、管線機、商用不鏽鋼飲水機等系列產品,遠銷國際市場。誠招全國各地代理商.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

請吳氏宗親積極轉發,發揚吳氏文化,造福子孫後代。歡迎吳氏宗親有好的事跡.成功的理念可加微信號:suoaiuf,經考核將發布在全球吳氏宗親總會公眾平臺,

點擊以下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全球吳氏宗親總會>微官網.

相關焦點

  • 【吳氏頭條】吳氏堂號來源大全
    吳氏堂號來源大全堂號即祠堂的名字,後世為榮宗耀祖,有別他人,於是立「堂號」為信。堂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或宗族,其來源主要是:一是地名即表示宗族的發源地,如延陵堂;二是祖先的典故即與本族祖先有關的故事或傳說等;三是其他有宣教意義的表述。堂號除了用於祠堂外,宗譜上也是適用主地。
  • 吳氏大宗祠
    從前祠堂的門廳、走廊和大廳中懸掛數以百計的匾額,昭示著吳氏宗族在科舉、職官、孝悌和懿行等方面的代表人物。南雄珠璣巷吳氏大宗祠廣東省南雄市珠璣古巷的吳氏大宗祠奠基於2004年7月24日,來自港、澳、廣東各地及外省吳氏宗親共400多人,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2005年元月開工,2006年12月竣工。
  • 【福建吳氏】晉江靈水吳氏——吳氏文化
    【福建吳氏】晉江靈水吳氏晉江靈水吳氏是泉南一大望族,也是福建省著名僑鄉之一。
  • 福建吳氏支系源流
  • 泉州吳氏大宗祠會長吳端雅宗長走訪金井英林宗親
    誠與宗親交友 信為宗親做事泉州吳氏大宗祠會長吳端雅宗長走訪金井英林宗親    近日,泉州吳氏大宗祠會長吳端雅、秘書長吳友平與宗親吳青雲、吳地球、吳飛鵬一道,走訪晉江金井、英林等地的吳氏宗親,這是吳端雅會長今年以來走訪宗親的又一個片區
  • 【姓氏流派】福建石獅吳氏---名門望族,世代繁衍,吳家人頂起!
    祥芝吳氏吳尚啟於明代從河市馬甲遷居祥芝橋尾。前山吳氏梅溪支繫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從江蘇延陵遷居前山。其六世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從晉江磁灶遷居前山。長福吳氏吳忠從晉江新街遷居長福。院東吳氏明洪武年間一支從晉江吳厝遷居院東。
  • 泉州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的250萬善款去哪了?
    據福建宗親消息,泉州大宗祠管理層對此呼籲非常重視,在半個多月之前,泉州大宗祠就召開了一次會,討論宗祠善款的收回問題。昨天,也就是5月29日,星期天,泉州大宗祠又召開會議,參會人員包括泉州的德化縣、安溪縣、惠安市、晉江金井的宗親,以及吳其昌、吳孝嚴、吳瑞拼、吳良連,吳世球等等宗長宗親,也包括借款方吳文富與吳謹程,共二十多人,大家在一起討論二百多萬元善款到期歸還的問題。
  • 吳氏家譜簡介——吳氏文化
    據吳氏家譜所載,吳姓的淵源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 吳氏渤海堂簡介——吳氏文化
    吳氏的郡望眾多,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吳興、長沙、武昌、汝南、江浙等。   渤海郡:古郡海郡,位於渤海灣周圍的地區,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靜、青縣、滄州以及山東的樂陵、寧津、無棣以北的地區。古渤海郡的吳氏有幾支,有的是吳芮的後裔;有的是漢司徒吳雄的後裔。
  • 湖南吳氏輩派——吳氏文化
    註:《吳氏七修族譜》17卷首上中下末上中下,延陵堂,木活字本3冊存卷首上中下。★湖南省湘潭吳氏一支家譜字派啟自大朝堂,傅家世德光,書林文國美,才學永隆昌。註:吳氏三修家譜,民國30年10卷,吳傅鍾等主修,渤海堂,10本。★湖南省望城吳氏一支家譜字派繼嘉道開,世澤中和,盛朝榮錫,佐定宏勳,光增詒翼,蔚啟人文。
  • 揚州的吳姓——吳氏文化
    土著居民認為太伯有德義,追隨歸附太伯的有千餘家,並擁立太伯為當地的君主,尊稱他為吳太伯,自號「句吳」, 太伯仲雍有後代便以吳為姓,這是吳姓的主要來源。吳姓可以說是揚州最早的原住民之一,在春秋時期,吳姓即已遷居揚州。揚州吳姓「義門」精神較強,明《南畿志》記載:梁江都白沙人吳元嗣「子孫多壽百歲上下,累葉同居不分,至吳琬,淳義尤篤。
  • 吳氏家族簡介
    此外,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壯族、白族等,都有吳氏族人分布。據史籍《皇朝通志》記載,在滿州旗分內的高麗人中有吳氏。民國《奉天通志》也記載有吳那海,是高麗吳氏,歸旗,居海州地方。朝鮮族吳氏許多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到高麗族後形成的。除苗族外,我國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吳氏,他們大多屬於少數民族改用、借用漢姓「吳」而成,與姬姓吳氏沒有血緣聯繫。
  • 吳氏族譜
    吳氏族譜吳姓來源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國,晚年欲傳位於三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動讓賢,遠到江南,以農為業。後由太伯建立勾吳國。周朝建立後,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改國號為吳。後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便以吳為姓。2、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領袖,他的後代因虞吳音近而姓吳。
  • 八萬吳氏鹿鳴堂,深圳吳氏來拜會
    吳氏鹿鳴堂,位於廣東陸豐八萬鎮葫峰村,此處四面環山,距離南海約50裡。明朝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泰伯第七十七代孫楓授公(1424—1502年),從廣東梅州大埔湖寮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180公裡,遷徙到陸豐八萬葫峰。鹿鳴堂建于楓授公來此之後的九十九年(公元1596年),由葫峰吳氏四世祖吳天貴所建,距今423年。鹿鳴堂坐東朝西,造型簡樸、規模宏大,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
  • 吳姓遷徙史——吳氏文化
    吳鴻在江西的後裔,還有(鳥木阝)陽山下吳氏、浮梁吳氏、餘干吳氏、樂平吳氏、安仁吳氏、進賢吳氏等支。餘干吳氏,元代還產生了一個著名的大學者吳正道。      夫差的家室又有一部分逃難至安徽歙縣,其後裔發展成安徽吳姓中的重要一支——歙州吳氏,他們也以吳王諸樊為始祖。歙州吳氏後來又分衍出江西南昌吳氏、江西德興建節(樓下)吳氏等分支。
  • 吳氏輩分一覽表、吳氏族譜大全!吳姓人都看看!
    註:該支吳氏遷自湖南宜章縣,始遷祖吳廣文兄弟為「廣」字輩。 ★浙江省東陽雞峰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堯舜文武、國幫忠正、孟仲季時、立恭守敬、惟用賢人、道為永盛。 註:自雞峰吳氏始祖吳尚愍兒子輩開始。★浙江義烏石溪吳氏一世祖及二世祖以下字派 石溪吳氏二世祖:曼家公、曼國公、曼邦公、曼山公、曼水公、曼田公。 石溪吳氏二世祖字派:初修字排:祖曼文添國,開輿榮來宣。三修字排:榮來宣庭瑞,寶錫昭家昌。五修字排:榮來宣廷瑞,寶序昭家昌,蕃茂盛世祥。
  • 吳氏家譜——吳氏文化
    吳氏家譜  祖先由湖北黃州麻城孝感鄉再由貴州遵義府遵義縣南鄉坪水裡六甲地名 吳家灣屋基 胡氏於康熙二十三年攜子入四川重慶府璧山縣登裡二甲地名吳家灣屋基插站為業
  • 吳氏骨科譜系簡介
    根據天人合一之規律,並結合祖輩流傳下來的《捏骨十二法術》、《捏骨三十二字要令》,獨創了《吳氏外傷時令治療手法》、《吳氏時令針灸法》等自成一派的吳氏時令治療體系。」、《捏骨十二法術》、《捏骨三十二字要令》、《吳氏外傷時令治療手法》、《吳氏時令針灸法》等多種獨門手法;對吳氏柳木夾板多部位骨折的固定加以改良、創新;優化了吳氏老黑膏、吳氏疔瘡藥膏、口瘡散的實際運用;在治療股骨頭壞死、靜脈曲張、面癱、面部痙攣、三叉神經痛、偏癱後遺症等疑難雜症方面有獨特手法。
  • 孫堅與吳氏家世差別很大 為何能夠娶到吳氏
    他的妻子吳氏,雖不是史家豪族,但也是當地名門。孫堅聽說吳氏才貌雙全,想要娶她。就讓自己的父親去吳家提親。孫堅父親一聽去吳家提親,直接對他的親兒子說道:哪涼快,那呆著去。懶蛤蟆想吃天鵝肉。咱家能配的上吳家?你能配的上吳氏。在等級分明的東漢末年,孫堅父親說的很對,結婚雙方門當戶對很重要。以孫堅的家世,確實配不上吳家。
  • 吳氏名人你知道多少?吳氏後裔 名人輩 青史輝煌!
    天下吳氏網 投稿須知       《天下吳氏》網 由中國報導魅力城鄉主編吳蜀豐創辦,是中英文域名合法註冊的網站,堅持以傳承吳文化為己任,弘揚至德精神為宗旨,在吳氏宗親組織中堅持不站隊,以傳遞正能量為主旋律,堅持正確﹑客觀﹑公正的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