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族譜

2021-02-19 醉美擇樹下

吳氏族譜

因為吳姓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陝西西北部),故以姬為姓。吳姓的遠古初祖是黃帝。黃帝娶有四位賢淑的妻子,生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個,後就形成14個部族。黃帝正妻嫘祖生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他倆都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玄囂這一支系傳承下來的。吳姓的開氏始祖是吳太伯。他是《史記》記載的天下第一世家——吳太伯世家。吳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但無嗣,所以叫開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了他的位子傳承下來。於是仲雍就是吳姓的血緣始祖。

「吳」字由來

吳字是象形字,據《說文解字》:吳者,譁也。古時先人在狩豬時,發現大獸後,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呼喊。這種大呼大叫的動作形象一個「吳」字。這種人,當時就叫吳人。吳人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有個大臣叫吳權,黃帝的母親叫吳樞。上古時吳人及其源流已無可考。今天的吳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與上古的吳人不是同一回事。

吳氏族譜吳姓來源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國,晚年欲傳位於三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動讓賢,遠到江南,以農為業。後由太伯建立勾吳國。周朝建立後,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改國號為吳。後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便以吳為姓。

2、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領袖,他的後代因虞吳音近而姓吳。

3、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吳氏族譜吳姓郡望

宋代《百家姓》明確記載吳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蘇常州市附近地區。周朝的封國——吳國,有個季札公按父親的意願和當時國民的要求,他應繼承王位。但他為了不當國王躲到延陵鄉下耕種。後他的哥哥諸樊當上了國王,將延陵封給季札。後世為了紀念他將吳姓郡望定為延陵,其後裔將姓氏前冠以「延陵吳氏」,將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吳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吳木熹(化名永貴)的後裔,是嫡裔延陵吳氏。

吳氏族譜吳姓圖騰

吳姓的圖騰是句芒玄鳥圖騰,像是掛起來的一支鳥,表示吉祥、富貴。

吳氏族譜祠堂堂名

延陵堂、渤海堂、著存堂[1] 、僕陽堂、讓德堂、至德堂、三讓堂、宗讓堂、渭東堂

吳氏族譜吳姓人口

吳姓在當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計算佔第10位。前十位按順序名次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

吳姓在全國總人口中佔2.05%,約2600萬人左右。

吳氏族譜吳姓由來

因為吳姓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陝西西北部),故以姬為姓。

吳姓的遠古初祖是黃帝。黃帝娶有四位賢淑的妻子,生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個,後就形成14個部族。黃帝正妻嫘祖生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他倆都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玄囂這一支系傳承下來的。

吳姓的開氏始祖是吳太伯。他是《史記》記載的天下第一世家——吳太伯世家。吳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但無嗣,所以叫開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了他的位子傳承下來。所以,仲雍就是吳姓的血緣始祖。

吳氏族譜吳與虞

仲雍傳到第四代周章時,周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為了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為吳國國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陸縣境內)建立虞國(又稱北吳),其後人以虞為姓。所以吳虞是一家。

吳氏族譜歷史名人

吳嶽(1501~1568)字汝喬,今南旺鎮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貴州巡撫、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職。吳崇禮:(1552-1626),字彬卿,又字體嚴,別號節庵。明代寧陽縣城西街吳家巷人。官至兵部尚書、刑部尚書。著有《三邊總圖》、《撫薊奏略》等。

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山東曹縣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

吳芮:西漢初諸侯王,秦時任番陽(今江西省鄱陽縣)縣令,秦末率兵起義,因助漢高祖稱帝有功,被封長沙王。

吳漢: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人,長沙王吳芮第十一代裔孫,東漢大司馬,為南陽吳氏代表人物,因助漢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為廣平侯,使其家族成為東漢初吳姓中最為顯赫的家族。

吳均: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人,南朝梁時文學家,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辭清拔,時稱「吳均體」。

吳兢:汴州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唐代史學家,官至衛尉少卿兼修文館學士,著有《武后實錄》、《貞觀政要》等書。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河南禹縣,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炳:毗陵武陽(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畫院待詔。光宗皇后李氏愛其畫,恩賚甚厚,賜金帶。工畫花鳥,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鑑》謂其畫「寫生折枝,可奪造化,彩繪精緻富麗」。所作謹守院體畫風格。畫跡有《春池睡鴨圖》《山茶鵓鴿圖》《鴛鴦瑞蓮圖》《寶珠玉蝶圖》《折枝絳桃圖》《折枝芍藥圖》《雞冠花圖》《玫瑰圖》《長春圖》《水仙圖》等43件,著錄於《南宋院畫錄》,均「簡易有生趣」,「精彩如生」。傳世作品有《出水芙蓉圖》及《嘉禾草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竹雀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5釐米,橫25釐米,畫下側署款「吳炳畫」3字,是吳炳之代表作,藏上海博物館。

吳鎮:嘉興(今屬浙江省)人,元代傑出畫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稱,為「元四家」之一。

吳昌齡:元代著名戲曲作家,山西大同人。

吳承恩:明朝著名小說家,江蘇淮安縣人。以著有《西遊記》而流芳於世。

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廣東南海(今廣州)人。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浙江安吉人。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雄渾蒼老,獨當一派。

吳剛:據傳吳剛是漢朝人,修道學仙,因有過被貶謫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樹(引自同治譜)。

吳錫齡(?~1776),字純甫,清休寧大斐人。乾隆四十年(1775)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吳三桂:(1612年-1678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吳氏族譜吳氏字輩吳氏族譜1、江西:

撫州黎川東山金泉井:泰伯祖-季札祖-……-簡公-宣公-經公-仁公-豪公-近謙公-仲六公-東四公-玉四公-雲十公-伯亨公(東山一世)-孟江公(二世)-愈寬公(泰字輩)-平溪公(時字輩)

泰時國可元順仁世益昌祖功光裕遠宗德滋培長立志宜思善居家貴守常道由心上學才自品中彰

吳氏族譜2、四川:

成都:梁、上、世、逢、純、修

簡陽市河東鎮:泰伯-季子-吳宣-吳綸-吳宥-吳坤二-吳泰甫-吳四六郎-吳源-吳友全-吳伯善-吳永富-吳長發-吳文寶-吳萬興-吳永暄-吳顏-吳玉鏗-吳普宙-吳海-吳文煒-吳世珍-吳愈-吳斯先-吳德舟:文武全敬孝、功成名顯馳、修性能平治、世代輝門楣、親恩群重報、後裔步金梯

簡陽市:泰伯-季子-吳宣-吳念一郎-吳念十二-吳十四-吳十六-吳祖受-吳三哥-吳原得-吳永全-吳細滿-吳應崇-吳文顯-吳秉德-吳希賢-吳興忠-吳嘉銓:應文秉希興嘉、永繼世德、大發其祥<--傳家忠孝、輔國賢良、人文起、金玉滿堂、天賜純嘏、祚胤錦長-->陛虹萬吉\功鼎宸碧\旭光源[明空]\晟煜璽澤\昊[羽中]武強\春欽熠昂\遠瑾舉昆\華貴輝章\常龍承邦\尚奉棟梁\嗣鼐安寶\皋振建康\有翥君皋\攀逵俊浩\[斌貝]偉立志\正義明朝\繁榮順道

宜賓邱場鄉(原湖北黃州府孝感鄉湖廣入川遷入):世次字班行如下:元亨利貞信善。仁義禮智綿長。五倫克守古訓。世德自爾遐昌。(元亨利貞信善。仁義禮智詢良。橾本維遵古訓。恆傳世代典章。忠孝綱常興振。德澤裕後綿長。祥和自臻瑞慶。天申茀祿榮昌。) 

吳氏族譜3、貴州:

遵義市正安縣市坪鎮刀塘(含豬頭巖)共6000餘人吳氏苗寨:

世傳萬古,延漢承宗、太廷忠興

市坪刀塘苗族吳氏宗祠:

刀塘吳氏宗祠,建於光緒二十三年穀旦,距今約二百年左右,祠堂坐西向東,佔地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分上下殿,中間天井,內木結構(四列三間),外用青磚砌成圍牆,前面裝飾如牌坊樣,上書「吳氏宗祠」四字,大門用青石條拱門框:下殿兩邊是耳房,中間是過道,樓上是戲臺。

祠堂空地兩塊,祠堂門前一塊是院壩,約120平方米,祠堂南面一空地大約3畝空地,供全寨人集會、娛樂活動場所。

刀塘吳氏宗祠,是遵義市範圍內唯一的吳姓宗祠,歡迎各地吳姓族人常來做客!

遵義市務川縣:世傳萬古,延漢承宗、太廷忠興

遵義市湄潭縣黃家壩鎮:

正家天成克文學全鳳儀盛朝貞玉瑞

世代永昌基金聲聯雨順國音和諧於

延漢集孔子功議在棟湧多快須好省

社會佔榮光泰伯稱智德發祖應時錫

方香參恆現遠福行壽燦廷中九萬陽

詩書禁示長(共計八十個字)

金沙縣沙土鎮官田鄉:乾守汝金有,永懷宗國安,文明光盛世,德始應朝官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祿:寧毓俊美、傳禮家聲、經華遠用、澤贊中和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集修順受、明宗德宜、麟兆玉書、百瑞連坤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銘:振元定本、作述常遵、建阜維丕、茂協青松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雄:增開運會、恆展才謀、隆章錫慶、相佐鹹欽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千佑:有益成就、親賢安國、位育高厚、遇萃亨通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萬總:由斯懷德、治化榮昌、優極科品、善繼超群
  平塘縣克度鎮:泰伯-季札-?:起、國、茂、懷、永,開、學、定、洪、邦,宗、培、銘、毓、秀,正、治、裕、禎、祥
  餘慶縣:泰伯-季札-吳先春:新勝光奮起,金國朝大先,萬有洪作正,四代永興隆

黎平縣中潮鎮吳氏支系: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雄-尚泰93世吳伯政、顯榮、曰、宏、國、起、思、道、世、川、之、文、元、培、朝、家、昌、達。110世開始:承、繼、傳、仁、孝、聲、名、定、遠、揚、再、立、光、宗、志、宏、開、大、吉、祥、敦、倫、增、厚、澤、萬、代、慶、聯、芳。

麻江縣賢昌鎮吳氏支系:開、秀、光、春、和、興、暮、順、華、國、全、家、遠

黔西南晴隆縣光照鎮馬京村吳氏字派:

前定字派:宗守思君言目手志邦齡

續定字派:傳家維有山大事積德求地讀書

再續定字派:科學技術興國富民子孫世代永遠繼承

鎮遠縣大地鄉大峰巖、惠水縣水井灣、石阡縣(塘頭、高魁): 延陵堂吳廷甲【四川(今重慶涪陵)起祖】,吳三鳳(涪陵族祖),吳起龍(重慶遷入貴州鎮遠路臘起祖),字派:起默世聯宗玉(王字旁)仁國大宏其成家有慶至德本謙恭

吳氏族譜4、湖南 :

【渤海吳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為:(目前已到了「定」字輩)

廉讓開祥遠,友恭發慶長,亨嘉逢康泰,運會際明昌。

傳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從名永定,勳業振綱常。

繼先貴務本,耀祖重安邦,循法顯道哲,守信添誼良。

華藻蘊繁士,英才紹宗光,言功建樹偉,奇志賢聲揚。】

會同縣地靈鄉: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集修順受、明宗德宜、麟兆玉書、百瑞連坤

邵陽市長陽鋪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光\廷\應\一\承\亨\士\文\宗\登\主\靜\立\人\極\心\正\福\自\永

華容縣民吳一世祖秦皓公,字復初,是季札的八十三代孫,世居南京江寧府句容縣七戶橋打銅巷1402年,為避兵禍,公之長子易東、次子圖南、三子雨西、四子北江遷居華容。句民自埜公而下演派為:卜元孟志、建本從之,繼以火土金水木偏旁為派,在繼以士世家良、師年道長、時維丕作、名甲尚方

吳氏族譜5、廣西:

渤海吳姓廣西桂林市平樂縣二塘鎮謝家先鋒村分支字派(與以上渤海吳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部分相同):

廉讓開祥遠,友恭發慶長,亨嘉逢康泰,運會際明昌。

傳家宜忠厚,經邦在文章,德懋勳乃茂,望崇譽自芳。

傳下來的族譜上記載,此分支源自泰伯以下第96代,自第96代起據此排輩,族譜上最後的記載到的第26代即字輩在乾隆年間,但目前的排行是到了亨嘉逢康泰字輩。據此猜測,可能是族譜上的第26代之後再未補充記載,而後人在派完第40代「揚」字後又重新開始派了一輪,才到了現在的字輩。

吳氏族譜6、湖北 :

黃石志輔公後裔:顯一學啟文、錫洪相煥坤、著作高風遠、永興世則長、韻書承祖訓、禮讓肇家幫、唐宋文章盛、闡明進入商、孝室維息利、籣桂慶騰芳

當陽縣:泰伯-季子-?:字家遵道毅傳世尚文章
  陽新縣、紅安、大悟、黃陂吳萬七世系字輩:(吳榮一)玉培錫澤木、熙德紹基隆、茂績光高代、宏名萬世同。(吳榮二)士之大本、立行惟先、世守家法、福澤永綿四榮後裔繼:爰思宗子、秉正從中、永聯孝友、相慶時雍;1997年繼:弘揚祖志、長發其祥、寬厚仁義、商尚為方。
  黃梅大河吳炳武支系:炳福錦德鈞、元仲道世中、用天國應士、兆之本致知、明理希賢哲、修身慕善良、詩書攀桂蕊、忠孝永流芳。
  黃梅吳七一支系:熙堂銘淑楷、炳塾鑄洪材、丞育鈞源本、輝增錫汝梅。然圭鍾浚桂、燦聖錦沂桓、烈域鋒淳柘、焯坦銳濟槐。
  黃梅山南:宏萬利遙、協和攸思、元應呈祥、上達位列,文運開華國、忠義世名揚、光前啟裕後、懿德永遠長。
  黃梅吳河:德思伯志孟、時天國道中、正心光宗應、懋學仕宜崇、周邦新景遠、富壽兆長隆、昭代偉人起、恆茲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浩慶開先業、修和韶煜同、倫常展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友禎福集、熙康治理通、書香延世澤、華耀振興豐、信義符欽敬、親愛樂鹹雍、吉裕禧模範、紀綱訓芳朋。
  黃梅大洋廟口上:耀志榮大名、楚邦衍賢聲、盛德光先業、良謀裕後昆、詩書貽世澤、禮義啟宗庭、永遠篤和順、家園慶隆興。
  武穴市:世仁讓開業、存心定有天、家和長迪吉、毓慶懋承前、由斯方遂意、惟勤必遇緣、忠正培本厚、效作應常綿、善學增榮耀、謙恭繼祖賢、譜光明漢獻、良範啟宗聯。
  蘄春桐梓:本從至德、延及大升、箕求濟美、枝幹齊榮、詩禮裕後、忠恕存心、習善成性、克紹先型、獻身祖國、奮鬥雲程、金臺顯雋、藝苑揚聲、書香永振、進澤長新。
  蘄春大同南衝:三百千萬兆、廣德永泰興、廷幫宏紹應、達登明聖君、儒昌祿位盛、善大福基生。
  蘄春兩河口蟹子地:著作高風遠、永興世澤長、詩書承祖訓、禮讓紹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繼述昌,孝思惟錫類、蘭桂慶騰芳
  蘄春黃廠梅畈:道大宗國世德新、賢才尚承先祖恩、作述家修教一本、延陵萬代有餘馨。
  宣恩:再正通光昌勝秀、再正世鹹德、光宗必榮昌、文明學仕貴、宏景應開芳;再正通光昌勝秀、承繼先賢德、廷翰世澤長、嗣西中心振、萬代照明芳;再正通光昌勝秀、紹祖本源茂、敦倫景象昌、國朝隆上選、英秀定聯芳。
  鍾祥市:楚鳳貢起顯、可廷開作尚;本修學先廣、德明家定昌、繼宗傳承憲、崇道兆安邦;福澤奠業基、祖績震環宇、忠厚源遠長、世代葆康寧。
  黃陂祁家灣星火村:坦錫濟純良天人景運昌齊遵先世志家國慶禎祥
  漢陽:賢良方正克振家邦
  江夏::繼起定榮昌,祖德爭光大,--名--顯揚
  武漢:世家繼承泰...

吳氏族譜7、重慶:


  巫山縣廟宇鎮:泰伯-季子-大莊:朝元大學士人文國家興、揚名光祖德世代萬年青

吳氏族譜8、山東:


  淄川市棗強鎮:泰伯-季子-吳禹:永世宗興鳳廷化魁立志守本克承乃長、天寶晟輝千秋萬昌
  淄沂市:泰伯-季子-吳獻:獻化鳳良廷????明?一世殿治岐開昌運

泰安市樓德鎮西城前村:士欽修建言加師佔其燕

臨沂市郯城吳冶莊村

吳氏宗譜載,吳氏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自郯城縣吳蒲坦遷居城西南五裡處定居

元朝永慶,福興紹清,

士傳善繼,克富維宗,

開昌景太,志學佃庭,

加懷成瑞,敏慎培英,

吳氏族譜9、福建:


  安溪縣劍鬥鎮:泰伯-季子-?:時學延茂佐、志思世伊衡、伯仲及叔季、貽謀子孫承、文武允吉甫、萬邦為憲郷、光大列祖德、永昌厥後徵
  石獅市蚶江水頭鄉:泰伯-季子-吳仁甫-吳均德:繼.維.文.章.家.幫.吉.昌.永.錫.祚.允.祖.德.綿.長.垂.萬.世.以.重.光
晉江磁灶泰伯-季子-?-吳先舉13世吳福:公侯伯子卿平治慶家聲孝友孫謀遠詩書世澤宏22世吳鷹霄敦宗懷禮讓紹德尚廉貞大道涵仁厚心清鑑理明

三明市將樂縣光明村:民國己丑年重修族譜取名字輩:士興其世家道永昌恢宏先緒灡桂騰芳

克繩祖德繼述流光祥開厚福遠紹書香

吳氏族譜10、廣東:

潮州府潮陽縣河隴吳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統.[1] 

韶關市:泰伯-季子-?:崇德伯子彥有風、日萬以沁侍元隆、孟祖榮華文英顯、仲孫慎秀髮興重

吳氏族譜11、浙江:


  平陽市鶴溪鎮:泰伯-?-吳倫清:倫、元、文、廣、玉、天、茂、欽、存、宣、懷、振、秉、朝、永、有、起、大、正、可、成、家、昌、立、秀、華、美、體、尚、尊、仁、孝、昭、治、則、崇、守、安、敦
  仙居鶴:泰伯-吳翥-吳全智13世起:元宗仲茂賢智永昌承嘉衍慶繼世彌彰敦詩說禮桂秀蘭芳至德廣運拱立朝堂文經武緯數陳紀綱思高遠播侯甸要荒蠻夷率服萬國來王持盈保泰堅冰履霜

吳氏族譜12、江蘇:


  鹽城吳家河字輩:
  東門:文振登春榜安幫武備修承平黎庶福遠志秉千秋
  南門:文振金懷玉其祥瑞國家道宗巾永守全義吉長華
  西門:文振英才育儒林作棟梁朝廷忠孝著翰墨令名香
  鹽城新興場字輩:
  三裡半支:洪懷兆臣殿毓奇廷
  吳家堰支:天景佳振彥松元安漢樹
  鹽城青墩字輩
  一家廈:春保廷開文金玉大德茂
  北吳家墩:開魁佩士漢宗明遠乃守德昌祖承家訓
  射陽盤萬字輩:
長開文增景士必益琪功懷德善仁義季賢千家從龍元繼春竹
  林青宇承峰群傑華聖茂天松守維榕銘哲先祖志恆禮觀光中
  虞溪字輩:
昶顯洗遠夢之昌克道廷華大晉希尚惟以國從忠本立開文德賢良兆永興
  勤孝傳家久世澤承禮讓啟仁保信義富學耀先宗清和延祖緒聖教致善宏

吳氏族譜13、河南:

信陽光山磚橋吳大灣及斛山三座樓吳英支:先、致、禮、本、傳、家、寶、文、華、世、澤、長、大、恩、光、有、慶、道、德、永、維、祥

南陽,新野、唐河、鎮平、西峽、南召:從19世--109世從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吳漢先祖到吳志堯,吳志輔到吳道泰、吳廣祥、吳聰盼、吳永州、吳守卿到吳軍賞吳忠言、吳道欽道廣新祥,永守忠道

南陽鎮平、西峽、南召從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吳漢先祖到吳幫翰:邦元白永春,文玉其中應。天(日)世相成美,志(乾鴻)大廣朝廷,家祥長發富,時達顯才能。
  新縣沙窩集東吳家灣:泰伯-季子-吳少微-吳達甫:金佃傳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國寶、孝友理家珍、良善榮華久、仁義富貴興、祖賢宗恩遠、光前裕後昆
  新縣:泰伯-季子-?-吳國寶:春永維家式、榮華耀澤芳、瑞明從德載、培延定克長、正達安邦志、金玉立朝章、天賜必萬有、敦本應千祥

吳氏族譜14、安徽:

無為縣樊家灣:先祖吳廷翰(1491-1559),字嵩柏,號蘇原。明無為州人。現世次字班行如下:克振先緒、復輝昌大、膺錫嘉祥、恩榮世繼

靈璧縣尹集鎮三村村吳家:延陵堂,與徐州吳氏聯譜。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新迎裕慶善、禮順道恆彰;毓秀蘭華譜、聲名培樹昌;根深葉芳茂、延陵代增光。(其中「忠」為106世)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家譜國際修譜王丨三代不修譜視為不孝,培田吳氏120萬字的族譜打破譜界記錄
    清朝光緒32年的100多年族譜保存完整自吳氏先祖落戶培田
  • 吳氏家譜字輩,趕快收藏!
    江蘇·吳氏宗譜三十六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哈爾濱師範大學 (清)吳宗洛十一修清鹹豐元年(1851年)至德堂鉛印本三十六冊江蘇·吳氏族譜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吳瑞宗等修清光緒三年(1877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冊江蘇·吳氏族譜十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清)吳麗生纂清光緒十二年
  • 吳氏渤海堂簡介——吳氏文化
    吳氏的郡望眾多,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吳興、長沙、武昌、汝南、江浙等。   渤海郡:古郡海郡,位於渤海灣周圍的地區,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靜、青縣、滄州以及山東的樂陵、寧津、無棣以北的地區。古渤海郡的吳氏有幾支,有的是吳芮的後裔;有的是漢司徒吳雄的後裔。
  • 湖南吳氏輩派——吳氏文化
    註:《吳氏九修族譜》5卷首上下,吳顯祺主修,民國9年,讓德堂,木活字本,6冊。邵陽翰公裔派語:紹世承添共景木、學啟齊家助國興、通延璉海亮友連、朝上世大士啟開、文明運道盛德至、善賢良方正代。註:《吳氏七修族譜》17卷首上中下末上中下,延陵堂,木活字本3冊存卷首上中下。★湖南省湘潭吳氏一支家譜字派啟自大朝堂,傅家世德光,書林文國美,才學永隆昌。註:吳氏三修家譜,民國30年10卷,吳傅鍾等主修,渤海堂,10本。★湖南省望城吳氏一支家譜字派繼嘉道開,世澤中和,盛朝榮錫,佐定宏勳,光增詒翼,蔚啟人文。
  • 吳氏輩分一覽表、吳氏族譜大全!吳姓人都看看!
    註:該支吳氏遷自湖南宜章縣,始遷祖吳廣文兄弟為「廣」字輩。 ★浙江省東陽雞峰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堯舜文武、國幫忠正、孟仲季時、立恭守敬、惟用賢人、道為永盛。 註:自雞峰吳氏始祖吳尚愍兒子輩開始。★浙江義烏石溪吳氏一世祖及二世祖以下字派 石溪吳氏二世祖:曼家公、曼國公、曼邦公、曼山公、曼水公、曼田公。 石溪吳氏二世祖字派:初修字排:祖曼文添國,開輿榮來宣。三修字排:榮來宣庭瑞,寶錫昭家昌。五修字排:榮來宣廷瑞,寶序昭家昌,蕃茂盛世祥。
  • 吳姓遷徙史——吳氏文化
    平春侯吳盱生子名叫吳勝,族譜作「吳如勝」。吳盱去世後,吳勝嗣封為第2代平春侯。吳如勝在世時,創修吳氏族譜,這是歷史上最早修創的吳姓族譜,是吳姓族史上的一大盛舉。      譜載吳勝生有2子:長子吳允佐,次子吳允承。      吳漢的次子叫吳國,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被封為新蔡侯(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後裔繁衍不詳。
  • ●吳氏族譜大全!吳家人必看!
    《吳氏一家親》《吳氏頌歌》《吳氏子孫》吳氏會徽:形似梅花,象徽吳氏受始祖泰伯公發祥地在渤海郡梅花裹村。五片花瓣由五個吳字組成,寓意五大洲,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吳氏子孫心連心,手牽手,團結一致,同舟共濟。下聯典自明·吳伯宗,人稱「玉光劍氣,殆不可掩」五言通用宗祠楹聯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典用臺灣省臺南市吳氏大宗祠聯六言通用宗祠楹聯三讓兩家天下一劍萬世千秋上聯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吳氏族譜大全!吳家人必看!
    《吳氏一家親》《吳氏頌歌》《吳氏子孫》吳氏會徽:形似梅花,象徽吳氏受始祖泰伯公發祥地在渤海郡梅花裹村。五片花瓣由五個吳字組成,寓意五大洲,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吳氏子孫心連心,手牽手,團結一致,同舟共濟。下聯典自明·吳伯宗,人稱「玉光劍氣,殆不可掩」五言通用宗祠楹聯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典用臺灣省臺南市吳氏大宗祠聯六言通用宗祠楹聯三讓兩家天下一劍萬世千秋上聯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四川廣安吳氏尋根成功,認祖歸宗美夢成真!
    之前也未接觸過任何吳氏家譜,父輩也未留下任何族譜之類的東西。準確的說先祖情況我什麼都不知道。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2016年廣安吳氏在濃溪吳家寨組織的清明會,看到了與自家有關的族譜,開始知道我們家族有一個名人,名叫吳伯通。四年來,本人全力整理吳氏家譜並收集吳伯通的相關資料。在這過程中,始終有一個問題懸而未決,我支吳氏元末入川從哪裡來?
  • 福建吳氏支系源流
    吳衝一是為饒平高堂吳氏始祖。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總的來說,今日居住潮汕的吳氏,基本上是這兩派遷居者的後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閩始祖吳祭派下。正如南澳吳氏族譜的編纂者在序言中所說:「雖則來回不同,遲早有異,然則三江殊流,會出於九河,終歸蒼海。」皆屬開閩始祖吳祭之後。
  • 吳氏大宗祠
    從前祠堂的門廳、走廊和大廳中懸掛數以百計的匾額,昭示著吳氏宗族在科舉、職官、孝悌和懿行等方面的代表人物。南雄珠璣巷吳氏大宗祠廣東省南雄市珠璣古巷的吳氏大宗祠奠基於2004年7月24日,來自港、澳、廣東各地及外省吳氏宗親共400多人,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2005年元月開工,2006年12月竣工。
  • 吳氏渤海堂與延陵堂胡區別
    中國人歷來敬天法祖,對祖先與發祥地有著強烈的崇敬,與歸屬感,對本家族的"郡望"從不敢以忘,不論遷徙到哪裡,子孫後代永遠都記著本宗族的先人發祥於何處,自己的根在何處,所以郡望是家族文化一個重要的標誌。吳氏的郡望眾多,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吳興、長沙、武昌、汝南、江浙等。
  • 吳氏名人你知道多少?吳氏後裔 名人輩 青史輝煌!
    天下吳氏網 投稿須知       《天下吳氏》網 由中國報導魅力城鄉主編吳蜀豐創辦,是中英文域名合法註冊的網站,堅持以傳承吳文化為己任,弘揚至德精神為宗旨,在吳氏宗親組織中堅持不站隊,以傳遞正能量為主旋律,堅持正確﹑客觀﹑公正的輿論導向。
  • 吳氏尋根:百裡路程走了百年時光
    在金坑村堂侄吳金添家裡,伴著淡淡的茶水香,吳烏金等人捧著泛黃的族譜認真閱讀、拍照,還相互講述著長輩口傳下來的信息。族譜的記載輔以雙方的描述,使祖輩的脈絡清晰了起來。定居龍海後,吳烏金的奶奶曾經回老家省親,返回時遭遇老家人搶劫,一氣之下,老人不讓孩子們回老家認親,就這樣,在外打拼的吳氏三兄弟與故鄉中斷了聯繫。吳氏三兄弟離世後,吳烏金兄弟及其堂兄弟們都有個心願,要把中斷的血脈親情再給續上。
  • 晉江吳氏的來源
    (二)、梅溪(磁灶)始祖先舉公,但據東吳(洛溪)450年前原舊譜稱先舉為篤公,江琦族譜亦記載同樣說法。因磁灶吳氏舊族譜遭焚,僅存舊神主一身,書曰「三十七致政、號先舉。」先舉與篤是否同一人,待考證。磁灶由黃龍分支,則是史實。先舉公宋季元初人,生二子,長觀者、次觀用。觀者傳現磁灶吳氏,觀用分居漳州雲霄詔安等地,稱雲霄公。
  • 重慶市奉節縣吐祥鎮分支六十字派——吳氏文化
    據史料載:吳氏宗族修譜源遠流長,早在東漢時,灌陽侯吳如勝,始創吳姓族譜上進,漢桓帝御覽後,拍案叫絕,贊曰:「賢哉吳泰伯,慶澤彌流長」。於是立吳如勝次子允承為奉祀侯,永主持蘇州吳泰伯廟祀,世人謂之春重道。至清代以後,修譜更加發達,認為修家譜是人生的三件大事之一。也是宗族的頭等大事。 字派(俗稱班輩)又名字輩譜、宗派、派序、行第。
  • 慶賀老田吳氏大宗祠上梁大吉後續
    如何重塑老田的精神堡壘、傳遞老田的文化魅力,是所有老田村民、吳氏宗親及社會賢達的共同訴求。我們真誠期待通過此次吳氏宗祠上梁大典活動,加強與大家的溝通互動,也由衷希望大家能為老田吳氏宗祠的復建添磚加瓦,一如既往地為老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獻計獻策,使老田吳氏大宗祠早日竣工落成,讓老田光復往日榮耀、再現盛世輝煌!下面我提議,大家共同舉杯,祝吳氏大宗祠上梁大典取得圓滿成功!
  • 吳姓族譜
    淵源   姬姓名人   吳承恩、吳伯雄、吳學謙、吳邦國、吳官正郡望   延陵郡、濮陽郡、陳留郡、渤海郡勝跡   蘇州吳泰伯墓文獻   吳氏大族譜主要分布   廣東,福建,廣西,江蘇,貴州起源源流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複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
  • 至德三讓,延陵吳氏
    因而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孔子的贊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三讓至德,開發江南,成就周天下和吳國。吳氏家訓廣東河源地區司前吳氏:至德家訓傳百年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吳氏家訓八則《吳氏族譜》載:一厚倫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難,
  • 吳氏家族簡介
    據《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民族志》(91年徵求意見稿)和部分族譜記載,今靖州的苗族吳姓都是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直接或經貴州等地轉遷來的。此外,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壯族、白族等,都有吳氏族人分布。據史籍《皇朝通志》記載,在滿州旗分內的高麗人中有吳氏。民國《奉天通志》也記載有吳那海,是高麗吳氏,歸旗,居海州地方。朝鮮族吳氏許多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到高麗族後形成的。除苗族外,我國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吳氏,他們大多屬於少數民族改用、借用漢姓「吳」而成,與姬姓吳氏沒有血緣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