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最大的誤解就是:感覺上你吃了多少和你到底吃了多少,中間其實差了整個星河。如果你還用「個」,「碗」,塊這些量詞去形容你的食物,很容易忽視自己多攝入的熱量。
一塊蛋糕,一包薯片,吃完還是覺得餓,看起來小熱量可不小,輕輕鬆鬆攝入你當日可攝入能量值的三分之一,不管飽還發胖,真的不值當。
因此,我希望大家都把減肥當做項目來做;那每個人都是自己身體的項目經理,項目必須有kpi,項目進度也要心中有數,這個數叫做卡路裡,很多人都聽過它,但都沒用好它,什麼食物該不該吃,卡路裡說了算。
很多寶寶都被燃燒你的卡路裡洗腦,也沒搞清楚卡路裡究竟是啥玩意。
和瓦是電的單位一樣,卡路裡,是一種熱量的計量單位。日常生活中,大家最常用的就是千焦或者千卡。因為熱量的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及中國法定計量單位為焦耳,所以我們在食品包裝袋上最容易看見KJ這樣的熱量計算單位,但日常還是推薦大家用千卡來計算比較方便。
大家主要記住一個換算公式:1大卡=1千卡=4.182千焦耳。
這樣在你們決定要不要把零食帶回家的時候,可以自己事先用包裝袋去換算一下能量值。看一下自己囊中羞澀的可支配攝入能量值,買這種零食會不會覺得過於奢侈?
減肥貫穿始終,都是一個公式,瘦=能量消耗-能量攝入>0
這個公式呢,科學家將其稱為熱力學法則。
熱力學法則相似於我們高中物理學習過的能量守恆定律,也是我們現在所有減肥方法的唯一的根源定律:消耗比攝入更多的能量。
這是來源於一項瑞士的研究,54名肥胖者每天攝入能量被控制在1100大卡之內,並且還有不同食物來源和吃飯時間等不同變量的參考組,結論是體重減輕只和攝入能量的多少有關,和具體吃什麼沒有太大關係。
所以,判斷減肥方法靠不靠譜,直接想像符合熱力學法則即可,什麼通經絡躺著幾個動作就能瘦,我也想啊,但科學它不允許啊。
減輕體重的唯一的,唯一的,唯一的正道就是選擇熱量低營養高的食物減少能量攝入,或者消耗更多的能量。
然而,真香真相是僅有1/3減肥中的人在嘗試這一推薦減肥方法――少食多動,而它正是體重減輕的根本。
另外呢,根據體型的不同,我們身體需要的熱量也不同,
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推薦平均攝入熱量值為2000大卡左右。減肥每日最低也不能低於800大卡。要不會影響新陳代謝和免疫力。
我們平常攝入主要有四種營養來源:
1g碳水有4千卡熱量;
1克脂肪含能量9千卡;
1克蛋白質含能量4千卡;
最後一種大家一定會驚訝,1g酒精含熱量7千卡,所以減肥一定要戒掉酒精,從熱量角度來說,喝酒和喝油沒什麼區別。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男性吃飯一般也不吃零食還容易發胖的原因。
所以飲食一定做好記錄,做飯兩勺油就多出一百大卡,50克的蛋糕只吃三口,就會多出兩百大卡的熱量,由此可見,記錄飲食對於減肥事業的重要。
減肥期間,我們的嘴巴就像一個守門員,從嘴巴進入的食物一定要先登記一下,減肥是一個過程控制的項目,最重要的是每天做好能量差,很多小可愛肯定會問了,那減肥太難了,一口零食都不能吃了嗎?
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不管你吃的是蛋糕薯片冰淇淋,還是沙拉雞胸大紅薯,只要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的熱量,就一定會瘦。
因此,減肥要有全局觀,如果當天想吃零食,可以少吃幾口,在保證總體能量不超標的情況下是可以吃的,或者在高強度運動後可以獎勵自己一下。主要的還是一個度的問題。
減肥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到底吃下去多少,一定要有每天學會用卡路裡計算出來。
公式如下:
一般男性的基礎代謝比女性偏高一點點,因為男性的肌肉量比女性多。女性基礎熱量值在1200-1400大卡之間,男性在1400-1600大卡之間。
更為簡單的算法就是體重斤數乘以9或者10,但是即使減肥期間也必須攝入1200卡路裡的熱量。
據有關數據表明,一個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攝取1800~1900卡路裡的熱量,如果想減肥,也需要每天至少攝取1200卡路裡的熱量。
也就是說平均每餐要攝入熱量為600-650卡的食物,用食物來舉例,就相當於一個蛋糕,15個水餃,兩張餅;
你也可以選擇:炒菜,三菜一湯還能加半碗米飯,還能來點餐後水果;
如果是清湯火鍋,就等於50克肥牛,蔬菜不限量,外加蝦滑和半個燒餅。
這樣算下來,感覺凡是在外面吃的每一餐都超量好多。
炒麵1碗 600大卡
餛飩 1碗 560大卡
方便麵 1包 100g 470大卡
薯片一包100g 550大卡
量化自己的飲食和運動,一切用數字說話,是減肥極為重要的一步;對食物熱量敏感以後,在只攝入健康食物的前提下,保持睡前可控的飢餓感,基本都能保持一個緊實的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