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鳴山有個木工師傅,做工精湛技藝超群,且為人樸實和氣,極受同行敬重和顧主推崇。不論誰家建房造具,都願請他承做,人們都稱他「鳴山大木匠」。久之,反到沒人知道他的真名實姓。
一個夏天,他給月牙泉附近一家事主做完木活。背著工具袋回家的途中,路過鳴沙山下感到有些悶倦,便倒身樹蔭下,頭枕工具袋甜睡了。
忽然,有個小和尚推醒他說:「老師傅,請去寺院做點小活。」他問在什麼地方?小和尚指著前面說:「不遠,請隨我來。」說著替他背起工具袋在前引路,木匠跟著翻過小沙梁,來到月牙泉邊,小和尚把一截瓜秧似的東西撇入泉中,泉水頓向左右分開,閃出一條旱道,他倆步道而行,不一會,來到一座廟前,山門上高懸金字藍匾,上寫「西天雷音寺」五個大字,遒媚勁健,渾然一體。走進山門,只見殿宇雄偉壯麗,廡廊金碧輝煌,深黯森嚴,使人肅然起敬。穿廊過道,來在一所小院,禪堂內清雅幽靜,打坐一位長老,長眉灼目、慈祥和善。見木匠起身合掌,讓坐之後,由小和尚獻茶。木匠呷了一口,只覺得清香得馥腮,冰涼沁心,遂一氣喝完,深感清爽舒適。
長老笑了笑說:「大師工藝造詣很高,製做精巧,特命頑徒請來做點小活,增輝敝剎。」木匠欠身道謝:「不敢,不敢,願聽驅使,為寶剎功德。」長老合掌稱善。遂引木匠來至殿後空場,見有大量本料坯材,碼得整整齊齊。長老指地上的四截木材說:「這是預製的鐘樓明柱,請看如何?」木匠細心打量一番,又望望殿宇結構,沉思良久,方說:「果真是鐘樓柱子,就有點粗?」長老豁然大笑:「好!好!不槐是位名匠,頗具匠心。就請大師修理修理」回頭對小和尚說:「好好伺侯大師。」又對木匠說:「我還有點要事,失陪了。」合掌欠身而去。
木匠用心刨推,覺得木質堅韌,製做費勁,直到日落天黑,方才推好。小和尚說他師父因事外出,不再過目,只要木匠說好就行。
木匠臨走時,小和尚把鋸末競往工具袋裡裝,說是工資報酬。木匠心想:「我本不收工錢,只是這齣家人太小氣,忙攔著說:「不必,不必,這點小活,算我做個功德。」小和尚說:「那咋行?我師傅說:「只要老師傅肯來,就是最大的功德」,要我好好謝勞你,說著又往袋裡裝。木匠有點不舒服,心裡說:「這算什麼謝勞?鋸末,我家裡多的是」。提起工具袋說:「夠了,夠了。」隨把工具往裡裝。小和尚說:「這就虧待你了。」幫著把工具袋搭在木匠的肩上,送出山門說:「老師傅順著來路去吧!我還要打掃佛堂,恕不遠送了。」合掌打躬,回身關上山門。
木匠無可奈何地回身便走,只覺身上沉甸甸的,便把鋸末倒掉了些。走不幾步,還覺得力不可支,生氣的說:「這倒黴貨,累死我了。」掏出工具,倒提工具袋抖了兩下,心想:「留一點,回家好給老伴交待。」突然惡浪滾滾,迎面湧。未及驚叫,又覺背後有人猛推一把,不由栽倒在地。「哇」的一聲,睜大眼睛,原來風吹樹葉作響,驚醒了大夢。望望天色,己經黑下來了。回想夢中情景,歷歷在目,深感奇異。忙翻身提起工具袋,伸手探摸,只覺硬硬如砂粒,掏出一看,「啊!」黃鐙鐙,亮晶晶「原來是金子」木匠喜出望外。忙脫下衣裳,鋪在地上,倒提工具袋,小心翼翼地抖了又抖,抖出不少黃拉拉的金粒。收攏一起,足有一捧,後悔半路上不該倒掉。猛又清省:「夠多的了,還心不足?」
回家後和老伴合計,覺得老倆口無兒無女,一年的木工收入,足夠生計,要這多的黃金何用?不如在月牙泉修座寺廟,做個功德,他一面用實物向鄉親們宣傳「月牙泉底下是西天雷音寺。」一面回憶夢境,構繪圖樣,用所有的黃金,在小泉灣仿修了一座寺院,雖沒夢境那樣宏偉壯麗,但大致相同。為了區別於夢中仙境,起名叫 「小雷音寺」。一時,「月牙泉是西天雷音寺」的神話傳開了。小雷音寺的香火也隨之鼎盛起來。
不知經過了多少年代,小雷音寺被流沙湮沒了。鄉親們遂在月牙泉南岸修起一灣廟群,代替了「小雷音寺」的香火。但這段神奇的故事,一致在敦煌民間流傳。
圖文來源於網絡
駝行網,一群為品質正在死磕到底的小夥伴
絲綢之路沿線景點購票請上駝行網
一網全搞定
www.tuoxingwang.com
寶寶們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話,或想吃的,想玩的,在下面給我留言哦!暢所欲言!
你們真的不想來嘮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