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敦煌】千年一夢 大敦煌

2021-02-20 敦煌智慧旅遊官方

  敦煌,像夢一般的存在,卻又那麼真實。每個愛敦煌的人兒都對敦煌有著獨特的感情,它是那麼神聖,那麼端莊,小編給大家分享這篇不需要理由來說服自己去的地方,帶大家夢回千年大敦煌。

  於我而言,敦煌,是個不需要理由來說服自己去的地方。好比夢想,就從來不需要理由。

  沒來這裡之前,我一直在想像。想像著王道士發現卻沒能完好保護的藏經洞;想像著曼舒廣袖的飛天在飄帶與衣裙中凌空上演的愛情傳說;想像著狂沙中的孤煙落日以及風中飄零的駝鈴聲;想像著散落在拈花微笑的大佛肩頭紛飛的凌亂花瓣。

  敦煌,這個有著厚重文化氣息名字的地方,就像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一頭扎進歷史的漫漫黃沙,另一頭伸入每個人的夢想。關河冷落,大漠孤煙,千百年來,穿過歷史的走廊,敦煌在肆虐的狂沙中站出了自己獨有的姿態,堅強,神秘,不嫵媚奔放,卻吸引著無數人想要靠近。走近它,依稀能聽見輝煌與失落交織的文化音符,窺視到歷史與現實疊加的璀璨星空;循著它,我們便走進了一方靈魂與美學集結的心靈聖地,一處厚重與靈動交融的藝術殿堂,一個欲望與信仰輝映的精神家園,一場醉了千年也不願醒來的大夢。

  有人說,敦煌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精神坐標,一處文化高地。因為銘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記憶,敦煌幾乎成了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背起的行囊,裝載著太多的問題,千裡迢迢,來敦煌尋找著答案。45000平方米的壁畫,2000尊雕像,單單是這些數字,就會在心中留下一個迷,迷惑在那遙遠的地方,在那遙遠歷史長流中,會留下怎樣的一個敦煌。

  夢之絢爛


  敦煌的刻石文化歷史悠久,成果輝煌。自樂尊和尚雲遊到敦煌,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裡是佛光寶地,並於前秦建元二年在鳴沙山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之後,敦煌的刻石文化從此綿延不絕、常盛不衰。大到莫高窟的開鑿,小到每塊石碑的雕琢,無不體現出敦煌刻石文化的燦爛輝煌和藝術魅力。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這裡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368年)基本結束,其間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使莫高窟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的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石刻、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係、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是人類少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1900年王道士在莫高窟偶然發現了藏經洞,洞裡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蘊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敦煌城內最引人注目的石雕當屬位於市中心的反彈琵琶城標,這尊飛天雕塑,體態豐腴,琵琶置於背後,飄飄欲仙,每天迎來送往,見證著敦煌城的時代變遷。仰望飛天那優美的舞姿,你會為生活在飛天的故鄉而欣慰自豪。

  當你漫步在筆直寬敞的敦月公路上,綿延不絕的鳴沙山近在眼前,為使這條景色優美的風景路更具敦煌文化氣息,敦煌市園林局搜集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學者及書畫名家在敦煌的題詞44幅,雕刻在44塊奇石上,並將這些奇石星羅棋布地安放在了敦月路上,使中外遊客在這條路上領略敦煌美景的同時,還可以慢慢欣賞名家的詩詞書法刻石藝術。

  當遊客在敦煌沙州樂園遊玩時,會不經意地發現這裡處處樹立著一塊塊刻有中英兩種文字的刻石。這些刻石是2003年熱心的小野晉也先生為增進中日友好關係,利用他在日本民間募集的資金所刻。安放在沙州樂園的刻石共有50餘塊,內容以中日古代詩詞、名言、警句、格言為主。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等內容,勉力廣大青少年立志學習、發奮成才,這些刻石在敦煌沙州樂園已成為一大景觀,受到敦煌人民深切的關注。

  敦煌城標,以及敦煌沙州夜市的嫦娥奔月雕塑,矗立在月牙泉旁的「天下第一泉」的刻石等等都是人們爭先拍照留念的標誌性刻石傑作,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敦煌刻石散布於敦煌的各個旅遊景點,散布於敦煌城的大街小巷,從多側面多角度展現著敦煌燦爛的文化和久遠的歷史。

  夢之神秘

  歷來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在鳴沙山中,卻能看到沙漠與清泉相伴為鄰的奇景,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有人說,月牙泉像一位絕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麗、多情;有人說,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神秘、溫柔、誘人;有人說,月牙泉是一牙白蘭瓜——碧綠、甘甜、晶瑩。其實,月牙泉,最像是初五的一彎新月,落在黃沙裡。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暴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

  月牙泉內遊魚成群,岸邊綠草如茵。據傳魚稱 「 鐵背魚 」 ,能醫治疑難雜病;草名 「七星草」,有催生壯陽作用。據說,吃了魚和草,可以長生不老。因之,月牙泉又稱為「藥泉」。

  月牙泉邊,白楊亨享玉立,垂柳舞帶飄絲,沙棗花香氣襲人,叢叢蘆葦搖曳,對對野鳥飛翔,風景如詩如畫。泉南岸臺地上原建有娘娘殿、龍王宮、藥王洞、玉泉樓、雷音寺等雕梁畫棟、勾心鬥角的大片古建築群。月牙泉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漢《辛氏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幹躇。又山之陽有一泉,雲是沙井,綿歷千古,沙不填之。」這裡所記「沙井」便指今日月牙泉。自此之後,關於月牙泉的記載便屢見史籍,並與鳴沙山緊密地連在一起。唐《元和郡縣誌》載:「 鳴沙山有一泉水,名日沙井,綿歷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月牙泉,東西長 300 餘米,南北寬 50 餘米,泉形酷似月牙,四周是高聳的沙山。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過去,人們難解大自然的奧秘,卻以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優美的神話傳說來解釋自然現象。相傳很久以前,敦煌一帶是一望無際的大戈壁,沒有鳴沙山,更沒有月牙泉,有一年這裡大旱,樹木莊稼都枯死了,人們乾渴難忍,大放悲聲。美麗善良的白雲仙子路過這裡,聽到人們撕心裂肺的哭聲,心如針刺,傷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淚珠。淚珠落地化為清泉,解救了人們乾渴的災難。為了感恩戴德,人們修了一座廟宇供奉白雲仙子。這樣,便惹惱了神沙觀裡的神沙大仙,他抓把黃沙一揚,化作沙山想填埋清泉,趕走奪他香火的白雲仙子。白雲仙子道行淺,鬥不過神沙大仙,便來到九天找嫦娥,借月亮與神沙大仙鬥法。這天正好是初五。白雲仙子借來一彎新月,放在沙山中間化為清冽瑩澈的月牙泉,供人們飲水澆田。神沙大仙又使出妖法,去填月牙泉,嫦娥知曉後,非常生氣,譴責神沙大仙蠻橫無理,欺人太甚,輕輕將衣袖一拂,大風頓生,把填泉的流沙吹上山頂。氣得神沙大仙吼聲如雷,沙山因此而鳴響。

  關於月牙泉、鳴沙山的形成,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裡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裡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善男信女都在寺裡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灑聖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傳聖水,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大聲挑戰,要與住持方丈鬥法比高低。只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聖水卻安然無恙,還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但任憑妖術多大,碗內始終不進一顆沙粒。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聖水碗還是安然如故。術士無奈,只好悻悻離去。剛走了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聖水半邊傾斜變化成一彎清泉,術士變成一灘黑色頑石。原來這碗聖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故稱「聖水」。由於外道術士作孽殘害生靈,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湧,形成了月牙泉。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

月牙泉,鳴沙山,就這樣,廝守了千年。

  夢之浪漫


  以敦煌為題材的文化藝術作品不在少數,在很多人眼中,敦煌是一部叫《敦煌》紀錄片,是一部叫《絲路花雨》的歌舞劇,在我眼中,敦煌是一首詩: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且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贖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這首《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是西部民歌歌王王洛賓先生寫給遺物葬在敦煌鳴沙山的三毛的歌。後人再去深究二人之間是在錯誤的時間來不及相守的忘年愛情,亦或是惺惺相惜彼此欣賞的友情,都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之間的相知,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浪漫——人生長行寂寥,賞心悅目卻少,有人終其一生也只是為了等待一個人,一聲喚。

  也許,在這漫天的黃沙中,在這厚重的雲朵下,世俗的感情,已經不足以形容三毛的愛,對荷西也好,對王洛賓也罷,當她匍匐在彌勒菩薩巨大的塑像前,對菩薩說「敦煌百姓在古老的傳說和信仰裡認為,只有住在兜率天宮裡的你——『下生人間』,天下才能太平,是不是?」的時候,當她說出「要是有那麼一天,我活著不能回來,灰也是要回來的。這也是我埋骨的地方」的時候,這個一直流浪著的女子,將她對世間所有的感情,都埋葬在了這片沒有花朵的荒原。安放三毛魂靈的日月潭和月牙泉,閃動著美麗如佛的靈光,這清純的靈光照著一個美麗如佛的靈魂。從此,陪伴著她的,是絲綢之路的繁華,是佛國淨地的瑰麗,是邊關冷月的悽清,是大漠孤煙的悲愴。起起伏伏的滄桑,沙漠蜃景的縹緲,隨著鳴沙山與月牙泉,與她一起世代廝守著浪漫。

  是的,浪漫。這個荒涼,神秘的地域,留給人的是一段不摻雜任何欲望的浪漫,如一段悠遠的風鈴聲,於風中叮叮咚咚地淡入淡出,蜿蜒划過青蔥歲月,走過歲歲年年。不變的,是夢中永恆的漫天黃沙,沙的盡頭,有飛天搖曳地飄過。一幕幕風景交織幻化;色彩,讓夢境輝煌而熱烈!

點擊左下角,直接進入搶

相關焦點

  • 電影《敦煌不了情》舉行首映禮 將於1月23日全國賀歲
    中國蘭州網1月19日消息 1月18日,中國首部西部愛情影片《敦煌不了情》在敦煌大劇院舉行首映禮,1000多人現場觀看了這部經典影片。  《敦煌不了情》是由著名導演郭宜林執導,香港演員林保怡和俄羅斯演員夢麗領銜主演,「老戲骨」魯園參演的以敦煌元素為主的愛情影片,將於1月23日全國賀歲。  首映禮見面會上,精緻的畫面,感人的劇情讓看完電影的嘉賓、觀眾連連稱讚,觀眾表示「很久沒有看到如此震撼的作品了,特別是許多畫面在敦煌各大景點以及文博會場館取景,格外具有親切感」。
  • 敦煌舞炫起「敦煌風」
    近日,一段敦煌中學學生在課間操時間跳敦煌舞的視頻走紅網絡,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報導,短短幾天時間網絡傳播近萬條,各大抖音帳號點擊量破2億,點讚量超過250萬,好多知名網站編導記者還專門來到敦煌中學,對敦煌舞進行實地拍攝。愛奇藝《登場了!
  • 敦煌研究院攜「大盛敦煌藝術大展」進駐中華世紀壇
    「大盛敦煌藝術大展」外景 大盛敦煌藝術大展發布會暨開幕式 此次大展是基於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成果的綜合性展覽,通過現代科技與文化藝術的深入融合,讓千裡之外的敦煌石窟多維地呈現在中華世紀壇,為大眾提供一場可沉浸體驗的敦煌文化藝術盛宴
  • 【美景敦煌】敦煌雅丹魔鬼城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俗稱敦煌雅丹魔鬼城,距離敦煌市區180公裡,位於玉門關西北邊,景區分南北兩區,東西長約25公裡,南北寬約13
  • 「敦煌女兒」樊錦詩:別樣人生「莫高」情
    為此,有人說她崇洋媚外,也有人告她的狀,說和日本人合作中讓日本人把我們的東西拿走了……是時間讓一切水落石出,也是時間證明了:這種國際合作之路使敦煌研究院與世界平等對話成為現實。  這一次,和樊錦詩一道去日本的是保護所所長蘇伯民,此行的目的是與合作了多年的東京藝大就人才培養做進一步洽談。
  • 敦煌》音樂專場,大師級音樂家譚盾助陣敦煌探索團
    敦煌研究院一直致力於復原敦煌壁畫樂器,一批最新仿製的樂器就在陳列中心展示。敦煌探索團在這裡近距離觸摸到了最新仿製的敦煌古樂器。敦煌音樂愛好者柳青瑤,手持一把精美的琵琶為敦煌探索團彈奏了一曲悠揚婉轉的琵琶曲。
  • 紀錄片《敦煌》05集:敦煌彩塑
    一個地名,往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寄予了人們的美好期盼「敦煌」,就是這樣一個地名 敦煌作為亞洲的心臟地帶,曾是古代中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國、古印度、古希臘、中亞文明四種古老的旋律,在這裡匯成千古絕唱。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開了這個沉睡千年的藏經洞,然而敦煌附近的官紳和士大夫們沒人對這些經書感興趣,有些官僚甚至認為這些古代寫經的書法還不如自己寫得好。即使是當時的甘肅學政葉昌熾和敦煌縣長汪宗翰這樣的讀書人,隔敦煌都很近,但由於沒有實地考察的意識,也與這次大發現失之交臂。而相比之下,匈牙利人斯坦因卻不遠萬裡,苦等數月,終於劫得寶藏。
  • 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還是那千年一夢,曠古爍今的莫高窟?敦煌石窟中的雕塑、繪畫藝術為世人帶來莫大的震撼敦煌石窟中記錄下的歷史、文化故事更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了解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敦煌研究院在抖音上進行了一場直播在趙聲良院長的循循引領下十數萬網友對敦煌研究院下屬一院六窟中進行了一場對千年來的文化與歷史的探險
  • 數字敦煌與樊錦詩
    屆時,作為敦煌壁畫數位化成果的高保真複製品57幅、莫高窟三窟原大複製洞窟18件、莫高窟藏金洞經卷7件、塑像2身將用於此次展覽。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聘教授樊錦詩將在開幕式上致辭。作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教授一直都是「數字敦煌」的積極提倡者和領導者。本文將就「數字敦煌」與樊錦詩的關係進行介紹。
  • 在敦煌——關於敦煌的旅行建議
    除了常規參觀外,如果是專業團,即如果是研究者、特殊嘉賓的話,可以看到的洞窟更多些。但需要介紹信等等相關手續。莫高窟現在常開的、做在指示牌上的洞窟有96窟(九層塔,裡面是金面大佛)、130窟(和96窟類似的大佛像,很多照片上都有的那個青面大佛)、148窟(盛唐,釋迦牟尼涅磐,棺材型窟),其他中小型洞窟隨機。有些特別珍貴、需要保護的洞窟現在已劃為特窟,要另外收費。
  • 讓歪果仁也看得懂敦煌!數字敦煌英文版上線,全球共享敦煌石窟!
    這是敦煌研究院繼2016年發布「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之後,進一步開創性地推進數字資源全球共享模式。為將敦煌石窟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完整保存下來,永久地留給子孫後代,敦煌研究院於近年提出「數字敦煌」項目概念。數字敦煌體系包含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系統和數字敦煌資源庫三個組成部分。
  • 天下中文 | 徐可:大敦煌
    大敦煌徐   可 一   從蘭州出發,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過武威、張掖、嘉峪關,最後到達敦煌,凡一千一百餘公裡。  敦煌是我們這趟旅行的終點,也是旅行的重點。一路西域風光,滄桑雄渾,美不勝收,而敦煌則達到頂點。仿佛一條飄逸的絲綢,綴滿了珍貴的珠寶,敦煌無疑是其中最大最亮的一顆;仿佛一部恢宏的交響樂,前面所有的名勝都是序曲、是鋪墊,敦煌才是最激動人心的樂章;仿佛一部厚重的大書,前面的是序言、是引子,敦煌才是博大精深的正文。這一路的風景,仿佛只是為了烘託敦煌,如眾星拱月一般。
  • 大敦煌的飛天傳說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名稱由來敦煌飛天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中國獨有的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
  • 敦煌夜市風情美
    在小吃廣場溫馨的雅屋,你可品嘗到臊子麵、漿水面、撥疙瘩、釀皮子、羊肉燜餅等「敦煌民間十大名小吃」,感受敦煌美食的濃濃鄉情。在夜市上還有傳歌獻藝的民間藝人,給你帶來原汁原味的藝術享受。引人垂涎的新疆烤羊肉,使夜市的空氣中彌散著悠悠的香氣。盛夏時節,敦煌麗日藍天,綠意盎然,白天炎熱,早晚涼爽。
  • 敦煌
    有一段時間亂七八糟的看了不少跟敦煌有關的東西。
  • 大敦煌奏響「絲路交響曲」
    酒泉市大力發展路衍經濟,通過旅遊公路建設,將沿線旅遊資源串起來,進行一體化打造,形成全市乃至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對實現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具有重要意義。圖為今年3月25日,施工人員正在加緊建設敦當高速公路隧道項目。
  • 世界級敦煌展降臨大上海:以敦煌精神築起文化聯合國
    在那道金光的召喚,與我30多年來的藝術和人生的思考,策劃此次「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展覽是總結也是開端新生。」—「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策展人跨文化藝術家米丘 2018年4月28日,跨文化跨時代展覽——「絲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覽於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正式開幕。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在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北壁有墨書題記《莫高窟記》,其中與樂僔開窟有關的文字記載與《李君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略有差別:「右在州東南廿五裡三危山西,秦建元之世,有沙門樂僔,杖錫西遊至此,巡禮其山,見金光如千佛之狀,遂□(架)空□巖,大造龕像。次有法良禪師東來,多諸神異,復於僔師龕側,又造一龕。伽藍之□,肇於二僧。」這兩段文字的主要區別,是樂僔開窟的數量和他是否造像的問題。
  •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口火熱開幕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首日 市民遊客眾多 人民網海南頻道枉源 攝人民網海口12月10日電(枉源) 12月10日,作為2020年海南歡樂節的主要活動之一的「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南省博物館火熱開幕。
  • 敦煌是什麼
    所有圖片,截圖自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工程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htm正在進行中的敦煌石窟壁畫數位化,首先是為了搶救敦煌石窟珍貴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實地保存,同時為敦煌學研究提供準確詳細的信息資料,並可製作虛擬洞窟供遊客欣賞參觀,為緩解石窟開發的壓力,保護壁畫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