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歪果仁也看得懂敦煌!數字敦煌英文版上線,全球共享敦煌石窟!

2021-02-19 甘肅發布

9月20日下午,「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全球上線。這是敦煌研究院繼2016年發布「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之後,進一步開創性地推進數字資源全球共享模式。

為將敦煌石窟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完整保存下來,永久地留給子孫後代,敦煌研究院於近年提出「數字敦煌」項目概念。數字敦煌體系包含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系統和數字敦煌資源庫三個組成部分。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50個洞窟壁畫的數位化拍攝,積累的數據量超過了300TB。

「數字敦煌」英文界面

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向全球共享了10個朝代、30個敦煌石窟的高精度數字圖像和虛擬漫遊節目,引起了國內外文博界的廣泛關注。

截至目前,頁面訪問量近300萬餘次,在微軟Bing、ASK、Ya⁃hoo、Yandex、百度、搜狗搜索、360搜索等搜尋引擎,搜索關詞「數字敦煌」均排名第一。

「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網站地址仍為www.e-dunhuang.com。該資源庫會根據用戶作業系統直接顯示為中文或英文界面,亦可由用戶自行切換語言;此外還具備數據檢索功能,根據用戶喜好,快速精準查詢洞窟進行瀏覽,還會記錄個人檢索的歷史記錄和熱搜詞。

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陳青,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同國內外百餘名學者、藝術家共同出席上線儀式。

來源:甘肅日報、大公網、央廣網綜合

林鐸書記撰文,人民日報八個版推介甘肅,一份沉甸甸的五年答卷!

甘肅:嚴禁為採集扶貧信息多次進村入戶擾民

項目徵集令!與國內投資大咖在蘭州來一場約會,我們誠邀您來!

相關焦點

  • 「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全球上線
    「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全球上線9月20
  • 「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正式上線 "Digital Dunhuang" English Edition launched.
    「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正式上線。自2017年9月20日起,全球網友只要點擊滑鼠,便能免費觀覽「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第一期的內容,包括莫高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及全景漫遊。敦煌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本次上線的英文版本,無論對於遊客的觀賞,還是專業的史料研究者都極為重要。接駁VR的中英雙語數位化平臺,可以更好的幫助全世界的觀看者了解洞窟內容。
  • 數字敦煌:咫尺天涯,科技讓敦煌不再遙遠!
    藉助高科技手段,「數字敦煌」讓一批敦煌藝術精品通過數字平臺、數字展覽、手機App等途徑走出敦煌。在2003年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樊錦詩提交了《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建設數字影院和球幕影院等現代化多媒體演示場所,向觀眾全面展示莫高窟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石窟藝術經典。
  • 數字敦煌,人文絲路
    全球化、大數據時代,足不出戶就能浸入式感受敦煌文化:國際敦煌項目和數字敦煌,別有洞天,高清文獻和圖片,3D實景細節高清,自行選擇遊覽觀看路徑及角度,全方位欣賞石窟、佛像及壁畫每一處細節,絲路明珠,數字永恆。
  • 「數字敦煌」使用體驗報告
    5 月1 日 「數字敦煌」正式上線,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向全球發布敦煌石窟
  • 三大石窟,開啟「敦煌模式」
    這標誌著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這6處橫貫東西、相距千裡的甘肅精華石窟全部納入敦煌研究院管理。敦煌研究院管理的石窟數目,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6個。  「石窟整體移交敦煌研究院管理,意在充分發揮敦煌研究院的長處,帶動甘肅重要石窟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工作提質升級,形成全省石窟文物保護一盤棋。」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說。  作為中國最大的石窟保護研究所和國家級保護中心,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專業人員總數、高級研究員人數、高級技術人員人數都在中國石窟界名列第一。
  • 數字敦煌與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對壁畫數位化技術的研究始於1993年,目的是利用計算機數位化技術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畫彩塑的珍貴資料。在敦煌壁畫的數位化作業中,實現高精度、色彩逼真的數字壁畫採集、存儲及處理,是數字敦煌的基礎,也是所有數字壁畫應用的基礎。與虛擬漫遊技術相結合,則不僅實現了洞窟的逼真重現,還可作用於引導瀏覽、查詢詳細的敦煌壁畫資料。這兩項技術的結合,便組成數字敦煌實現的核心。
  • 【文化遺產】「數字敦煌」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模式
    在利用現代數位技術拍攝、掃描、獲取、存儲敦煌石窟文物信息的背後,是敦煌石窟藝術資源的永久保存和破解「尋找敦煌石窟藝術保護與利用最佳平衡點」的問題。上線:具有裡程碑意義       點擊進入「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這裡的圖像精度達到了300dpi,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 敦煌院長趙聲良:和騰訊一起春節迅速開發,在家就可以「雲遊敦煌」
    而文物數位化、「數字敦煌」項目建設、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數位化成果匯集,正是我們對該命題的重要探索與實踐。特別是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對外開放,如何讓廣大群眾在家也能體驗、欣賞敦煌藝術,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口火熱開幕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首日 市民遊客眾多 人民網海南頻道枉源 攝人民網海口12月10日電(枉源) 12月10日,作為2020年海南歡樂節的主要活動之一的「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南省博物館火熱開幕。
  • 雲遊敦煌,數字時代下的文化傳承
    「雲遊敦煌」小程序在2020年2月疫情期間上線,一年間,遊覽量已突破3500萬人次。其中。80後、90後佔比超七成。在「雲遊敦煌」小程序上,人們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石窟建築,還可以參與多種形式的互動活動,這些數位化手段都為「活化」敦煌提供了新途徑。
  • 隨身的「翻譯官」 || 《又見敦煌》英文版正式上線
    (圖為《又見敦煌》劇照,原型為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菩薩形象。)敦煌莫高窟的建築藝術、彩塑藝術、繪畫藝術為後世留下了古遺莫高石窟今創「又見敦煌」《又見敦煌》室內情景體驗劇橫跨古今、穿越千年深度解讀、還原、再現莫高窟與敦煌文化作為到敦煌必看的演出
  • 敦煌石窟研究的進展與前瞻
    由於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大規模的敦煌石窟圖錄不斷推出,使學術界較容易查閱敦煌石窟藝術的內容;同時,隨著交通和旅遊設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進行實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現與日俱增的態勢,在一些領域形成了總結性的成果,另一些領域則出現了開拓性的重要成果。
  • 保護敦煌石窟【歷史多圖】
    至此,敦煌莫高窟收歸國有,這是敦煌石窟保護的一個裡程碑,標誌著敦煌石窟劫難的結束。敦煌學也從單純的藏經洞出土文獻研究擴展到對敦煌石窟的研究。這也是我國成立最早的研究敦煌學的專門機構,為全面保護、研究敦煌石窟奠定了基礎。
  • 數字敦煌 人在畫中遊
    在甘肅敦煌。可你或許還不知道,網上也有個莫高窟。打開敦煌研究院官網,點開「數字敦煌」專區,足不出戶,便可大飽眼福。  想帶走壁畫上的色彩?並非異想天開。在敦煌文化創意體驗課上,你可以親手調製心儀的顏色,製作一支屬於自己的敦煌色系唇彩。  1600多年前的歷史與文化,揭開神秘的面紗,與更多的人親密接觸。沉睡的文物,憑藉文化創意「活起來、傳開去」,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 敦煌研究院院長:悉數「敦煌+科技」的N種打開方式
    而數字科技的發展使這個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數字敦煌」的構想旨在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對洞窟圖像資料的永久保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敦煌研究院積極與國際、國內科研院所合作推動敦煌數位化項目,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與美國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合作,研究敦煌石窟數位化的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文化科技】數字敦煌引領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
    遊客在數字展示中心,將觀賞到介紹敦煌和莫高窟歷史文化背景的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藝術的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各長20分鐘。         《夢幻佛宮》是全球首部超高清8K實景數字球幕電影,影片對莫高窟最具藝術價值的7個代表洞窟進行了全方位展示,每一幅壁面、每一尊雕塑都毫髮畢現,栩栩如生,讓人如臨其境。
  • 數字敦煌:一眼千年,回首又見畫中人
    敦煌莫高窟的數位化,首先是為了搶救敦煌石窟珍貴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實地保存,為敦煌學研究提供準確詳細的信息資料,並可製作虛擬洞窟供遊客欣賞參觀,為緩解石窟開放的壓力、保護壁畫提供技術保障,同時,敦煌學數位化代表了數位化時代敦煌學發展的新趨勢。敦煌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其中保存有建築、雕塑、壁畫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 敦煌石窟壁畫之種類
    敦煌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人而在中國興盛起來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壁畫。在新疆拜城東約五十公裡的戈壁懸崖下的千佛洞,現存二百三十六個洞窟,其中有早到東漢時期開鑿的。有名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始鑿於符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歷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直至宋、元,各朝均有開鑿。
  • 伯希和:敦煌石窟圖錄(全集)
    1906年,伯希和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進行為時大約兩年的中亞考古調查,他的足跡遠達新疆喀什地區和庫車託木舒克地區以及甘肅的敦煌石窟。在敦煌考察期間,不但為莫高窟數百座石窟編排窟號,並拍攝許多石窟內部塑像和壁畫的照片,是第一位對敦煌石窟做全面記錄的學者。伯希和的漢學素養深厚,東方語文嫻熟,雖然他僅做了一次的中亞考古調查,但他對中亞文化研究的貢獻絕不亞於何一位歐洲的考古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