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敦煌石窟【歷史多圖】

2021-02-17 敦煌研究院

1. 敦煌研究院成立前的莫高窟

斯坦因於1907年拍攝的莫高窟

敦煌石窟開鑿在砂礫巖質懸崖上,壁畫、彩塑製作材料主要為麥秸、泥巴、木材和礦物質顏料。在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敦煌石窟壁畫和塑像存在多種複雜病害。石窟崖體存在風化、開裂、坍塌、滲水等多種病害,石窟壁畫和塑像也存在各種各樣的病害。


1908年的莫高窟-法國伯希和探險隊攝



起甲壁畫


被風化的塑像

1944年以前,莫高窟幾乎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況。隨著藏經洞的發現,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奧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美國的華爾納等西方探險家或考古學家蜂擁而至。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從道士王圓籙手中拿走藏經洞出土的文物,甚至還盜走壁畫和彩塑。由於敦煌藏經洞文獻的發現及整理研究,在國際上形成了一門顯學——敦煌學。

2.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時期(1944-1950)


1946年,敦煌藝術研究所工作人員合影

這一時期是敦煌石窟保護與研究的艱難起步時期。1944年1月1日,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常書鴻先生為首任所長。至此,敦煌莫高窟收歸國有,這是敦煌石窟保護的一個裡程碑,標誌著敦煌石窟劫難的結束。敦煌學也從單純的藏經洞出土文獻研究擴展到對敦煌石窟的研究。這也是我國成立最早的研究敦煌學的專門機構,為全面保護、研究敦煌石窟奠定了基礎。


1945年,常書鴻在莫高窟臨摹壁畫


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圍繞莫高窟修建了長1007米的圍牆

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初期,對莫高窟崖面進行加固防護

在百廢待興、資料缺乏、研究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敦煌藝術研究所不僅做了大量的保護、臨摹工作,而且開始對敦煌石窟做了一次全面的清理、調查和編號,做了大量整理工作,並刊布了部分資料,敦煌石窟研究開始不斷地、穩固地向前發展。同時,也探索性地開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保護工作,比如清理積沙、修建圍牆等。

1943年的莫高窟

1948年的莫高窟


3. 敦煌文物研究所時期(1951-1984)

這一時期是敦煌石窟保護與研究的曲折發展時期。1951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國家非常重視敦煌石窟的保護,專門委派專家到莫高窟開展調查,提出了搶救性加固石窟崖體和洞窟的方案。隨後,國家投入專項資金,對木構窟簷、棧道和崖體進行了全面修繕和加固,解決了洞窟坍塌的問題,有效制止了巖體裂隙發展,並解決了這些洞窟上下4層之間的往來通道。也對一些瀕臨傾倒的彩塑和即將脫落的壁畫進行了搶救性加固修復,封堵了王圓籙開挖的串洞。我們的前輩們還就治理莫高窟的風沙危害進行了艱苦的探索。


195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職工前往榆林窟開展臨摹工作


195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第196窟臨摹


1955年,段文杰先生在臨摹莫高窟第130窟供養人像

1962年,關友惠、馬世長、賀世哲在做洞窟調查

1962年冬天,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先生們調查洞窟


1966年,李雲鶴修復莫高窟第55窟塑像

1963年,莫高窟崖體加固工程設計人員與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員在施工現場


1964年,莫高窟南區崖體加固工程現場

1964年,莫高窟窟前遺址考古發掘

這一時期研究人員不斷增加,逐步運用考古學、圖像學與歷史文獻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各項業務,在歷史分期、洞窟斷代、壁畫識讀、文獻歸類整理、藝術源流、石窟營建史、供養人題記摘錄和校勘等方面開展敦煌學基礎性研究,敦煌石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向前邁進了一步,為敦煌石窟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職工合影

敦煌文物研究所時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1966年,完成崖體加固工程後的莫高窟南區

這裡想特別提一下文化大革命時期莫高窟的保護狀況。許多朋友常常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文化大革命時期敦煌莫高窟是否受到破壞?我們可以欣慰地告訴大家,儘管那時保護研究工作幾乎停滯,但由於中央政府有特別的指示,以及莫高窟的守護者們達成的共識,莫高窟沒有遭到任何破壞。


1958年,敦煌藝術展在日本展出

壁畫臨摹是這一時期的重點工作,部分臨摹品於1957年和1958年分別在波蘭、日本展出,為敦煌藝術走出去提供了可能,也讓更多國外公眾了解敦煌,加深了中外人民的相互理解。

4. 敦煌研究院時期(1984-2015)



敦煌研究院外景

這一時期是敦煌石窟保護與研究全面繁榮時期。1984年,甘肅省決定,將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為敦煌研究院,擴大編制,改善基礎設施。在國家的重視和國際社會的支持下,這一時期是敦煌石窟保護與研究的全面發展階段,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研究人員來到敦煌,獻身於敦煌事業,敦煌石窟研究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莫高窟綜合治沙工程(航拍)

莫高窟窟頂的防沙網


莫高窟窟頂兩道1800米長的防沙林

30年來,在國內外相關機構的幫助下,敦煌石窟保護從搶救性保護逐步過渡到科學保護階段。我們開始研究壁畫和彩塑病害機理、篩選保護修復材料及工藝,採用先進的保護理念保護石窟和壁畫彩塑。為了防止風沙對文化遺產本體和環境的嚴重危害,在莫高窟崖頂開展綜合風沙治理工程,採用現代阻沙、固沙技術和防風林帶建設,使窟區的流沙減少了70%。我們在重視莫高窟本體保護的同時,同樣注重遺址周圍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景觀環境的保護。近年來又開始了預防性保護的探索。敦煌石窟的數位化保護技術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已完成100個洞窟的數位化採集、處理與存儲。


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莫高窟第85窟壁畫修復現場

每幅壁畫在修復前都需進行詳細的病害分布記錄


敦煌研究院正在莫高窟第61窟對壁畫進行高解析度攝影採集

敦煌學研究也從早期的資料記錄整理、畫面解讀、內容考證逐步發展到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歷史地理、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佛教文學、民俗研究、音樂舞蹈、科技史、交通史等專題研究和綜合研究,敦煌學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學術觀點、研究方法不斷創新,學術領域不斷拓展,石窟內涵不斷挖掘,現已出版150多種圖書,發表2000多篇論文,成為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


敦煌學的各領域研究持續深化

壁畫臨摹和美術創作也有了明顯的進展,從過去的現狀臨摹,到現狀臨摹與整理臨摹相結合,到復原臨摹的探索。從過去的採用有機顏料到今天全部使用礦物顏料進行臨摹和創作。部分臨品先後在日本多個地方進行了展覽,同時還赴法國、印度、美國、韓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為敦煌文化走出去並為更多公眾了解創造了條件。

莫高窟第205窟壁畫復原臨摹

2008年在北京舉辦「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

2014年在日本舉辦「絲綢之路上的記憶」展覽

這一時期,敦煌研究院積極尋求國際合作,最早開展合作的是東京藝術大學,這是由平山鬱夫先生和常書鴻先生段文杰先生共同開創的。隨後,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英國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大阪大學、美國梅隆基金會、美國西北大學相繼參與了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事業。這些國際機構的加入,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理念,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培養了一批長期堅守敦煌的研究人員。沒有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的發展不會如此迅速。


2005年,壁畫保護研究生班在莫高窟開學


外國保護專家在莫高窟現場授課

目前,敦煌研究院下設保護研究所、美術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敦煌文獻研究所、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文物數位化研究所、敦煌學信息中心、《敦煌研究》編輯部等多個業務機構以及開放服務和行政管理機構。現已成為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研究中心,不僅保護研究敦煌石窟,還幫助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山西、河北、甘肅等多個地區開展壁畫和土遺址的保護與研究。


敦煌研究院向多省區的石窟寺和土遺址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隨著莫高窟對公眾開放,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莫高窟參觀,遊客人數從1979年的不到2萬人,到2015年已超過100萬人。如何解決保護與旅遊開放的矛盾又成為敦煌研究院的重要工作之一。為此,我們按照負責任文化旅遊的理念,完成了莫高窟遊客承載量研究,並建設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該中心充分利用數字展示手段,讓遊客通過高清數字主題電影全面了解敦煌和莫高窟的歷史文化背景,通過球幕電影身臨其境地觀賞典型洞窟壁畫彩塑藝術,使得遊客提前獲得更多、更豐富的信息,大大減少他們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極大地緩解了旅遊給洞窟保護帶來的壓力。

2014年落成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球幕電影《夢幻佛宮》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主題電影《千年莫高》

5. 敦煌研究院的未來


未來的敦煌研究院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合作的力度,以開放的視野、開放的胸懷,利用數位技術保存並分享敦煌石窟藝術,吸引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其開展全方位的研究,充分挖掘這一人類珍貴文化遺產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為當今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認同做出貢獻。也希望通過對其價值的認識,加大敦煌石窟保護管理的力度,提升保護管理的水平,把一個真實、完整的敦煌石窟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敦煌文化驛站公益講座


版權聲明:

敦煌研究院(微信號:敦煌研究院—icaves;莫高窟—imogaoku)發布的圖文均為版權作品,僅供訂閱用戶閱讀參考。其它網站、客戶端、微信公號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並註明「敦煌研究院」版權資訊。如果您需要將本文分享給朋友,請在右上角點擊「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電子郵箱:nic@dha.ac.cn

聯繫電話:0937-8869852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敦煌研究院網站http://www.dha.ac.cn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敦煌石窟藝術【經典多圖】
    五個廟石窟、榆林窟、東千佛洞等一系列石窟,現在統稱為敦煌石窟。而隨著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從中出土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5萬餘件文物,震驚了世界,敦煌石窟作為文化遺產重新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重視。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煥發新生機
    除塵、灌漿、回貼……在腳手架上,專家們面對壁畫有條不紊地修復,在修復中「打撈」歷史。國慶中秋假期,來自敦煌研究院和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的十多位專家放棄中秋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放棄國慶休假,堅守在草原深處進行著阿爾寨石窟保護修復工作。
  • 三大石窟,開啟「敦煌模式」
    「石窟整體移交敦煌研究院管理,意在充分發揮敦煌研究院的長處,帶動甘肅重要石窟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工作提質升級,形成全省石窟文物保護一盤棋。」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說。  作為中國最大的石窟保護研究所和國家級保護中心,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專業人員總數、高級研究員人數、高級技術人員人數都在中國石窟界名列第一。
  • 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常書鴻敦煌藝術專項基金成立暨花開...
    活動現場中國甘肅網1月8日訊 (本網記者 彭曉姣)1月8日,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常書鴻敦煌藝術專項基金成立暨花開敦煌文化禮賓酒上市發布會在敦煌研究院蘭州分院舉行。「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常書鴻敦煌藝術專項基金」揭牌儀式常沙娜先生與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共同為「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常書鴻敦煌藝術專項基金」揭牌。
  • 敦煌石窟研究的進展與前瞻
    由於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大規模的敦煌石窟圖錄不斷推出,使學術界較容易查閱敦煌石窟藝術的內容;同時,隨著交通和旅遊設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進行實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現與日俱增的態勢,在一些領域形成了總結性的成果,另一些領域則出現了開拓性的重要成果。
  •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口火熱開幕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首日 市民遊客眾多 人民網海南頻道枉源 攝人民網海口12月10日電(枉源) 12月10日,作為2020年海南歡樂節的主要活動之一的「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南省博物館火熱開幕。
  • 探究|敦煌「西夏石窟」的年代問題
    根據《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以下略之為《總錄》),西夏共開鑿洞窟66個,重修洞窟16個。但是,西夏石窟的分期,到現在還是一個十分難解的課題。1964年,由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共同組成的敦煌石窟西夏洞窟調查研究小組,對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與西夏相關的洞窟進行了三個月的考察,將原來認為的莫高窟、榆林窟只有幾個西夏洞窟改定為80多個,大大改變了對兩石窟群洞窟構成的認識。
  • 敦煌學的歷史、傳承和突破發展
    《敦煌的光彩》常書鴻、池田大作對談錄為保護、保存具有突出價值的文物,經過數十年努力,敦煌石窟文物的保護,由過去的看守型、搶救性保護,進入現在的科技保護、預防性保護,保護的科學水平不斷提升,使石窟本體及其賦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成為國內文物保護領域的佼佼者,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
  • 敦煌石窟的壁畫
    下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敦煌石窟的壁畫。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屬於水粉壁畫,它用的材料有哪些呢?宋代壁畫的精品是《五臺山圖》,它主要描寫的是五臺山的寺院。元代的敦煌壁畫是以歡喜金剛和千手千眼觀音最為著名。這是密教佛像,就是說歡喜金剛。這也是在莫高窟被盜的一組像,當然來追回來了。這個也是密教,千手千眼。他的樣子就是每隻手裡有一個慈眼 。我們美術界有一個評價,就是最難畫的就是它的線條,用很多種線條來描繪千手千眼,這是它的細部。
  • 莫高精神——甘肅敦煌莫高窟之一:石窟景區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的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
  • 敦煌石窟裡的佛國
    同時形成了西域風格、中原風格交匯敦煌、同時並存的新局面。太和以後,中原風格的畫幅還隨著宋雲、惠生傳入西域,反饋於中亞和印度。事實證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匯點。敦煌石窟藝術作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一種表現和記載工具,其發展和盛衰是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其政治地位息息相關的。
  • ...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開幕,李亞參觀...
    昨日,「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市委書記李亞參觀展覽並對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提出要求。 作為絲綢之路上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石窟寺是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中外文明互鑑的彰顯和反映。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分別於1987年、2000年、200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 敦煌石窟壁畫之種類
    敦煌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人而在中國興盛起來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壁畫。在新疆拜城東約五十公裡的戈壁懸崖下的千佛洞,現存二百三十六個洞窟,其中有早到東漢時期開鑿的。有名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始鑿於符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歷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直至宋、元,各朝均有開鑿。
  • 除了廣為人知的敦煌石窟,甘肅還有哪些石窟?
    東千佛洞石窟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裡的橋子鄉。壁畫總面積486.74平方米,其中西夏壁畫374平方米,主要內容有水月觀音、觀音曼荼羅、文殊普賢變、涅槃變、說法圖等。東千佛洞以西夏窟最精彩,其中2號窟最大、最具代表性。5、五個廟石窟
  • 社會捐資助力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文物保護
    (資料圖)甘肅省文物局供圖中新網蘭州12月12日電 (記者 馮志軍)敦煌研究院12日發布消息稱,國強公益基金會11日向敦煌研究院捐贈900萬元,用於該院榆林窟洞窟保護展示設施建設。今年5月,國強公益基金會還捐贈80萬元用於榆林窟第17窟的保護展示設施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敦煌石窟中的雕塑、繪畫藝術為世人帶來莫大的震撼敦煌石窟中記錄下的歷史、文化故事更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了解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敦煌研究院在抖音上進行了一場直播在趙聲良院長的循循引領下十數萬網友對敦煌研究院下屬一院六窟中進行了一場對千年來的文化與歷史的探險
  • 【莫高寶藏】敦煌的石窟藝術
    同時形成了西域風格、中原風格交匯敦煌、同時並存的新局面。太和以後,中原風格的畫幅還隨著宋雲、惠生傳入西域,反饋於中亞和印度。事實證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匯點。南北朝時一位學者說得好:「釋迦生中國,立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立教如釋迦。」一語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規律。
  • 敦煌石窟藝術中的文化自信
    敦煌文化正是這種自信的象徵。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鑑、吸收各種不同文明。敦煌石窟藝術是以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為基礎,吸納並融合了來自印度、中亞、西亞等外來文化藝術的精髓。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
  • 莫高探秘|原來敦煌石窟是這樣建造起來的!
    由於本人曾長期在莫高窟工作,一直從事彩塑臨摹研究,也從事過壁畫臨摹以及石窟文物的重修和修復工作,加上多受教於前輩和同事【注1】,對這個問題或多或少有一些心得。 敦煌文書中有一篇《營窟稿》,記述了一個洞窟從始建到完成,需要經過整修崖面、開鑿洞窟、繪製壁畫、塑造佛像、裝飾窟簷等程序。
  • TANC 近年最大規模敦煌展登陸上海:在8個敦煌石窟及百件文物珍品中,感受「生靈的歌」
    此次展覽由8個還原的敦煌經典石窟;當代藝術家與「禪」、「佛」相關的藝術創作;以及敦煌博物館呈現的「敦煌絲路遺珍文化精品展」等部分組成。展覽不僅將在敦煌現已不對外開放的珍貴石窟呈現給公眾,更展出經典彩塑臨摹11件、壁畫臨摹品60件、藏經洞絹紙畫複製品25組件、藏經洞文物五十餘件等共計165組件源自敦煌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