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的歷史、傳承和突破發展

2021-02-19 考古匯

敦煌學,是1900年敦煌藏經洞及其文獻發現之後誕生的一門學問,其研究對象開始於藏經洞文獻,後逐步擴大,主要包括敦煌藏經洞文獻和敦煌石窟藝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我國的敦煌學起步較早,產生了羅振玉、王國維、陳寅恪、向達、姜亮夫、王重民等一批大師級的敦煌學學者,他們開拓了中國敦煌學的許多研究領域,為此後我國敦煌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敦煌藏經洞文獻在發現後不久,就被西方探險家所攫取,流散於英、法、俄、日等十多個國家的數十家公私收藏機構,吸引了西方許多漢學、藏學、東方學等領域的學者競相研究,特別是法國、英國、俄國和日本等國產生了一批在國際學術界有影響力的敦煌學學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學成為一門國際性學問。


由於20世紀複雜的社會因素,我國的敦煌學研究發展比較緩慢,學者和成果較少,國際上一度流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說法。這種說法極大地刺痛了中國學者的民族自尊心,成為他們發憤圖強的動力。20世紀80年代以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以季羨林、常書鴻、段文杰等為代表的一批老學者的帶動下,我國學者奮起直追,經過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學在中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面,現在國際學術界已經公認中國是敦煌學研究中心。


《敦煌的光彩》常書鴻、池田大作對談錄

為保護、保存具有突出價值的文物,經過數十年努力,敦煌石窟文物的保護,由過去的看守型、搶救性保護,進入現在的科技保護、預防性保護,保護的科學水平不斷提升,使石窟本體及其賦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成為國內文物保護領域的佼佼者,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目前我們已經可以成熟地利用數位化技術採集、存貯、展示敦煌石窟數字圖像信息,不僅可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而且可以永續利用,方便學者細緻研究,便於向觀眾展陳。如用數字電影展示敦煌藝術,使遊客在敦煌石窟外能身臨其境地體驗敦煌藝術的魅力;在網上公布敦煌石窟數字圖像,使全球觀眾可以方便地在線瀏覽,共享敦煌藝術。

全仿真三維立體洞窟

觀眾參觀全仿真三維立體洞窟

我國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敦煌學研究機構,設立了一批敦煌學的博士、碩士學位點,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結合、水平較高的敦煌學專業人才隊伍,不僅保證了我國敦煌學研究事業後繼有人,而且成為國際敦煌學未來的生力軍。

我國學者在敦煌學的幾乎所有領域,諸如語言文學、歷史、考古、藝術、宗教、民族、民俗、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眾多學科出產了數以萬計的較高水平的研究論著,獲得國際學術界的好評。


北周敦煌壁畫說法圖

敦煌學是一門「方面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的學問,其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敦煌石窟藝術和藏經洞文獻兩大方面,涉及宗教、藝術、歷史、地理、經濟、語言文學、民族、民俗等眾多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它屬於交叉學科,其中也含有「絕學」「冷門」的領域。從事敦煌學研究的學者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不能滿足於以往成就,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力求突破創新。

其一,數十年來的敦煌文獻研究,已經對我國古代歷史、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豐富和更新了許多關於古代社會歷史的認識。但敦煌文獻還遠未開發完,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去探索。今後一方面需要繼續從不同學科的微觀層面挖掘資料及其內涵,另一方面需要從宏觀層面整合諸多學科的力量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從多學科角度深入揭示敦煌文獻資料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其二,要深入拓展對敦煌石窟(以及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和文化遺蹟)在考古學、藝術史學等方面的研究。以敦煌石窟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藝術反映了歷代無名藝術家創造的奇蹟,這些令無數觀眾感動的藝術卻在以前的藝術史裡很少提及。因此,敦煌和絲綢之路沿線考古、藝術史的研究,必將成為中國藝術史的突破口。

其三,要在以往歷史學、考古學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強中國西部古代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亞、西亞及南亞印度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交流的歷史研究。古代于闐文、吐火羅文、粟特文、回鶻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都被稱為「冷門」和「絕學」,但這些冷門和絕學學科往往可以為我們認識古代歷史打開新的窗口,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點。

要促進上述三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應該發揮優勢,集中國內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的高端學者和那些能夠解讀古代少數民族文字的專家集中力量對絲綢之路與敦煌學難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對敦煌學與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進行系統研究,分別在歷史學、語言學、藝術學等領域取得集成性成果,從而使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絲綢之路文化獲得更加全面的認識,這也必將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提供重要的文化參考。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6月28日)


相關焦點

  • 敦煌學的誕生與發展
    早在1909年,我國著名學者羅振玉就撰成了世界上首篇有關敦煌學研究的文章———《敦煌石室書目及發見之原始》。1930年陳寅恪先生又於《敦煌劫餘錄·序》中使用了「敦煌學」一詞,使其影響遍及學界。直到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敦煌學研究主要在兩個基本方面展開:敦煌文書和敦煌藝術研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敦煌已成了人們關心的熱點,敦煌學也蔚然而成一門國際顯學。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傳承與發展是文化遺產最大的利用
    【解說】12月10日,「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出席活動時表示,敦煌與海南,分別位於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要衝,共同見證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他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觀眾更加深入地領會「一帶一路」的文化意義,進一步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同時也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作出積極的貢獻。  【同期】敦煌研究院院長 趙聲良  現在我們把敦煌的東西帶到海南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化通過兩條線,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一條陸上(絲綢之路),在不斷地跟國外進行交往。
  • 敦煌舞蹈歷史發展
    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位於甘肅、新疆、青海三省的交匯處,直屬甘肅省酒泉市管轄,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交通樞紐。這個臨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雖然身在祖國的大西北,卻不乏徽州山水江南林園的景致。黨河、疏勒河灌溉著這片土地,養育著一方兒女;茂密生長在盆地中的濃蔭綠樹替這座城市抵擋住了黃土沙塵;光怪陸離的戈壁幻影與連綿起伏的沙漠奇觀為其掩上神秘面紗。
  • 敦煌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領域
    敦煌,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中曾為古絲綢路上的國際文化交流和我們國家、民族的發展建樹過不朽的豐碑,今天又由於她保存著豐富燦爛的古代文化遺蹟而馳名於世界。漢唐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敦煌成為中國歷史上率先向西方開放的地區,成為中原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吐納口。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融匯聚,西傳東漸,使其可以長時期地吸收、汲取這條道路上薈萃的各種文明成果來滋養自己,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聞名於世的莫高窟,就是絲綢路上一處光輝的歷史足跡。
  • 保護敦煌石窟【歷史多圖】
    隨著藏經洞的發現,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奧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美國的華爾納等西方探險家或考古學家蜂擁而至。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從道士王圓籙手中拿走藏經洞出土的文物,甚至還盜走壁畫和彩塑。由於敦煌藏經洞文獻的發現及整理研究,在國際上形成了一門顯學——敦煌學。2.
  • 雲遊敦煌,數字時代下的文化傳承
    上線第一天,微信訪問量就突破200萬人次,每五位訪問首頁的用戶,就會有一位在朋友圈裡分享這個小程序,用戶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騰訊和敦煌研究院為何會打造出「雲遊敦煌」小程序?其實,早在2019年11月,騰訊與敦煌研究院就一直在合力打造一款小程序,希望把敦煌壁畫和洞窟數位化,讓人們通過微信、QQ就可以隨時隨地「到訪」敦煌。
  • 用新範式和新視角開闢敦煌學新領域——《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
    在該書的結語部分,他也對未來敦煌學的發展做了展望,並且這些建議多數已被有關部門採納,吸收進國家「十四五」及中長期敦煌學研究規劃。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榮新江指出,該書對中國敦煌學研究做了分期工作,根據敦煌學發展分期加以論述;對敦煌重要成果做了沒有遺漏的評述,在評述中有自己的見解。
  • 《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新視角開闢敦煌學新領域
    11月15日上午,《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出版座談會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舉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趙劍英,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郝春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出席會議並致辭。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何謂「敦煌學」?郝春文:敦煌學是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地理、社會、民族、哲學、宗教、考古、語言、文學、音樂、舞蹈、建築、科技等等諸多學科的交叉學科。
  • 導夫先路的敦煌學大家——讀饒宗頤先生敦煌學論著的幾點心得
    先生不僅躬親耕耘於敦煌學園地,而且通過在香港舉辦敦煌學國際學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在香港開展敦煌學術研究計劃,延攬大陸學者到港從事敦煌學專題研究,將十餘種敦煌學研究成果編輯出版叢刊,並編輯敦煌學專門雜誌等,大力推進敦煌學的發展,也使先生成為國際敦煌學的有力推手和卓越領袖。
  •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敦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發展規劃...
    敦煌學是全球最負盛名的國際顯學。敦煌已成為享譽世界的知名品牌,被譽為「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  今日的敦煌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2013年1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覆甘肅省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整體推進文化大省建設,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發展戰略平臺,敦煌因其文化資源優勢和國際文化影響力成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突破口和示範點。
  • 郝春文:敦煌學流光百年,歷久彌新
    何謂「敦煌學」?郝春文:敦煌學是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地理、社會、民族、哲學、宗教、考古、語言、文學、音樂、舞蹈、建築、科技等等諸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其特徵一是交叉性,二是因地命學。「敦煌學」這個名詞,在陳寅恪先生之前,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1925年大阪懷德堂夏期講座上也用過,但影響不大,並未流行,只具掌故意義。
  • 傳承文化 匠心打造 光大銀行敦煌聯名信用卡驚豔面世
    中國山東網10月15日訊 近日,光大銀行聯合敦煌博物館共同推出光大敦煌聯名信用卡,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匠心精神。光大敦煌聯名信用卡卡面設計取材於敦煌壁畫,有敦煌大智文殊白金卡、敦煌天宮伎樂白金卡以及敦煌五百強盜成佛菁英白金卡三種信用卡。
  • 李正宇先生敦煌學業績與著述目錄
    由此,戍守部隊便有了戍守和屯田兩重任務,各軍防區同時也成為軍管屯墾區。接著,又陸續從內地遷來移民(先是「罪徒」,後乃遷來「賤民」及「關東下貧」),於是各候官屯區人員增加,耕地擴大,並由單一的軍屯,發展成軍屯之外兼有民屯的格局。
  • 敦煌學與耳穴
    一提到敦煌,想到的就是 莫高窟、鳴沙山和月牙泉、想起那首古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有那敦煌壁畫-飛天,當然最讓敦煌出名的事件就是在1900年5月26日,王圓籙就學於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後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曾從師法國漢學家E. E. 沙婉(1865—1918)等人學習,致力於中國學研究。1908年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了大批敦煌文物,帶回法國;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伯希和是歐美公認的中國學領袖,其影響遍及歐美日本及中國。
  • 敦煌》的綜藝世界裡看到文化傳承最本真的樣子
    這一點是該節目最大的意義所在,節目仿佛一個投射,讓我們得以回望和重新審視民族傳統文化,同時,又給觀眾拋出一個思考命題: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一個終將消失的文化瑰寶,以怎樣的方式進行傳承。 敦煌》給出的方法是,將這種文化,介紹給更具活力和創意的年輕人。不過,以一種年輕受眾愛看的方式,講述敦煌故事,並非易事。《登場了!敦煌》充分體現了節目主創的誠意和匠心,觀眾跟隨著「敦煌探索團」的步伐,感知「全景」鋪展的敦煌藝術。而帶領觀眾解鎖敦煌文化的明星嘉賓,他們的探訪不是淺層的走馬觀花,而是真誠體驗和「解鎖」歷史。
  • 【文化遺產】「數字敦煌」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模式
    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的樊錦詩先生提出『數字敦煌』的概念,試圖利用攝影採集與計算機存儲的方法,來實現敦煌石窟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      從2006年,敦煌研究院在攝影錄像部的基礎上整合保護研究所圖像室,成立了數字中心,到2015年更名為文物數位化研究所,整整十年,吳健率領的這個團隊也由10餘人發展到如今的80餘人。
  •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口火熱開幕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展出作品 人民網海南頻道枉源 攝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劉成在當天的開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敦煌文化藝術是絲綢之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融匯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之一,此次兩地文博單位聯合舉辦展覽,為共同構築兩地之間文化交流的平臺,推動「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並在號召大家學習敦煌文博人堅守大漠
  • 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論壇:敦煌顯學,匯聚敦煌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獻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發現,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在藏經洞發現120周年之際,11月7日至10日,「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敦煌莫高窟舉行,旨在總結敦煌學百餘年來的研究成果和歷史經驗, 推動21世紀敦煌學的更大發展。
  • 金城觀丨《大夢敦煌》20年——發掘歷史文化優勢,講好自己的故事
    驀然回首,《大夢敦煌》在記憶中所刻下的深深痕跡依然無法忘卻。每當我拾起它時,心裡總是激情湧動。其實,《大夢敦煌》每走一步,每演一場,都有感動和故事存在。從這些大大小小的感動和故事中,會讓我們找到深入發掘歷史文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