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2020-12-22 光明日報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領軍出行圖 圖片選自《敦煌學十八講》

《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郝春文 宋雪春 武紹衛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新書訪談錄】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

——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何謂「敦煌學」?

郝春文:敦煌學是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地理、社會、民族、哲學、宗教、考古、語言、文學、音樂、舞蹈、建築、科技等等諸多學科的交叉學科。

光明悅讀:您新近出版的《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對我國敦煌學研究百餘年曆程做了怎樣的詳盡梳理?

郝春文:如果從1909年中國學者出版第一批有關敦煌學的著述算起,中國的敦煌學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09年至1949年,以193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敦煌學逐步興起,後一時期我國學者接觸的敦煌文獻大為增多,研究領域逐步擴大。第二個階段是1949年至1978年,以1966年「文革」開始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研究重心在大陸,後一時期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港臺。第三階段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至2000年,我國敦煌學快速發展,最終掌握了國際敦煌學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第四個階段是2001年至現在,我國敦煌學開始轉型,學者在延續傳統題目和傳統方法、範式的同時,探索用新範式和新視角開闢敦煌學的新領域。

光明悅讀:敦煌學研究最為重要的發現是什麼?填補了哪些空白?

郝春文:歷史學方面,首先是依據對敦煌文獻中保存的漢文、吐蕃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等公私文書的研究,改寫了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敦煌乃至西北地區的歷史,使我們對這一時段我國西北地區歷史變遷、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與相互間交往有了全新認知;其次,對文獻中有關唐代均田資料的深入研究,為「均田制實施與否」的爭論畫上了圓滿句號,並對均田制的實質形成了新認識;最後,對敦煌、吐魯番文獻中勾檢資料的研究,填補了唐代勾官和勾檢制度研究的空白。宗教史方面,揭示了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和僧尼生活的真實圖景,探明了摩尼教在古代中國的傳入和流行情況。語言文學方面,對敦煌俗字的研究填補了4—11世紀寫本俗字研究的空白;對敦煌變文講經文等文學資料的研究則解決了鼓子詞、諸宮調、詞話、寶卷等後代流行的民間講唱文學的來源問題。敦煌石窟藝術方面,歷時千餘年的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結合的文化遺存,使學界對4—11世紀中國美術史有了全新認識。此外還填補了中古時期寫本裝幀形態研究的空白。

光明悅讀:您在新書中不止一次提出,我國已經掌握了敦煌學研究的國際話語權,依據何在?

郝春文:「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在改革開放之初,這曾一度是國際敦煌學研究的學術景觀。改變這樣一種狀況的標誌,是中國學者推出了一系列在國際學界都有意義的成果。

資料整理刊布方面,中國學者編纂並陸續推出了《英藏敦煌文獻》等一系列大型敦煌遺書圖集,陸續公布了中、英、法、俄和部分國內外散藏敦煌遺書的圖版。釋文方面,中國學者陸續推出了《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等一系列分類釋錄文本,基本涵蓋了敦煌遺書的重要類別。與此同時,中國學者編纂出版了《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石窟全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等一系列記錄敦煌石窟的基本資料。敦煌遺書的資料整理和刊布方面工作,幾乎被中國學者壟斷。

研究方面,中國學者在敦煌學研究各個重要領域都推出了總結性或開創性論著。總結性著作代表有《歸義軍史研究》《唐五代敦煌寺戶制度》《摩尼教及其東漸》《敦煌俗字研究》等,梳理先學、啟迪來者。開創性論著代表有《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唐勾檢制研究》《佛教大藏經史》《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等,每部著作都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

光明悅讀: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原因是什麼?

郝春文:是一代又一代學人的焚膏繼晷、奮起直追。一大批中國敦煌學家長期甘於寂寞、甘坐冷板凳,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埋頭於資料整理等具體的學術研究,既不為世俗之功名利祿所左右,亦不為功利性甚強之學術評價體系所綁架。如方廣錩教授為調查敦煌遺書的收藏情況,曾遍訪英、法、俄、日、美等諸多敦煌遺書藏家,成為當今世界上接觸敦煌遺書原件最多的學者。而默默無聞的出版人,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攝影師和編輯,在國外拍照和整理敦煌遺書時,白天上班時間忙於拍照和著錄,晚上回到住處還要衝洗照片、檢查拍攝質量,晝夜不分。正是由於不懈的努力,才逐漸改變了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敦煌學研究遠遠落後於日本和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取得了話語權,但我們同時也歡迎外國學者開展敦煌學研究,我們的理念是「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光明悅讀:怎樣挖掘敦煌文化歷史遺存背後的思想?又怎樣為新時代發展提供精神支撐?

郝春文:敦煌古代文化遺產的主體是公元4世紀—11世紀的文化遺存。在這個長達700年的時間段中,中國是世界上制度最先進、經濟最發達、文化最興盛的國度,科學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敦煌文化遺產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時期的社會風貌。而其所蘊藏的精神,具有追求宏大和厚重、女性開放和張揚、對外來文化持開放和包容態度等幾個鮮明特徵,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處於領先時期的活力。那些楚楚動人的菩薩、勇猛剛毅的天王、精美絕倫的絹畫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緻古代文書,至今仍有震撼人心的魅力。這些都是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文明交流與互鑑的最好教材。

對敦煌古代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們獲得很多寶貴的啟示。如我國舞蹈工作者在借鑑敦煌壁畫樂舞圖像的基礎上,創作出了飲譽中外的舞劇「絲路花雨」。在借鑑古代敦煌文化遺產推陳出新方面,未來還有很大的潛力。無論是文學、美術還是音樂舞蹈工作者,乃至建築學家、書法家、醫學家,都可以從豐富的敦煌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並據以創造出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

(訪談由本報記者韓寒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郝春文:敦煌學流光百年,歷久彌新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何謂「敦煌學」?郝春文:敦煌學是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地理、社會、民族、哲學、宗教、考古、語言、文學、音樂、舞蹈、建築、科技等等諸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其特徵一是交叉性,二是因地命學。「敦煌學」這個名詞,在陳寅恪先生之前,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1925年大阪懷德堂夏期講座上也用過,但影響不大,並未流行,只具掌故意義。
  • 敦煌學的誕生與發展
    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後,我國的敦煌學研究突飛猛進,逐漸又走到了世界前列,其他國家的敦煌學研究同樣成就斐然。本文回溯了這一國際顯學的誕生和發展過程。至於社會生活與民眾習俗方面,敦煌文書為我們提供的研究資料更加豐富,難以計數的契約、訴狀、祭文、願文、信札書牘與社司轉帖等多側面多角度地記述了敦煌普通民眾的生活狀貌,為後世描繪出了一幅跨越數百年的生動的歷史畫卷。
  • 敦煌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領域
    1900年,隨著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珍藏的大批古代文書文物的出土,敦煌的名字響遍了全球,敦煌學遂應運而生。歷經百年的發展,今天敦煌學已成為一門地地道道的國際性顯學。  敦煌學有何重要的學術價值,為什麼能受到世界上許多學者的關注?它的主要內容和研究範圍如何?敦煌學對於我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又有何重要作用?這些都將是本書所要論說的內容。
  • 導夫先路的敦煌學大家——讀饒宗頤先生敦煌學論著的幾點心得
    原標題:導夫先路的敦煌學大家——讀饒宗頤先生敦煌學論著的幾點心得  作者: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員)  【讀書者說】  饒宗頤先生是海內外景仰的漢學泰鬥,其治學廣博深湛,橫無際涯,廣泛涉及古文字學、敦煌學、考古學、金石學、歷史學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新書訪談錄】訪談一·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 郝春文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領軍出行圖 圖片選自《敦煌學十八講》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
  • 敦煌學與耳穴
    一提到敦煌,想到的就是 莫高窟、鳴沙山和月牙泉、想起那首古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有那敦煌壁畫-飛天,當然最讓敦煌出名的事件就是在1900年5月26日,王圓籙就學於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後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曾從師法國漢學家E. E. 沙婉(1865—1918)等人學習,致力於中國學研究。1908年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了大批敦煌文物,帶回法國;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伯希和是歐美公認的中國學領袖,其影響遍及歐美日本及中國。
  • 用新範式和新視角開闢敦煌學新領域——《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
    趙劍英指出,該書的敦煌學學術史梳理對於「三大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作者總結並指出國內學者現有敦煌學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同時積極探索敦煌學研究的新範式、新視角,開闢未來敦煌學研究的新領域,為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的未來提供新的思路。
  • MAC敦煌唇膏和流光唇釉明星版-她這回又美出圈了?
    而提到飛天,就離不開敦煌。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這就是中國的敦煌。作為多民族文化交匯形成的特色文化,敦煌不僅是地域性文化,更兼具國際化藝術感。
  • 張湧泉:薪火相傳的敦煌學
    回國後,經過詳盡細緻的整理考證,撰寫了數百萬字的學術論著,其中包括《瀛涯敦煌韻輯》《瀛涯敦煌韻書卷子考釋》《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莫高窟年表》《敦煌學概論》《敦煌學論文集》《敦煌碎金》等著作,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推崇和讚譽。1983年,八十高齡的姜亮夫先生還受教育部委託,在杭州大學主辦敦煌學講習班,為敦煌學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 這些被「遺忘」的百年流光 風景一絕!
    原標題:這些被「遺忘」的百年流光,風景一絕,我一定要帶你去看看!明石橋#齊魯古韻的水墨畫廊古樸的石橋,穩重、內斂,如同睿智的老者,以一種默默地方式,向人們講述幾百年來大汶河的滄桑故事。
  • 敦煌:相逢恨早的美麗
    二十歲的時候,我去過敦煌。但直到二十多年後,再次來到敦煌的時候,我才知道,我與敦煌從未真正相逢。第一次來敦煌的時候,我激動得欣喜若狂,在莫高窟裡淚流滿面地膜拜。如此的偉大璀璨與輝煌,堪稱鬼斧神工的天工之作,讓人覺得四周的光芒都投射到自己的生命裡。而實際上,它與我並沒有關聯,我的膜拜只是遙遠的致意,有崇敬,但沒有懂得。那個時候,莫高窟其實離我很遠,而沙漠離我更近。
  • 李正宇先生敦煌學業績與著述目錄
    這些成果,使他在敦煌歷史人文地理研究方面享有盛譽。在此方面其主要貢獻是:1.揭示西漢敦煌古代郡、縣、鄉、裡的形成過程及特殊模式。內地郡、縣、鄉、裡的形成,一般都經過數十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漸進過程。大致是從農耕時代開始,一部分人在某處定居下來,開墾耕種,經過世代經營,墾區逐漸擴大,形成穩定的居民關係,疆界逐漸固定的區域,後乃形成大小侯國及公卿大夫封域內的層級統治單位。
  • 《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新視角開闢敦煌學新領域
    11月15日上午,《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出版座談會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舉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趙劍英,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郝春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出席會議並致辭。
  • 敦煌學的歷史、傳承和突破發展
    我國的敦煌學起步較早,產生了羅振玉、王國維、陳寅恪、向達、姜亮夫、王重民等一批大師級的敦煌學學者,他們開拓了中國敦煌學的許多研究領域,為此後我國敦煌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敦煌藏經洞文獻在發現後不久,就被西方探險家所攫取,流散於英、法、俄、日等十多個國家的數十家公私收藏機構,吸引了西方許多漢學、藏學、東方學等領域的學者競相研究,特別是法國、英國、俄國和日本等國產生了一批在國際學術界有影響力的敦煌學學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學成為一門國際性學問。
  • 21款賓利飛馳百年品牌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賓利品牌經歷了近百年時間的洗禮,至今仍歷久彌新,熠熠生輝,是豪華汽車品牌中的頂級標杆。在凡事講求效率的今天,賓利還能堅持「慢工出細活」的理念實屬不易,以純手工打造的每一輛車,賓利車不僅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更像一件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每一輛都是奢華、尊貴、品質的完美詮釋。
  • 榮新江:見證一個時代的敦煌學學術史
    最近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從學與追念:榮新江師友雜記》,就是他與這些學者及友朋交往的記錄,既是個人從學的回憶,又有對逝者的追念;既是榮新江從一個青年學子成長為學術大家的記錄,又是一個時代敦煌學學術史的珍貴史料。與饒宗頤、季羨林先生在一起(右起:榮新江、饒宗頤、季羨林、饒女公子、林悟殊)作為「新三級」學人的代表,榮新江是幸運的。
  • 「敦煌學」與這位國學大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931年2月,國立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敦煌劫餘錄》出版。這部由著名學者陳垣編纂的巨著,一經問世,即確立了「敦煌學」這一概念及學術潮流。此書「著錄寫經八千六百七十九號,均於檢目註明之」,將「今藏北平圖書館,原出敦煌縣南四十裡之千佛洞」的古代遺書全部檢查整理而成。
  • 《敦煌學輯刊》2020年第3期
    《敦煌學輯刊》為專業學術刊物。主要發表敦煌吐魯番學的學術研究論文,河西史地、中西交通與部分魏晉隋唐史方面的論文。 目 錄 敦煌寫本《都僧統康賢照和尚邈真贊並序》與石城鎮粟特部落徙居敦煌考論 鄭炳林 黃瑞娜 敦煌本《字寶》中的活俚語(平聲)
  • 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論壇:敦煌顯學,匯聚敦煌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獻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發現,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在藏經洞發現120周年之際,11月7日至10日,「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敦煌莫高窟舉行,旨在總結敦煌學百餘年來的研究成果和歷史經驗, 推動21世紀敦煌學的更大發展。
  • 敦煌漢簡記錄書法演變 敦煌遺書留6萬多卷墨跡
    而最早致力於敦煌書法系統研究,並出版過好多部專著的復旦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沃興華認為,清末以來,傳統碑學遭遇了如何走到行草書裡面去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敦煌漢簡新材料的出現正好與書家們的探索一拍即合,形成二十世紀書法發展的一個新潮流。「現在有新的材料不但可以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也可以解決當代書法實踐中的新問題。